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话剧《书店》世界图书日首演,知识的力量如何坚守?

2019-04-26 09:34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导语 在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期间,由海淀剧协制作的话剧《书店》于世界图书日当晚首演,首轮演出到25日,连演三场。4月23日晚,在书香气息浓厚的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内,上千名观众齐聚一堂,与“八十年代”的文化人一起屏住呼吸感受智慧与澎湃的交织与碰撞。

作者 陈梦溪


陈曦 摄

演出开始前半个多小时,入口处就排起了长龙。整场演出中,场内几乎没有人员四处走动的现象。近两个小时的演出座无虚席无人离场。每个人都看得津津有味,全场无数次响起掌声。剧情时而令人捧腹,时而温馨感人,话剧演到感人之处引起不少人默默的擦拭眼泪。话剧接近尾声,现场的观众朋友们不约而同地跟着音乐打起了节拍,恍惚这是一场盛大的宴会。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风起云涌,中国社会的变化也日新月异。下海、移民等成为新潮词汇。范希园作为国营书店——同生书店店长,在出身贫寒的大学教师方晴朗的影响下,坚守书店这个思想和知识的传播阵地,方晴朗在经历妻子瞿英移民加拿大、从高校辞职、与妻子离婚等变故之后,仍然不改初衷,坚守初心。美丽青春的店员吴有丽在与范希园的长久相处下,与其成为情人关系,而吴有丽大胆直接,面对社会变革的物欲横流,对物质进行了冒险追求,最终范希园承担了带来的恶果,锒铛入狱。时代在发展,科技的进步让纸质书的市场日益萎缩,书店的经营不断面临现实的挑战,新的时代下,书店将何去何从?读书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迭,读书的精神,知识的力量如何坚守?中国社会发展的变与不变将怎样通过同生书店这个小社会铺陈开来……

一方小小的舞台,承载书店厚重的发展历程。话剧《书店》讲述了一个书店的兴衰转型发展,以小见大地再现了以中关村为代表的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的进程。弘扬了读书人对优质文化传播的坚守,讴歌了以方晴朗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对文化、对社会以及对心中信仰的坚持与制作。描述了以追逐梦想而放弃大学教职的美好前途、甘心去书店做临时职工的方晴朗为代表的坚守者;一个子承父业踏实经营却在改革浪潮中,超越底线而误入歧途的原书店店长范希园为代表的迷茫者;一个思维简单、不顾一切追逐利益及爱情的美丽店员吴有丽为代表的平庸者,以及辛大地、丁云鹤、林珍、侯三等一群对知识渴望、以阅读为本的书店读者的众生相。

方晴朗

“这些书不能搬进来!”方晴朗跟吴有丽吵起来,他执拗而又无可奈何。商品经济大潮下,书店经营举步维艰,吴有丽要将鱼龙混杂的“畅销书”引进书店,方晴朗试图阻止,他想保持书店的品位。

导演喊“停”后,方晴朗的饰演者刘中哲可以到后台休息几分钟,但他似乎还沉浸在剧情中方晴朗的失落中。我问他,方晴朗难演吗?中戏表演系博士、现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任教的刘中哲沉默了几秒说:“我曾演过那么多角色,古代的、现代的、各种职业、各种性格,但这次是我第一次演一个这么纯粹的知识分子,方晴朗真的太难演了。”

这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舞台的后台,话剧《书店》的主创们正在争分夺秒进行带装彩排。话剧制作方、海淀区戏剧家协会每天用微信公众号“让大家有点紧迫感”,刚刚的推文“话剧《书店》演出倒计时——距正式演出还有5天”。

从导演刘小蓉匆匆的身影和飞快地语速中,每个人都能感到那种紧迫。刘小蓉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经验丰富的导演和演员,她用六个字形容此时:“时间紧、任务重。”3月15日建组、21日讨论剧本、29日正式开排至今,“三周时间,我们把这部戏立起来了。”刘小蓉长出了一口气,笑了笑:“难度系数9.5。”

彩排时,台上忙成一团,台下空空落落。总有一位清瘦的男士安静坐在聚光灯照不到的观众席角落,全神贯注盯着舞台。每次联排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仿佛置身事外,唯有演出结束后工作人员上前与他说话时才发现,这位头发已经开始白了的先生已泪眼蒙眬。他就是《书店》故事的创作者、话剧的编剧叶宏奇。

