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中国的芭比娃娃”曾是王公贵族的玩物 昔年废品如今都是精品

2018-09-12 09:48 编辑:TF0328 来源:北京晚报

在崔欣的工作室中,摆放着一些神态各异、色彩绚丽、风格高雅的绢人。如今的绢人早已飞进寻常百姓家,被誉为“中国的芭比娃娃”。但是在古代,绢人曾是王公贵族的玩物。

作者: 高锋霜


崔欣作品

绢人历史悠久,战国和唐代古墓中都发现过身着服饰的“绢木舞俑”,《全唐文·木偶人》中介绍其“以雕木为戏、丹濩之、衣服之”的制作过程,宋代《东京梦梁录》中也有以绫绢塑人形的记载。据载,北宋时民间艺人能“剪绫为人,裁锦为衣,彩结人形”。到了明时,绢人、绢花、宫灯、“夹纱灯”百花齐放,非常红火。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内务府御用工厂所设各种作坊中即有“花儿作”,后陆续流于民间。康乾时期,花市一带“各街、市花庄及住户营花者约占一千户以上”。可惜的是,由于近代以来战乱不断,这一技艺一度失传。

1954年,印度国际玩偶博览会邀请我国参加,全国妇联把任务交给北京美术人形小组。小组由葛敬安女士带领,经多方搜集资料,她们在中外传统美术人形工艺的基础上,创作出服饰华美的五个少数民族妇女绢人。参展后,获得中外人士一致好评,北京的绢人技艺从此逐步发展起来。

北京绢人是以铅丝为骨骼,棉花纸絮为血肉、绢纱为肌肤,真丝为秀发,彩绘丝绸为服装,塑制而成的玩偶。多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和传说、传统戏剧中的各类人物、古装仕女及舞美造型等内容,经过能工巧匠们雕塑、制模、彩绘、缝纫等十几道工序,最终制作成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立体玩偶造型。北京的绢人集绢花、宫灯、绢扇等软变形技能于一体,凝聚了中国传统塑型艺术的精华,多姿多彩、格调高雅,被誉为中国绘画的立体丹青,颇具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然而,北京绢人技艺如今的发展态势却不容乐观,商贸会、博览会、艺术节已难觅绢人的踪影。说起绢人的艺术价值以及面临的问题,崔欣如数家珍。崔欣是葛敬安的嫡传弟子、北京绢人技艺的第三代传人,多年来,身有残疾的她一直坚守着这块传统艺术的阵地,全力投身绢人艺术的传承。

崔欣在设计作品

1、 她的成长经历很励志

美国总统特朗普2017年11月首次访华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席送给他的礼品有色彩绚丽、赏心悦目的绢人《杨贵妃》和《美猴王龙宫借宝》。杨贵妃长袖霓裳体态丰腴,尽显其雍容华贵;美猴王毛发逼真顽皮可爱,展示出独有的艺术魅力。两件国礼的设计制作者,就是年过花甲的残疾女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的绢人技艺传承者崔欣。

登门造访崔欣位于东直门大街的住所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她家门楣上“崔欣绢人艺术世界”的牌匾,字迹娟秀潇洒飘逸,未见主人已经感受到一股淡淡的书卷气。迎出门的崔欣热情洋溢、爽朗大方,屋内的专柜、书架、案头上各色绢人琳琅满目,墙壁上书画条幅点缀其间,不很宽敞的居室充满艺术气息。

看到她沏茶倒水也借助轮椅行动,不觉心生恻隐,如何得病自然地成为首选话题。提及此事,落座后的崔欣话语平静:“1956年,我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份子家庭。两岁时,因父亲在运动中被迫害,家庭生活遭受到灭顶之灾。母亲为父亲的事情奔波劳碌,精神几近崩溃,我一连几天高烧不退,未能得到及时救治,小儿麻痹后遗症造成我双腿终生残疾。”

不言自明,这种不幸,注定了她的人生要比别人更加坎坷,注定了她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她说,父母关心她、爱护她,鼓励她做生活的强者。她喜欢读书,家里给她买了许多书籍;她表现出对绘画的兴趣,父母就送她到一所业余美术学校学习。她学色彩、学素描、学写生,认真刻苦不懈努力。虽不便走路,但外出写生时,不管路途多远,也坚持参加,遇到下雨、刮风、下雪,家人替她担心,她却坦然面对,以苦为乐。中学毕业时,她的一幅《列宁与高尔基对弈》素描受到有关方面好评,遂被介绍、分配到北京东城区美术人型厂。

