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调查

如何发掘大运河文化带?专家:北京大运河沿线51项遗产待保护

2019-01-03 09:35 编辑:TF019 来源:北京晚报

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成了全世界认可的中国宝藏。然而,时至今日,关于大运河的重要文化遗产点还存在很多模糊的认知。比如,这条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就是京杭大运河吗?北京域内的大运河文化带有哪些遗产点有待保护和挖掘?与北京大运河文化带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哪些?……《北京志》副主编、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原副主任谭烈飞经过研究梳理,总结出了与北京大运河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4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

大运河不等于京杭大运河

谭烈飞指出,通常说的京杭大运河和“申遗”成功的中国大运河并不能画等号。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不仅包括“京杭大运河”,还包括“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其长度确定为1011公里,明显较通常认知的京杭大运河长度1790余公里短了不少,这主要是受到遗产点确认的限制。但是,需要明确的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的南端,并不是杭州,而是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是相通的。

那么,在北京的运河都是世界遗产大运河的遗产点段吗?并不尽然。“就北京的运河而言,有的在文献中有记录,有的因地理环境的变迁或者消失或者融入了不同的河流中。比如,在金代为解决通往中都的遭运,修治了金漕渠,开凿了金口河。从如今的石景山北麓的‘金口’引永定河水过中都北城壕,再向东,由通州城北入潞水,也就是今天的北运河,结果因地势高峻而失败,官方又把‘金口’堵塞了。”另外,根据《金史》记载,一位名叫韩玉的官吏曾主持开挖通州潞水漕渠,因而晋升两级。“通州潞水漕渠就是通惠河之前的旧漕河,不过此后由于各种原因河道荒废。”

谭烈飞梳理史料发现,在郭守敬开凿通惠河前,大量开挖运河的尝试奠定了大运河北京段的基础,却大都没有算作世界遗产大运河的范围内,即便是现在还有河道,能够寻觅到运河的踪迹,也没有列在世界遗产范围之内。

大运河“北起点”的变迁

说到大运河的北段起点,大家通常认为那是北京的“东大门”——通州。谭烈飞告诉记者,就大运河的北起点问题,学者们认定是不一致的。“其实,大运河北起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制于水源、城市变迁等因素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比如,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曾到过蓟城南门。根据记载,隋大业四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这里所记述的涿郡,就是今天的北京。而具体是到了涿郡的哪里,有学者根据当时河流走向考证,认为是到蓟城东南。“按蓟城周围水道看,很可能利用了洗马沟水。洗马沟即今莲花池河,漕船应该可以到达蓟城南门。”

到了元代,大运河有了新的北起点——积水潭。谭烈飞介绍,元代杰出的水利专家郭守敬,通过对北京地区水资源及地形的详细勘查,设计导引昌平白浮泉水西行,从上游绕过沙河、清河谷地,循西山麓转而东南,汇集沿途泉流,聚入瓮山泊,也就是今天的昆明湖;再从瓮山泊扩浚长河、高梁河至和义门水关入大都城,汇入积水潭,积水潭成为沿运河而上的漕船终点。

明代大通桥成为京杭运河的终点。“明宣德七年,对京城进行改造,将通惠河圈到皇城内,漕船再也无法进入到积水潭,结束了积水潭运河码头的使命。正统三年东便门外大通桥建成,通惠河漕船不再入城后,这里便成为运河的终点码头。”

清代利用护城河可达朝阳门、东直门。清代开始利用护城河实施漕粮水运入京仓,据记载,康熙三十六年,“浚护城河,引大通桥运艘达朝阳、东直等门。今东直门、齐化门皆有水关,通惠河水所由入也。乾隆二十三、二十五两年,再加疏浚,漕艘之分运京仓者实利赖焉。”

大运河文化带有哪些遗产点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运河文化带的建设首先要精心保护好世界文化遗产。而大运河北京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遗产点的河道有三段:西城区境内通惠河北京旧城段——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西海;东城区境内通惠河北京旧城段——玉河故道,西起万宁桥东至东不压桥,长约0.5公里;通州区境内通惠河通州段,西起永通桥东至通州北关闸,长约5公里。此外还有遗产点两个:西城区境内澄清上闸(万宁桥),东城区境内澄清中闸(东不压桥)。