虽然排练时间不长,可《书店》的筹备与创作已有将近两年多了。叶宏奇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军艺读书时,叶宏奇便常去逛学校附近魏公村的书店。海淀以教育和文化著称,书店自然不少,但这里的书店因邻近名校,人文学术氛围浓厚,其中不少“小书店”都是由知识分子创办,方便高校教师学生购买。方晴朗所在的“同生书店”便是其中之一。叶宏奇将感情全部寄予在方晴朗——同生书店的创办者,也是书店的灵魂人物身上。

一 身边的“方晴朗们”

方晴朗与“同生书店”的牌匾。陈曦 摄

方晴朗与他的书店乍看都有些不接地气,但细想之下会发现,他身上有周围许多人的影子。叶宏奇与《书店》的制作人周笑莉前期在中关村的书店做采访时,很多人给他们介绍这样的人物。

“我不知道当下的年轻观众能不能完全理解方晴朗放弃出国机会、放弃做大学教授的机会而去开一家不挣钱的书店的选择,但这样的人确实存在。方晴朗在物质上很清贫,他对书店完全是一种精神化的、理想化的坚守。”周笑莉是海淀剧协常务副主席,她眼中的方晴朗既小众又大众,既孤独又幸福。

刘小蓉开始读剧本时就被方晴朗这个人物感动,她身边有许多与故事中人物相似的人,所以她特别能理解每个人为什么会走出那一步。“这部剧四十年的跨度很大,第一场1981年,第二场1988年,第三场1992年,第四场1997年……恰好我是这四十年的经历者。开场1981年的时候我上初中,那个年代发生的事情历历在目。”刘小蓉甚至大胆猜测,方晴朗身上有编剧叶宏奇的影子,“从那份书生气我感受到了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

叶宏奇上大学时就发现中关村这里有许多严谨的、纯粹的、学术的书店。他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央对机关干部提出的专业化、知识化等要求,去书店买书的人一下多了。同生书店原本是国营书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承包后成为民营书店,自负盈亏。“一开始书店是盈利的,方晴朗一进入书店就跟随改革开放的浪潮,改变了以前国营书店古板的经营思路。”

刘中哲发现,方晴朗这样的人虽不算少,但他们默默无闻:“网络时代大家都习惯了炒作和宣扬,但方晴朗这批人不善于通过媒体曝光,也不愿意宣传自己,所以这批人才是真正的坚守者,而不是作秀的人。”这也是方晴朗让刘中哲感到认同的地方,他决心塑造好这位知识分子出身的书店店长,一个不普通的普通人。

“我演过这么多角色,塑造方晴朗是特别痛苦的过程。别的角色我都能演得风生水起,充满戏剧效果,但他只有语言,戏剧动作非常少,对观众来说最不好看,对演员来说最难演,因为没有可以凭借的地方。”刘中哲打了个比方,方晴朗这个人比较“淡”,淡而有味,像影子一样难以捉摸,“他不是一个有噱头的人,也不是个搞笑的人,他很暖,又像一抹春色,草色遥看近却无。”方晴朗的台词不乏一些哲理金句,这是对演员最大的挑战,吵架在戏剧里很好看,但给观众讲道理,观众愿意听吗?

方晴朗、范希园两位书店经营者是一生挚友。

刘小蓉说得更直接:方晴朗没有大起大落的情感,没有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是有的,但不能用摔桌子砸凳子的桥段来表现。《书店》充满温馨、抒情的基调,人物性格在各个小段落中展现,没有大事件发生,只能用对话来表达,舞台行动不明显,这就给导演和演员们提出了挑战:要想办法做大量细腻的工作来展示人物的内心,爹死娘嫁人好表现,但生活中的平淡在舞台上是不好表现的。

《书店》歌颂的是倒下的英雄,是平凡的英雄,而不是那些令人瞩目、闪闪发光的明星和成功者。在周笑莉看来,我们生活中这样的“普通英雄”特别多:“方晴朗从未想过失败与成功,或能站到多高的位置,只是去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这种人才是最伟大的人。”