崔新作品《玛利亚》

“全厂六十多人,在东城区手帕胡同的一座院子里,有两个生产绢人的车间,流水线作业。”崔欣一边介绍一边打开一个箱子,取出尚未完成的绢人手臂、小道具和各色布头等让我看,“做成一个绢人需要十几道工序。比如做手,先用五根细金属丝捆成手指的骨骼,然后分别用脱脂棉缠绕成手指的形状。绝妙之处是要用柔软的蚕丝织物缝出微小的手套,翻转到每个不足两毫米的手指上,不漏纱头、不现针脚,最后再弯成兰花指、佛手指等手型。仕女手指还需染指甲、带戒指,完成一件作品至少要一两个月的时间。”

繁琐的工艺流程没有吓退年轻的崔欣,神妙莫测的绢塑艺术反而促使她知难而进,决心全面掌握绢人技艺。

但是,在特殊的岁月里,美术人形厂被列为“封资修”行业,工人们分散到袜厂等生产单位。所幸北京绢人得益于李先念、邓颖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照,有关部门把做面人的曹仪策、刘音茹和做绢人的葛敬安等几名工艺美术师安按排在东城九道弯胡同,在一处简陋的工作间延续着北京面人和北京绢人的设计工作。年龄最小的崔欣跟随在这些艺术精英们旁边,遂步掌握了绢人制作的造型、雕塑、裱糊、服装、头饰、彩绘、道具等各种技艺。

1978年,崔欣和原美术人形厂的部分人员归并到北京剧装厂。工厂在珠市口,离家远了、任务也重了,作为技术骨干,师傅按安排她为精品绢人雕塑头形、糊头、画头。绢人头部是制作流程中的关键技术,要求高,很容易出废品。工厂设计制作的白蛇传、红楼人物、京剧人物等绢人作品参加展销会后,影响很大,为国家创造了不少外汇。1980年,绢人车间合并到锦盒厂,在这里,她的艺术水平又有了大幅度提高,她参与设计创作的《金陵十二钗》《宝黛读西厢》《送子观音》等,得到海内外大量定货,连续几年畅销不衰。

崔新作品《双玉伴读》

回忆到这里,崔欣笑了:“向您介绍的都是‘过五关斩六将’,背后的‘走麦城’只有我自己知道啊。平平常常的上下班,我就要克服许多困难,胡同长,要比别人多走两三倍的时间。遇到下雨下雪,迈不开脚步,有时扶着墙壁还摔跟头。1990年,锦盒厂与绢花厂合并,厂子在潘家园,路途更远、交通更不方便,原美术人形厂人员只有7个人跟着来到绢人车间。上下班要转两次车,当时乘车难,我拖着残腿根本挤不上去。上班要起早赶在乘车高峰之前,下班只能等到天晚人少时。年迈的父母不放心,每天守在胡同口等我。有一次,我为了赶任务回家很晚,当时又没有电话,家里的母亲心急如焚,盼得我回到家、走进门,就哇地一声吐了血。”

就这样,崔欣坚持工作多少年,父母守望她多少年。父母的深情和期望,也成为她坚持和进取的动力。上班期间,她没有一次迟到,没有一次早退,每晚回到家里,还要继续查阅资料、钻研技艺,多次被工厂评为先进生产者。

2、当年的废品搁现在都是精品

崔欣学习努力、心灵手巧,参加工作不久就引起设计室组长杨乃蕙的关注,一次次指着她做的琵琶、长鼓、宝剑、盆景等夸奖鼓励:“看,她做的道具多好!”。

杨乃蕙(1943--2015年)1962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雕塑专业,拜师葛敬安专门学习制作绢人,她雕刻、翻模、开脸的技艺精道、想象力强,制作的绢人形象大气、典雅高贵。《精卫填海》《荷花仙子》《王昭君》《霸王别姬》等代表作奠定了她在绢人艺术领域的地位。

一次,崔欣为民族人物做芦笙,没见过芦笙的样子,更不知道芦笙怎样制作。杨乃蕙指导她查资料、选材料,提示她用竹片、金片、胶泥制作出一个10公分大小的芦笙。笙斗、笙管、共鸣管样样俱全,精致小巧熠熠生辉,杨乃蕙勉励她说:“这就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

崔欣至今清楚地记得,在她制作《印度罐舞》时,杨乃蕙手把手地教她活胶泥、做雕塑、脱模开脸。绢人头部是制作流程中的关键技艺,雕塑出头型后,要在脸部糊制丝织物,干燥后再糊上第二层丝织物,最后糊蚕丝织物,再次干燥。把握好干燥的时间和丝织物的含水量,才能保证脸部“皮肤”的平整细腻。头部晾干后再画出眼睛、眼影、睫毛、嘴唇,扑上腮红。