而除此之外,随着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市域范围内留存的大量运河遗产亟待梳理。谭烈飞指出,应重点关注已经认定的国家级、市级和区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包括水利工程遗产和其他相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谭烈飞认为,应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将元代白浮泉引水沿线、通惠河、坝河和白河(今北运河)作为保护主线,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为契机,加强路县故城遗址保护,全面展示大运河文化魅力。

作为文化遗产点,大体应包括以下部分:首先应该是河道。其次是以与运河直接相关、地上遗存可见的物质文化遗产。谭烈飞梳理出了40项这类遗产,其中水利工程遗产共31项,包括河道5项:通惠河(包括今通惠河与通州一段故道)、通惠河故道(今玉河故道)、白河(今北运河)、坝河、南长河(今昆玉河北段与长河);水源4项:白浮泉(含九龙池与都龙王庙)、玉泉山诸泉、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积水潭(今什刹海);水利工程设施(闸)7项:广源闸(包括龙王庙)、万宁桥(澄清上闸遗址)、东不压桥遗址(澄清中闸遗址)、庆丰上闸遗址、平津上闸遗址、颐和园昆明湖绣漪闸、高梁(闸)桥;航运工程设施10项,其中又可包括桥梁8项——德胜桥、银锭桥、永通桥(包括御制通州石道碑)、通济桥遗址、广利桥(包括镇水兽)、通运桥、张家湾东门桥、张家湾虹桥,码头2项——张家湾码头遗址、里二泗码头遗址;古代运河设施和管理机构遗存(仓库)5项:北新仓、南新仓、禄米仓、通州大运中仓、遗址通州西仓遗址。其他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共9项,包括古遗址6项——神木厂址(包括神木谣碑)、通州城北垣遗址、张家湾城墙遗迹、皇木厂遗址(包括古槐)、花板石厂遗址(包括遗石若干)、上下盐厂遗址(包括下盐厂石权);古建筑2项——玉河庵(包括玉河庵碑额)、燃灯佛舍利塔;石刻1项——王德常去思碑。

运河相关非遗亟待深度挖掘

“一直以来,我们对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利用,都侧重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对运河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认识程度还很不够。”谭烈飞总结出与大运河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11项,包括地名3项、传说6项、风俗1项、其它1项。“主要是与运河相关的胡同名、街道名,通州区若干个村庄的村名,还有一些与运河相关的历史传说,如《宝塔镇河妖》、《铜帮铁的古运河》、《八里桥的故事——‘扒拉桥’》、《 不挽桅》、《乾隆游通州地奇闻逸事》、《萧太后河的来历》等;还有属于民俗类的‘通州运河龙灯会’和新近发掘的‘通州运河船工号子’。”

“我统计出的这些与运河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人们对它们的认知程度很有限,因此在认定上评级都不高。不仅没有一项被作为相关遗产项目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认定,而且很少能得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谭烈飞认为,要想深入挖掘大运河的文化遗产,离开了对这些“活生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利用,是远远不够的。比如,流传在通州地区的运河船工号子是北京最富有特点的劳动号子之一,是运河文化和北京文化标志性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它的发现、挖掘和整理,填补了北京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个空白,如今已成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专家曾把“运河号子”的风韵总结为:“水稳号儿不急,词儿带通州味儿,北调含南腔,闲号独一份儿。”而这些特点无不与大运河的独特文化魅力息息相关。“在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和利用过程中,通州区文委、地方志办公室等单位先后开始了关于‘运河号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包括录音、录像、传承人采访等。我认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运河的历史关联度相当密切,也是古往今来人们对运河文化最生动的传承和解读。”

除此之外,伴随着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的开展,相关部门还在对北京区域内与运河相关的胡同名、街道名及通州区内一些有关联的村庄名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重点的地名将在相应文献中加以记述,我认为这对运河文化的发掘很有意义。”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孙乐琪

制图:耿争 吴薇

流程编辑:TF019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