二 九零后的功课

剧中吴有丽的服装的线条、色块,饱和度都很高,形成视觉碰撞。

半夜十二时,周笑莉手机的微信群仍不断有新消息涌进来,大家彻夜讨论舞美、服装、音乐的每个细节。将同生书店1981年到2018年近四十年的故事搬上舞台上本就承担着巨大时间跨度的压力,更难的是让这个由八零后、九零后打主力的剧组深入体会这种沧桑变迁。剧组成立的第一个星期,大家什么也不做,专门进行背景熟悉这项基本功练习。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人听什么音乐?1981年的广播电台在播送什么节目?那时人们来书店买的最多的书是什么?周笑莉的几个问题把剧组九零后工作人员们问懵了:“现在的孩子都是周杰伦起步,再往前的歌都没听过,所以我得一点一抠。”

制作人、导演和编剧反复给“孩子们”讲解,周笑莉特意将自己上学时穿的衣服捐出来给剧组做参考。“现在的年轻人与四十年前的年轻人状态很不一样,那个年代对于我们来说恍若昨日,但对于他们来说可能一片空白。”周笑莉坚信,作为艺术呈现,越细越有说服力,越细越能还原时代,越真实、代入感越强,越能让观众入戏。

《书店》的造型设计杨春梓选择从细节入手,第一场的色调使用了灰色和军绿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受到外来文化刺激,服装造型都很大胆,西服、衬衫领子比较夸张,有很多波普元素。这些视觉传达都是有刺激性的,和那年代的人的心理是一样的,比较简单纯粹。

叶宏奇提到曾经风靡一时的《第三次浪潮》与上世纪九十年代洛阳纸贵的《废都》仍不住感慨。这可能是有史以来话剧舞台上书最多的一次。书架上、桌子上、地板上、角落里,演员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书店中,但这家书店又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新媒体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比如影像资料,怎样去表现时代的特性,表现中关村,这也是特别的难。”舞美郑鹏飞看来,《书店》是文艺的手法来表现的正剧,会用各个年代的时代特征来回切换,所以他选择了场景的切换采用的是一景多用,即一个场景来表现多个年代的叙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周小蓉上初中,就在中关村附近,对话剧中呈现的一起都了然。建组后第一个星期,导演周小蓉没日没夜地跟演员梳理剧本、讨论角色,29日才正式开排,尽管时间紧张,但磨刀不误砍柴工。“演员的年龄与故事的时间完全脱节,我要从头给他们讲起,如果他们不理解那个年代的话,只能演个壳儿,怎么深入角色的内心?”

“年龄的跨度上来说,从二十几岁演到六十几岁确实是很大的一个挑战。”话剧开场的1981年,女主人公吴有丽的饰演者王菲菲还没出生。王菲菲深知自己要做大量准备工作以弥补,她不断寻找那个年代的书籍、电影,每天回家看两部八十年代的电影:“我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去考虑他们的心理,因为塑造角色最终是塑造人物的命运。”

周笑莉除了给“孩子们”开书单,电影《牧马人》、《芙蓉镇》、《瞧这一家子》、《街上流行红裙子》、《海外赤子》都要看,看完讨论,讨论完再看。一位九零后工作人员“交作业”时问周笑莉:为什么朱时茂演得那个角色(《牧马人》中的许灵均),爸爸在国外有财产,他却宁愿留在草原上,这人是不是有点傻?周笑莉有点哭笑不得地反问:“你觉得方晴朗傻吗?”有人点头,她又说:“有情怀的人会活得高兴,你看方晴朗就活得高兴。”

三 走向观众的退场

这是多年创作小说的叶宏奇第一次写话剧剧本。《书店》的剧本修改了几十遍,经历了数次推倒重来,但对于叶宏奇来说,最难的不是这些,而是怎么结尾。去年年底试排,最后两场戏还是没有写出来。“说白了,是不知道怎么写这个结局。”周笑莉替他解释。今年春节后,叶宏奇又重新开始创作结尾。

离首演还有一周时,叶宏奇还在对台词进行修改,有几句台词他总拿捏不准,思来想去,他又重新写了几段发给大家看,比如“一个民族的崛起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是精神上的富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没有魂魄,就剩下行尸走肉”。他郑重地为方晴朗写下了告别演说:“光有知识没有文化可怕,但光有文化没有思想,或光有思想没有坚守,同样可怕。”

叶宏奇的纠结在于,人类不管怎么样都是离不开书的,但这种技术进步会发展到一种什么程度?书和书店是不是有一种不可预知的未来?方晴朗这些老同志,是不是就干脆把书店交给新一代的人?至于下一代人怎么办书店,办成什么样,他已无法控制。

