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科技

北京启动“智源学者计划”,三年聚集300AI人才

2019-04-16 17:40 编辑:TF010 来源:北京日报

五个月前,作为本市新型研发机构之一,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宣告成立,今天(4月16日),该研究院正式启动实施“智源学者计划”,首批“智源学者”候选人出炉,从今年起,该计划将每年支持100位人工智能领域的优秀专家学者,预计到2021年共支持300人。当日,研究院首个联合实验室“北京智源-旷视智能模型设计与图像感知联合实验室”揭牌,实验室还发布了全球最大物体检测数据集。

冯晨清 制图

支持科学家勇闯“无人区”

去年11月,在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指导和支持下,北京智源行动计划正式发布,它由企业、高校、院所等共同提出,是北京服务人工智能发展的顶层设计,用于支持科学家勇闯人工智能科技前沿“无人区”。

该行动计划将以共享数据、智能计算编程框架和算力基础设施为核心,打造北京智源开放服务平台,按照计划部属,市科委和海淀区政府推动成立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

研究院主要建设内容在于四方面,其一,引进培育高端AI人才,放眼全球打造人工智能人才高地;其二,共建联合实验室,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推动原始创新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与协同创新攻关;其三,建设开放服务平台,建设人工智能社区;其四,加强产学研合作,举办全球人工智能峰会,打造产业与学术资源的中心枢纽。

“智源学者计划”三年聚集三百人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黄铁军介绍,“智源学者计划”是研究院重要的体制机制创新,“我们希望找到最好的人,做人工智能。”一旦入选“智源学者计划”,研究院大致有两方面支持费用,一方面是不低于每年50万的支持力度,还有一部分是科研工作所需要经费支持。黄铁军解释,第二部分采取负面清单制度,只要不违规,就可以根据科研需要来支配,“我们希望,给这样比较强的、比较自由的支持,让大家安心在重要方向在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的自由探索。”

具体来说,智源学者计划支持四类人才,其中,智源首席科学家负责整体规划,并推荐研究员人选;智源研究项目经理需要协助首席科学家管理项目,多方沟通;智源研究员负责组织及开展学术研究;研究院也将支持智源青年科学家在相关领域进行自由探索,以激发创新活力。

今天(4月16日),首批“智源学者”候选人开始公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张平文、北大教授夏壁灿等专家入选。

黄铁军透露,按照规划,“智源学者计划”2019年至2021年每年各遴选100人,到2021年预计总计支持300名学者。

AI科研“猛料”将向高校开放

作为全国人工智能高地,高校院所密集、顶尖企业聚集,一直是北京发展人工智能的优势。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副院长唐杰透露,研究院还将面向人工智能未来发展,围绕重大应用需求,联合优势企业和高校院所等设立联合实验室,将高效整合数据、算法、场景和基础设施等优势资源,以期培育国际顶尖AI人才。比如,在数据方面,将打造AI行业标注数据集,建设基础数据开放资源;在平台上,将共建智源算法开源平台,开放AI算法与服务接口;在场景上,将打造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支持开展基于场景的研究;在开放上,将通过智源提供开放服务,并向学生等社会公众开放。研究院将择优支持实验室,最多可支持三年。

今天,作为研究院首个联合实验室,北京智源-旷视智能模型设计与图像感知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该联合实验室将基于旷视和智源研究院在计算机视觉技术和应用上的积累,通过向高校科研院所数据共享、开放模型设计与场景测试,支持高校本科及研究生教学,推动协同创新。

“高质量的数据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来说至关重要。”旷视科技首席科学家孙剑介绍。比如如何能让人工智能像人类一样、甚至比人类更能看懂世界?当机器之眼看向世界,就能瞬间从日常生活中的海量信息中识别出关键信息,背后需要“台下十年功”的支撑,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经过海量的数据训练。在数以万计、百万计的图像中识别出船只、水果、运动中的人…这样的“训练”对人工智能来说十分重要。

目前,大量高校、科研院所没有足够的数据规模、面向场景的实景测试,从而严重制约了人工智能的算法创新与验证。

联合实验室将致力于数据共享和开源开放。北京智源-旷视智能模型设计与图像感知联合实验室揭牌后,首个工作方向就是“数据共享”,如旷视将面向高校院所和创新创业主体开放其全球最大通用物体监测数据集Objects365、大规模拥挤场景人体检测数据。以Objects365为例,其包含63万图像数量、365个日常物体类别数量、1000万的框数,成为全球最大通用物体检测数据集。

 

 

来源:北京日报 任敏 孙奇茹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