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国内

全国流动人口增至2.44亿 “打工子弟”的这些心理问题需注意

2018-11-25 10:01 编辑:TF011 来源:北京晚报

以“关注流动人口健康,促进流动人口发展”为主题的第三届“流动人口健康与发展论坛”昨天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由国家卫生健康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暨南大学联合主办。论坛旨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与家庭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培安介绍,全国流动人口规模从1982年的657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2.44亿人。一些学者研究发现,人口流动对改革开放40年高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0-30%。

但是,目前城市的流动人口依然无法与户籍人口享受同等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呈现出一种“半城镇化”状态。

王培安说,流动人口问题是在中国结构转型和体制转轨时期、基于特定制度设置而出现的过渡性问题,流动人口终将在城镇化中完成自身的历史使命,实现社会融合。

本次论坛设有“人口流动与社会融合”、“健康服务与慢病康复”、“社会服务与母婴关怀”三个分论坛。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庞宇做了《青少年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的演讲。庞宇介绍,据不完全统计,70%以上的流动人口子女均在流入地的公立小学借读,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们一样,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然而,家庭管教的缺失,部分家长和教师的忽视、压抑,甚至不公平对待,学习压力与情感问题引起的烦恼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严重干扰在校流动青少年的正常学习及心理健康。

在校流动青少年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与家长的沟通。经过调查徐汇区5所学校在校来沪青少年,发现在校的来沪青少年与父母存在沟通障碍的占到了29.7%,在遇到困难的时候,52%的在校流动青少年会选择寻求同学而不是家长的帮助。第二,学业态度。研究表明,表示自己经常逃学和旷课的流动人口青少年占56.7%,城市常住中学生占0.5%,两者相差56.2%。第三,社会融合。在对上海市徐汇区5所中学的421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13.8%的在校来沪青少年从不参加社区活动。

专家认为,青少年的精神健康与他获得的社会支持显著相关。家庭、朋友和老师三者都对青少年的精神状况产生影响,其中家庭影响最大,即获得的家庭支持越多,与家人的关系越亲密、精神健康状况越好,但实际上约40%的青少年认为父母并未给自己很多情感的支持,43%的青少年有困难,也不会与父母商量。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等原因,流动青少年缺乏家人和朋友的关怀,容易产生不良心理行为。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代丽丽

编辑:郭丹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