刘小蓉看到剧本写“书店重新开张”,全剧结束,没有交代两位男主角方晴朗和范希园的命运。她想,那时方晴朗已经七十岁了,这个结尾如何巧妙地用舞台语言表现呢?刘小蓉决定结尾让方晴朗与范希园说,书店是你们的,便走下舞台,走进观众席,消失在人海中。

“一个人的心胸到底有多大,在于他什么时候抽身而退。成败与否无所谓,不一定要飞黄腾达,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好了,这一生就圆满了。”这是刘小蓉特别为《书店》设计的结尾的寓意:“书店留下了,但方晴朗们之后怎么样了?不知道。这是一个充满隐喻的结尾,也是一个开放的结尾。”刘中哲眼中方晴朗的结局是有些落寞的,在时代大潮下,他在苦苦支撑理想,这个理想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刘小蓉干脆挑明,方晴朗开始是改革开放的弄潮儿,四十年后风风雨雨、大浪淘沙,实际上他退场时却成了“失败者”。

周笑莉觉得这个设计很好,方晴朗退出了舞台把书店交给年轻人经营,意味着时代已经变迁。她看来,每一点的前进,都有无数的马前卒的经验才成为可能,《书店》是在歌颂那些不断向前但是倒下的人,那些怀着理想勇往直前却不那么成功的人。“故事的两位男主演方晴朗和范希园其实都是倒下的人,是被时代淘汰的人。”周笑莉说,“你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未来会不会成功,但就是有这样一闪念,我要做更好的事。就像经典话剧《茶馆》,《书店》也是一个窗口,从中窥视时代的变迁。”

《书店》的许多演员都与书有着解不开的缘分。刘中哲在中戏读书时,常去南锣鼓巷的一个小书店。“那个书店就像方晴朗这个小书店一样,几排书架,二十几平方米,但陪伴了我很久。每次去书店的时候,我都觉得生活是美好的。”刘中哲说。

央视主持人季小军第二次演话剧,在《书店》中“本色出演”一名记者,他的姐姐就是新华书店的员工,书店伴随了他整个童年。“书店是一个载体,在过去这么多年里,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从闭架到开架,从国营到民营,从实体书到电子书。”季小军说,自己如今虽很少买纸质书,但下载了大量电子书。

剧组此次特意从海淀区北下关街道戏剧社请来四位群众演员饰演同生书店的读者,田新华就是其中之一,他在退休前在海淀图书馆工作。

《书店》结尾,同生书店引入了微信公众号、淘宝店,或许之后还会有文创产品和咖啡厅——书店并没有消逝,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转变了功能融入我们的生活。王菲菲看来,现在阅读方式更加多样化,虽然去图书馆的人没有以前多,但很多人都像她一样去网上购买图书或下载电子书,“我还下了一些听书软件,经常会选择听书”。

“房租涨了,书店面临很多问题,不光是书的问题,电子阅读,网上购书,现在想看《平凡的世界》在网上就能看,电子书可能只花一元钱,甚至不要钱,这对书店冲击太大了。这与技术进步有很大关系,全世界都是这样,不光是咱们中国。”叶宏奇看来,文化是脆弱的,需要更多像“方晴朗们”这样坚守的人去呵护。

剧组为准确还原各个时期的书店样貌而搜集的资料照片。

《书店》里有句话“读一流书,做一流人,创建一流社会”。排练过程中我反复在提,读一流书比较容易,做一流人不大容易,不光要心地善良,还要有品位、有品质。普通人也可以做一流人,但需要很多严格的自律才能做到。创建一流社会是最难的,这是一种社会担当,而恰恰是这最后一句,才是《书店》最想传达给观众的。

——《书店》导演 刘小蓉

要不要把方晴朗塑造成了一个失败者?最初我很纠结,但在中关村,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正是有了无数像方晴朗一样的失败者,才成就了同样无数的成功者。中关村有句很著名的话“欢迎成功,也允许失败”。有句古话叫“一将功成万骨枯”,牺牲者更值得讴歌。

——《书店》编剧 叶宏奇

当下的戏剧市场让人反思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做这个剧就是希望观众看到更深层的东西。戏剧的价值在于让人思考,而不仅是哈哈一笑。观众花钱来到剧场,坐在这里两个多小时,看真人在面前演出,看的是什么呢?其实并不是故事本身,而是戏剧带来的反思。现在能做一部有深度的戏剧的机会不多了。

——《书店》制作人 周笑莉

(原标题:一家《书店》的40年)

来源 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 TF003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