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舆论

高校“网红”老师的课一座难求、堪比秒杀?究竟该如何上好思政课

2019-03-21 19:54 编辑:TF021 来源:长安观察

近日,一堂特殊的思政课引发全社会关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邀请众多一线优秀教师代表和教育工作者畅谈交流。在会上,8位来自大中小学的思政课教师积极发言,并结合工作实际介绍了他们如何讲好“人生第一课”、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心得体会。

青年,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纵观世界历史,那些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关键处留下浓重一笔的,很多都是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青年才俊。但另一方面,青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特别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思想观念很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在这个拔节育穗的重要阶段,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给学生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意义重大。

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但反观现实,当下一些高校的思政课却面临“抬头率”不高、“上座率”不够的尴尬,“台上滔滔不绝,台下浑然不觉”成为很多老师的烦恼。如此种种无疑促人深思:今天我们究竟该如何上好思政课?

以史为鉴,或许就能找到破题之策。做好思想政治理论工作,堪称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其中最为生动的注脚,便是那些具有时代特征又脍炙人口、鼓舞人心的口号。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一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便激发起广大战士坚定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团结起来,争取更大胜利”汇成了全国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磅礴力量;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摸着石头过河”让国民打破思想枷锁,掀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篇章。简短的口号,之所以能形成“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强大力量,很大程度就在于目标定位清晰,能够有效抓住群众的根本诉求,而且通俗易懂接地气,用老百姓的话讲清家国大道理。

今天,当代青年正呈现出不同以往的代际特征,做好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直线上升。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动,青年群体的利益诉求多元分化,找出“最大公约数”确实不易;身处信息大爆炸的环境,面对现实与理想、应然与实然的反差,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日益复杂多变,凝聚共识面临挑战;此外,扁平化的互联网将全世界一网打尽,作为“网络原住民”的“90后”“00后”思想开放、个性张扬,迅速找到契合他们喜闻乐见的交流方式还有困难。面对这些新变化新挑战,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坚定的理想信念,还需在现实中不断求解。

“亲其师,信其道”。做好思政工作,关键在教师。令人欣喜的是,很多思政老师正不断探索,努力让思政课从一门“必修课”变为“爱修课”。

比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网红”老师徐川,他的思政课经常一座难求,个人微信公号推送的一篇“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学生广泛传阅。在文中,徐川先从学生们的入党动机说起:“很多同学一谈入党动机都是套话连篇,动不动就‘从小爷爷对我说’……我一度深深地怀疑,大家拥有同一个爷爷?”诸如此类的的幽默“桥段”,一下子拉近了与青年的距离。

再比如,复旦大学的“思修女神”陈果,她开课的“三教401”成为复旦“上座率”最高的教室。讲台上的她气质优雅,出口成章,“朋友是无用的”“孤独和寂寞不是一回事”“只有成熟,才能对抗衰老”……一个个新颖观点,让台下学生如痴如醉,也让看了视频的网友大呼“如果当初大学的第一课是陈果讲的,那我的人生也许会不一样。”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作为传道者,只有不断丰富学识素养、全面提升教学技能、矢志增强人格魅力,将学生敬而远之的“大道理”转化成他们乐于接受的“小表达”,才能让思政教育这件“有意义”的事变得“有意思”。

 

 

来源:长安观察

作者:雨馨

流程编辑:TF02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