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纪录

这位北京土著用绝活修复蛋白老照片 开办拾光影像博物馆记录历史

2018-09-17 12:14 编辑:TF2018 来源:北京晚报

要不是应朋友之邀,拾光影像博物馆馆主康学松一般不会把镇馆之宝拿出来示人,这是他20年来收藏的30多万张照片中最为珍贵的。

相册中的第一张就是八国联军德国士兵在克林德牌坊前的合影。照片是从底片直接晒印的,影调丰富,细节清晰。

“这本蛋白照片一共127张,是德国人于1890年在北京拍摄,如此完整地保留到现在实属珍贵。” 康学松介绍说,“首先蛋白照片由于工艺的复杂,在当时那个年代只是过渡产品,存在时间短;再者这本相册里的照片是八国联军侵华进入北京后拍摄的,记录了当时的风土人情、城市风貌、部队(八国联军)训练、士兵生活等内容,对历史是一个极好的见证。”

面对这30多万张照片,整理工作成为最大难题。康雪松和助手吴昱洁每天都在忙于这些照片的数字化处理和分类,目前整理出来了《百年王府井》、《我爱北京天安门》、《我们工人有力量》等十几个专题。

1964年生人的康学松,属于不折不扣的北京土著。作为一位摄影师,康学松对影像的痴迷程度,超乎常人想象。“我喜欢照片,刚上班时没事儿就骑着车逛废品收购站。那时候很多照片被当作废品扔掉了,看见喜欢的我就买回来,当时也没有收藏的概念。每个月工资都用在这上面了,周围人很不理解。后来东西多了,就有了建博物馆的念头,但那时没这个能力。”

现今掌握传统底片手工修补技术的人寥寥,康学松一次修好底片,避免大量修照片,使照片品质统一,这也是他的绝活儿之一。

蛋白照片是用蛋清混合感光剂制成的照片,是一种古老的摄影工艺。目前看到的1900年前的绝大多数照片都是蛋白照片。但照片稳定性差,不易保存,一受潮就容易坏掉。

20平方米的专业暗房配置了不同尺寸放大机,为照片印放提供技术支持。

“差不多10年前,当看见这本相册我就放不下,反复和卖家沟通,最终花4万多买下。后来发现这是一套两册,另一本据说通过拍卖流入社会,不知去向,我后悔不已……”说起此事,康雪松依旧充满遗憾。

9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一次可展出照片4000多张,是他全部收藏的十分之一,康学松也会安排一些专题性的展览,供免费参观。

一年以前,康雪松倾其所有,在顺义白马艺术区建成属于自己的“拾光影像博物馆”,不定期将收藏的照片分类展出,免费供人参观,目的就是“让大家对过去的生活有个了解,才觉得现在的生活好”。

有了大量历史照片做参考,康雪松开设民国风格为主照片的拍摄,在拍照的同时,体验时空穿越的乐趣。

但这本珍贵的蛋白照片还从未展出过。“相册第一张是八国联军德国士兵在克林德牌坊前的合影,牌坊上纪录事件的文字清晰可见,碑文由拉丁语、德语、汉语三种文字写成,内容是清朝皇帝对克林德被杀的惋惜。满载屈辱的‘克林德牌坊’就这样在东单大街屹立了整整十六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沦为战败国,中国以战胜国身份拆毁了‘克林德牌坊’,并将其散件运至中山公园。后来民国政府重新镌刻”公理战胜“四字作为牌坊的新名称,以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这张照片就是例证,看到它可以让人们不忘历史。”康雪松凭借多年积累的摄影知识,反复试验,尝试用当年的工艺复制这些老照片。“我想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老照片,读懂照片里的故事,让镇馆之宝真正发挥作用。”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程功

编辑:TF2018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