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书乡

青年男女脱单难,离婚率还高居不下?人们的感情状况怎么了?

2019-03-22 08:50 编辑:TF017 来源:北京晚报

萧伯纳说:“想结婚的就去结婚,想单身的就维持单身,反正到最后你们都要后悔。”与其说这是超脱的指点,不如视其为人类情感困境的描述。时下,一边是长辈催婚、逼婚,青年男女大呼“脱单难”,一边是离婚率高居不下,我们好像统统陷入萧伯纳的“怪圈”,所有人都在问:这个时代,人们的感情状况究竟怎么了?

赵慕宇


《心灵革命:现代中国的爱情谱系》 【美】李海燕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如果不知从何解答,不如阅读美国汉学家李海燕的代表作——《心灵革命:现代中国的爱情谱系》。在我看来,本书不单是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带我们理解历史,更是去思考:我们对情感的认识,究竟经过何种发展变成现在的模样。在多元社会,人的情感观念犹如一杯鸡尾酒,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复合物,而《心灵革命》则是读者明晰过去的一把“玲珑剔透的钥匙”,它同样能解开关于未来的谜题。

本书对20世纪上半叶国人的爱情观念,进行了个案分析与梳理归纳,经由时间线索,将爱的观念分为儒家的感觉结构、启蒙的感觉结构、革命的感觉结构三个阶段,正如作者所言:“爱既非全新的舶来品,也非纯粹的土特产,而是一个杂交生成的能指”。爱的观念,既传统因袭,也颠覆革新。

李海燕首先分析“情教”(即儒家的感觉结构),传统观念所主导的感情观,重视道德意义,是社会保持稳定的根基。在纵向的父系家庭结构中,女性表达情感不被鼓励,亦不自由。至明清,“情”开始与“真”“诚”等儒家思想本位概念结合,由此开拓了精神与伦理属性,成为解决人伦问题的新途径。到《红楼梦》的女性形象,则有意摆脱情感与道德秩序的关联,将个人经验和个体价值,视作情感观念的内核。

不过,“红楼”只是个案,情感在逐渐脱轨于儒教后,又开始“拥抱”新的道德律令,在“美德情感”一章列举的文艺作品中,爱情大多作为彰显美德的表现形式,至鸳鸯蝴蝶派流行,情感又以社会风俗改良和民族提升为主要指涉,既神迷于爱情,也执着于说教。“爱”与“情感”始终与道德绑定。

进入本书第二阶段“启蒙的感觉结构”,人们的爱情观为之一新。自欧洲而来的浪漫主义,本具有“颠覆与反叛”的基因。这个时期,文艺作品坚持个人自由自主,与家庭、传统和地域性决裂,在以“个人”为旨归的情感追求中,努力将“我爱故我在”树立为一种“善”的价值观。比如巴金的《家》中这类人物形象就十分典型。

然而,“启蒙”的爱情观也有困境:当自由和自由恋爱,受限于物质条件和日常生活,爱情便失去反叛与自由意义,从而形成新的束缚,子君——鲁迅《伤逝》的女主人公,便从一名魅力十足的新女性,沦落为平庸的家庭妇女。

在此阶段,始终有一矛盾即:人性、社会性要求的稳定和情感自由的游驰相悖,保守主义和小资家庭那种实用性极强的追求,和通常我们认为可选择、可比较、可变动的自由爱情观,看上去难以调和。同时,与自由之爱相关的“性”,也成为压迫的象征,女性生理欲望的解读,成为掩盖社会性压迫的说辞。

至本书第三阶段“革命的感觉结构”,个人情感成为民族国家困境的根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刺激鲁迅弃医从文的“观看处决影片”事件。因此,传统情感观念(及其代表的“陈旧”价值观)不再是扼杀自由的障碍,而是国家落后的解释。当时民族认同与强大的迫切感,导致“爱”与情感成为国家革命的最小单元。

因此,现代文学史上“革命加恋爱”的典型文本便应运而生。革命最终成为自由的浪漫主义危机的终极解决方案,爱情较之于革命,退居于私人领域,并与之协调,只有如此,一种理想化的、内在与外在统一的“心灵革命”方能完成。

本书作者因其学理背景,擅长引用理论概念,深度解析观念,不得不说,会对非研究者造成一定的阅读困难。虽然我们很难透彻地理解每一个理论,但我觉得,一本优秀的著作,正是能让不同水平、不同价值观的读者,都能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思考结晶。

在此意义上,李海燕虽进行着语境化、历史化的学术研究,但我们不妨将其作为一种参照,一种“观念的痕迹”,再次回到本文最初的疑问:你真正思考过自己的情感观念吗?你想过它们究竟如何形成?又受到过怎样的影响吗?

(原标题:我们的情感与时代有关?)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7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