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热点 > 网摘

著名红学家李希凡逝世:享年91岁 著作曾受毛主席肯定

2018-10-30 13:49 编辑:TF019 来源:北京晚报

著名文艺理论家、红学家李希凡昨天凌晨1时52分在北京家中逝世,享年91岁。

李希凡祖籍浙江绍兴,原名李锡范,字畴九。1927年12月11日生于北京通州一个贫苦家庭,是这个普通人家6个孩子中的一个。由于父亲失业重病,家境衰落。李希凡13岁开始,先后当过洋服店学徒,印刷厂童工,经历过旧社会所有穷孩子经历过的人生磨难。

20岁时,他寄居在山东姐姐姐夫家,为时任山东大学文史系教授的姐夫赵纪彬做笔录工作,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李希凡回忆说:“姐夫赵纪彬是我文学理论的领路人,也是我自学成才的榜样,他高师毕业,在狱中学习了日语,熟读了四书五经,我折服于他的坚强和韧性。由于牢狱之灾的后遗症,他的右手颤抖得厉害,写起字来有困难,需要别人替他做笔录。在给他笔录《中国哲学思想》《古代儒家哲学批判》期间,我等于精读了哲学思想史。他熟悉文献,善于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析哲学史诸家学说,且逻辑严谨、思辨清晰、文字简洁,这些都不知不觉给我后来的文字工作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两年的笔录历练,也养成了我日后经常‘开夜车’写作的习惯,我一生出版的古典文学研究和文艺理论著作大都是在工作之余‘开夜车’完成的。”此时,李希凡刻苦攻读,博览群书,熟读《诸子集成》《中国哲学思想》《中国思想史》,以及马克思的《资本论》《剩余价值学说史》等著作,这也为他日后在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上熟练运用马克思文艺观分析问题,夯实了理论基础。

1949年命运迎来转机。他参军入伍被送进华东大学培训。之后,山东各高校合并,华东大学并入山东大学。当年的旁听生正式转为山大中文系的本科生,李希凡幸运地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53年山东大学毕业后,再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深造。1955年,调《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历任文艺评论编辑、文艺评论组长、文艺部副主任、常务副主任。1986年至1996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任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红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年鉴主编、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

1954年,李希凡和蓝翎共同撰写和发表了《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和《评〈红楼梦研究〉》,开辟了从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出发分析《红楼梦》艺术成就的研究道路。这些《红楼梦》的研究文章,受到毛主席肯定,在全国产生很大反响。

此后6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李希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戏曲、中国现代文学、鲁迅创作、电影创作等,集中对《红楼梦》各方面的艺术成就特别是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经验做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出版有《红楼梦评论集》《弦外集》《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形象》《寸心集》《红楼梦艺术世界》等,主编《红楼梦大辞典》《中华艺术通史》(14卷本)等。

2016年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师大、首都师大、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单位的近40位专家学者会聚中国艺术研究院,围绕“李希凡与当代红学”主题展开研讨。与会者表示,李希凡以文学为本位,以对作品的艺术分析为主,对《红楼梦》的主题、结构、语言、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特别是他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现实主义美学理论所进行的文学人物形象研究,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成果。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说,敢说真话,敢说批评的话,秉笔直书,这是文艺批评最基本的要素和基本的功能。批评是一个门槛,没有批评等于没有门槛,吹捧会把门槛彻底拆掉,批评水平高门槛就会高,进入社会的作品的水平也会高,整体的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就高。

红学泰斗冯其庸曾评价李希凡:“用唯物主义的研究取代唯心主义的研究,这是方法论的变革。应该说,《红楼梦》研究成为新的面貌,就是从李希凡他们的文章开始的。”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