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专栏 > 公道

不当“沉默的羔羊”!王毅外长直面“政治打压”发出中国强音!

2019-03-08 22:46 编辑:TF003 来源:长安观察

每年的两会外长记者会,都颇受各方关注,这是中国外交展现亲和与智慧的舞台,更是权威阐述中国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的渠道。今日上午10时,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这也是他第一次以国务委员身份在这一场合面对中外媒体。

两个小时,21个问题,不避热点,直面焦点,金句不断,掷地有声,从梅地亚中心里不时响起的掌声,就能体察到这场记者会之于中国、之于世界的价值。我们不妨截取几条,从外长的连珠妙语中体会一个大国的从容与担当。

回应“孟晚舟案”

面对蓄意的政治打压,不当“沉默的羔羊”。

回应“半岛局势”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各方都要跳出历史的局限,打破互不信任的魔咒。

回应“中美关系”

与中国“脱钩”,就是与机遇“脱钩”,就是与未来“脱钩”。

如果要重新拾起冷战思维的旧思维,那是违反时代潮流的,也是没有出路的,恐怕也是不得人心的。

回应“新殖民论”

中非合作经过几十年辛勤浇灌,已经成长为参天大树,任何势力都无法撼动。任何不实之词在非洲都没有市场。

回应“南海局势”

我们欢迎善意的建议,但反对别有用心的炒作和干涉。

回应“外交风格”

咄咄逼人从来不是中国的传统,国强必霸压根不是我们的选择。中国必将走向强大,但不会更加强硬。

……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新中国外交的第70个年头。身处这样的时间节点,会发现今年的两会外长记者会更多了几分继往开来、大局定心的意味。

“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基石,天下为公是中国外交的胸怀,公平正义是中国外交的坚守,互利共赢是中国外交的追求,服务发展是中国外交的使命,外交为民是中国外交的宗旨。”几个短句铿锵有力,既是对新中国外交70年的精准概括,同样是对当前中国外交原则的再次重申。

从追问“孟晚舟案”背后的政治打压,到抛出“中美关系是否正在走向冲突”的个人判断,从旁敲与“一带一路”倡议伴生的“债务陷阱论”,到质疑中国外交语言是否太过“侵略性”,有媒体用“今年王毅外长记者会,提问很尖锐!”为标题,来概括这场记者会给人的突出感受。但若是从始至终看完直播,又会发现会场上并没有这般渲染的剑拔弩张,反倒有一种“全在射程范围之内”的既视感。

这样的反差,某种程度上正是今日中国外交姿态的彰显:积极主动对接世界,从容自信发展自身。既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淡定,又有“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自信。

  • 从外交理念看,普惠性已经成为中国外交鲜明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不仅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要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相比曾经在国际关系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零和博弈思维,中国理念开创了新路,也更符合各国利益交融的时代特点。

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都会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坚持尊重不同文明体制,坚持正确义利观。反对以大欺小,反对恃强凌弱,为弱小国家主持公道,帮助欠发达国家实现发展。中国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中非关系、中国与东盟关系、“一带一路”倡议……统观本次记者会上围绕于此的提问,落脚点几乎都在中国外交的“获得感”上。

  • 从外交风格看,稳定性已经成为中国外交突出现象。

近些年,国际上“黑天鹅”层出不穷,西方国家民粹主义和反全球化思潮迭起,一些曾经是国际共识的理念,如开放主义、多边主义、贸易自由主义等,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

与国际上的种种“不确定性”相比,中国外交大方向十分稳定。我们在为自身发展营造更好外部环境的同时,放眼全球、胸怀世界,与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更多中国的“确定性”来对冲世界的“不确定性”,正是中国大国责任的表现。

  • 从外交作为看,进取性已经成为中国外交努力方向。

在国人眼中,以往穿梭在谈判桌前、西装革履的中国外交官,现在也是推销员、救生员,穿梭在战火硝烟、疫情动乱之中,为同胞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奔走。这种变化背后恰是中国实力的变化——随着中国出境公民和海外利益不断增多,中国外交要承担的任务只会越来越重。

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外交正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建设,更加建设性地参与地区和国际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更加有效地与各方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口碑,也争取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利益。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天的世界并不太平,但我国发展无疑正处于重要历史机遇期。我们最大的机遇,就是自身不断发展壮大。

重视各种风险和挑战,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我们就能“既为实现民族复兴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条件,又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The End ----------------

来源 长安观察 撰文:张砥

流程编辑 TF003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