在她熟练地掌握了头部制作技术后,杨乃蕙让她对着镜子当了一回模特,因而做出的印度舞女宽额大眼妩媚动人,崔欣技艺有了质的飞跃。杨乃蕙还着重指导她画好眼睛,告诉她不能只看着书本和照片画,要画出特有的神采,画出眉目传情、望穿秋水的效果。

崔欣说,那时的杨乃蕙刚刚三十多岁,风度优雅、意气风发,对质量要求极为严格,坚持“宁可费掉不能减工艺”,作品稍有瑕疵必须退回重做,那时退回的废品,拿到现在也是精品。得益于杨乃蕙严格得近乎苛刻要求,崔欣高标准地掌握了绢人头模、糊头、开脸、梳头、头饰、体形、手、服装、彩画、组装等全套程序,也培养了她一丝不苟、严谨精细的艺术风格。

工作之余,杨乃蕙还多次带她参观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方面的展览,观看《红楼梦》等歌舞戏剧,引导她向古今中外各种门类的艺术学习,拓宽视野,提高审美情趣、鉴赏水平和艺术修养,师徒合作的《胖嫂回娘家》《民族绢人系列》《红楼梦人物系列》《八仙过海系列》《京剧人物系列》等作品都获得大奖。

提到恩师的提携,崔欣心怀感激盈泪动容。她告诉我,最终投师到葛敬安门下,成为其嫡传弟子,也要感谢杨乃蕙师傅的推荐。

《福寿尊者》

3、葛敬安曾亲自指导六弟子

葛敬安(1905-2000年)是浙江嘉兴的大家闺秀,“民国第一奇人”杨度的儿媳,早年毕业于南京中华女中,从事手工刺绣、布制儿童玩具等民间工艺美术设计

1954年,葛敬安接受了为新德里国际玩偶博览会提供展品的任务,带领美术人形小组创作的藏、蒙、苗、彝、维民族绢人,得到梅兰芳、沈从文、郁风、叶浅予等艺术大家的具体指导,时任妇联领导的康克清也提出了改进意见,参展作品获得国内外一致好评。在政府支持下,葛敬安1955年在自家院落设立了大绢人(精品)车间及小绢人车间,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东直门手帕胡同成立东城区美术人形厂。她曾将亲手制作的《西施浣纱》《吹笛仕女》分别送给毛主席和周总理,毛主席委托办公厅同志写来感谢信,周总理则把她的作品作为国礼转送给了伏罗希洛夫。刘少奇曾把葛敬安创作《脚铃舞》赠送给巴基斯坦贵宾,邓颖超了解到工厂经营困难时,从自己储蓄中拿出三百元予以帮助。葛敬安的《海棠诗社》《湘云醉卧芍药圃》《贵妃醉酒》《捣练图》等诸多代表作,成为当代绢人的精品。

崔欣参加工作时,葛敬安已经退休,但会经常来工厂看看。杨乃蕙一次次地把崔欣的作品拿给葛老看,葛老也很满意。看到崔欣为国庆游园创作的《空军战士》,葛老非常高兴,摸着她的手说:“小姑娘开窍了!”同时表示要收她为徒:“你到我家里来,我看着你做,告诉你怎么做。”

此后,崔欣就常常利用休息日到葛敬安家中学习讨教。葛老为她详细讲解做头模、开脸、塑鼻孔、做形体等每道工序的关键所在,讲解怎样画出人物眉眼的神采,怎样把人物“立”得优美又舒展,怎样表现人物服饰以及披肩、风带、腰佩、四季带等室内室外的区别。告诫她饰物使用不能堆砌,点缀得恰到好处才是艺术。老人把珍藏多年的仿金银翡翠的彩色花鸟头饰、彩珠项链、手镯戒指和小绢花送给她,还一次次嘱咐她:“我老了,你要一点不落地掌握起来。”葛老对她非常疼爱,给她做鸡汤喝,留给她的新鲜草莓,一定要看着她吃到嘴里。1994年,已近90高龄的葛老害怕失传,专门把她的全部弟子杨乃蕙、范正华、王天凤、李玉茹、贾绍普、崔欣等六人找来:“我来指导,你们把我原来设计的荷花舞再复制出来,永作记念。”北京电视台曾在1990年拍摄了《崔欣与北京绢人》的专题片,记录了葛敬安在家向崔欣传授技艺的场景。

崔欣得到两代绢人传承者的直接指点和教导,无可争议地成为嫡传弟子,她曾谦称自己是第三代传人,葛老却说:“我还在嘛,你怎么是第三代?”

