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美国有这样一群青年,不是在监狱之中就是逃亡,只因肤色不同

2019-03-01 10:35 编辑:TF017 来源:北京晚报

奥斯卡电影“政治正确”背后的社会镜像。

王家湘


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剧照

《在逃》是社会学者爱丽丝·戈夫曼深入美国费城一个黑人聚居区6年\调研“第六街区”的217个家庭,最终形成的田野调查成果。全书以民族志的方法深入描写了贫民社区中黑人青年的生活,以及他们与警察和法庭等权威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向我们揭露了美国黑人青年真实的生存现状:在美国实施对犯罪零容忍的高压政策下,黑人青年遭受着白人警察的误解、拘役、搜查和拘捕,而拘捕的罪名大部分是轻微过失。在恐慌之中,贫民区的黑人青年长期处于“半合法”的边缘,游离于正常生活之外。作者在书中反映了美国种族问题在司法高压下对社区的生态与生活的深刻影响,揭示出美国社会治理中存在的一个重大失败:花费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去监控、拘捕,而不是帮助黑人走出困境,造成“种族隔阂”越来越深。

这是对美国费城黑人社区生活的一段惨烈而鲜活的民族志记述。作为一名社会学研究者,作者爱丽丝·戈夫曼(AliceGoffman)无疑在熟练运用一种真正的人类学的田野民族志的方法,投身到一个对白种美国人而言完全陌生的黑人亚文化群体的生活之中。显然,在那里,似乎一切都跟肤色上的“黑白”分明一样,他们的生活处境同样让人有一种黑白分明之感,我们真的难以想象在美国这样一个自由的国度之中,竟然生活着这样一群不断要为自己的生存而逃亡的人。似乎了解了这一群人,也就了解了这个社会,由此也完成了一位青年女社会学家的成人礼。

可想而知,每个人都一定要在社会中寻求一种成长,但每个人演绎出的故事都是大为不同的。这其中有快乐也有痛苦,有成功也有失败,谁又能保证一个人在成长历程之中一直笑着呢?很多时候恰恰相反,一个真实的生命在真正面对社会时往往可能在辛酸之中夹杂着一种持之以恒的自我挣扎,这可能才算是一个普通人生命成长的全部。而对于《在逃》这本书中所描写的在美国费城第六街区中生活的那些年轻黑人兄弟而言,情形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无意之中的一条线索,让爱丽丝慢慢揭开了费城黑人社区中一群在到处逃避强势的美国警察的年轻人的生命史。对这群年轻人中的大多数来说,他们一生中的大半时光不是在监狱之中,便是在逃离重回监狱的途中。而无形之中,他们为自己的肤色也为社会的黑暗所遮蔽,难有一种真正的所谓逃离。尽管他们在充满混乱的生活中并不缺乏巧妙逃离的技术,但最终他们还是回到了牢狱或者拘留所之中。而更令人感到凄惨和悲凉的便是那些被警察、仇家所射杀或仇杀的人,葬礼在那里成了一个将更多年轻黑人男子联系在一起的仪式。

书中所记述下来的一段段故事都可谓真正的惊心动魄,有毒品、有报复、有仇恨,也有深度的不满,这些被看成社会阴暗面的东西在这个普通黑人社区之中聚合在了一起,并得以酝酿发酵,成了谁都无法真正避开的生活之酶,刺激着居住在此的人的每日的生活。爱丽丝借此一点点地刀劈斧凿一般地形塑着这个残缺不全、伤痕累累的美国黑人社区,它是一尊雕像,一尊怒吼的雕像。法庭、监狱和警察便是这些年轻人无法去直面的生活的重压,他们只能在无尽的逃亡之中活着或者死去。因此,他们生活成了另外的一副样子:黑白可以颠倒,真假难以分辨。他们相互之间的信任变成了一种极度的稀缺品,家庭不再是可以寄托情感的港湾。为了难以启齿的生计,为了在夹缝之中勉强存活下去,为了抗拒无端加诸他们头上的暴力以及在守法与违法之间的一种两难困境所引发的铤而走险,这里的人们,因为黑色的皮肤,因为曾经的小小污点,因为相互的不信任,只能选择逃亡、逃亡、再逃亡,否则便要面对难以忍受的牢狱之中的孤寂。

这是一部从研究方法上很难去完成的民族志,难的不在于书写本身,而在于能够真正去书写什么。在人们不知道的那个世界里,书写便是使我们知道一切的方式,而实践则是不可或缺的成就。这种书写的难得的经历,作家应该有,社会学家应该有,人类学家更应该有。但怎样去书写、如何去书写以及书写什么,所有这些,都成了考验民族志工作者自我判断和成长的最为艰难的一项工作。我们因此而需要向勇敢而顽强的爱丽丝·戈夫曼女士致敬,作为老戈夫曼——著名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女儿,她在思想上绝对不乏洞见和反思,特别是对美国、美国人以及根深蒂固、难以根除的美国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的反思。而这种反思,是如此深邃和细腻。(《在逃:一个美国城市中的逃亡生活》,[美]爱丽丝·戈夫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原标题:黑人社区中的生存逃亡)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7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