崔欣在葛敬安、杨乃惠两位师傅指导下,1976年以毛主席《蝶恋花》诗词为素材的创作的《嫦娥奔月》获得了大奖,《鄂尔多斯舞》刊登在1977年的挂历、明信片上。1979年独立创作的《拜月抒情》,获得了北京工艺美术青年技术比赛一等奖,赴法展览并被收藏,奖品是一支挺不错的钢笔。葛敬安得知后,写下寄予无限希望的亲笔信,祝贺她、勉励她。杨乃蕙拿着钢笔逢人就说:“这是我徒弟的奖品,我徒弟真给我争脸、争光!”

4、艺术传承面临无法赚钱养家的尴尬

崔欣说:“师傅对我是鼓励的,也对我寄予很高的期望。但我知道自己的不足。绢人的研发、设计与创新,必须具备相当的美学、文学、历史基础,还要具备一定的力学、光学、透视、解剖知识。1997年我从北京艺术设计院国画系毕业后,2008年又到清华大学北京工艺美术大师高级研修班进修,学习艺术史、国内外文艺理论,还学习了山水、人物、花卉等国画技艺,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艺术素质。”

谈到这里,崔欣转动轮椅,带我依次浏览了屋里摆放的绢人作品。“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崔欣说,“两位恩师都已经不在了,我觉得对她们最好的回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继承人要不拘泥于传统的束缚,大胆进行工艺改进,给绢雕艺术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指着条案上笑眯眯的老寿星,崔欣告诉我,绢人最大的难题是不能做光头,因为脱模过程中,光头后部会留下疤痕,所以必须用发型或戴帽来遮挡。这一无法跨越的难关,经过她多年来几十次的实验终于成功突破。1992年她的《光头罗汉》《寿星佬》开创了绢人头型脱模的先河,成为她首创专利的艺术产品,使绢人技艺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一尊《大形佛祖释迦摩尼像》面前,她说此前绢人约定俗成的高度为30到50公分,她感悟到佛法博大精深,觉得佛像应当更加高大,因此她恭制的佛祖坐像高60公分、站像高108公分,可称绢塑人物之最。

崔新作品《关云长读<春秋>》

面对条案旁边栩栩如生的《关云长》,她说为表现关公的面如重枣,她以多层次塑头技巧,使赭红色适度、自然、逼真,并以粗细变化的工笔线条把丹凤眼、卧蚕眉点画得正气凛然,加之外罩锦袍半露甲胄,终于把万众尊崇的关公塑造得威风凛凛神武昂然。传统绢人中极少有男性,崔欣制作了诸多男性形象,这已经是一种突破。

端立书架上的《孔雀公主》,融进西画夸张的手法,加长人体比例,纤纤细腰、手臂修长、胸围凸显、婀娜多姿,呈S型的整体曲线给人动大于静的强烈美感。挂在墙上的半浮雕作品《画中人》,以软幛轴画为依托背景,工笔绘出祥云缭绕的高空阁楼,绢人仙女脚踏丝棉白云飘然步下,绢人艺术与国画相结合,增强了神话意境的立体感,被专家誉为创意美妙的上品。

介绍玻璃柜中的《美猴王》和《师徒取经》时,她说自己没有采用惯用的京剧勾脸技法,而是以特殊技巧塑造逼真的毛发、凸显火眼金睛,把孙悟空塑造得猴气十足神威天成。再现师徒四人取经归来的群体作品中,悟空手搭凉蓬飞跃山巅,师父身佩袈裟神态端祥,马前猪八戒扛耙,马后沙和尚挑担,人物相互呼应构图相得益彰。白马细腻的鬃毛、八戒挺起的肚皮、沙僧满头的卷发,都有突破前人的新技法。崔欣对这组作品的自我诠释更有创意:“这是我们几代绢人拼搏进取的西游记。我们一直走在艰险的取经路上,表现了我们秉承葛、杨两位宗师最正统的绢人技艺的决心,也表现了我们要把绢人技艺传承下去的意志。”

崔欣作品《路在脚下》

2001年的改革大潮中,崔欣提前退休,但从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和努力。她成立了“崔欣绢人艺术世界”工作室,坚持绢人的设计、创作、咨询、展览,还应邀到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四中、101中学、史家小学分校等大中小学进行绢人普及讲座。同时招徒学艺,像唐僧师徒取经一样,牢记老一辈绢人的嘱托,带领年轻一代接过接力棒,把绢人技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成功不负有心人,客厅里悬挂的一张张奖状和证书,记录了退休后的崔欣依然成就斐然,而她的作品也广受好评, 2015年,她的《宝莲灯》和《红楼梦人物》被习近平主席做为国礼,分别赠予比利时和英国的王室。

告别时,崔欣坦言:“我收了几个徒弟,都是因热爱传统文化艺术而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但我没有能力为他们开工资,他们有的已经步入社会,有的是在校大学生,需要有正式工作保障生活和养家。这是文化传承的尴尬,也是我的忧虑。”

 

(原标题:绢人传承者)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328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