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专栏 > 公道

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案何来如此多版本“真相”?媒体公众切勿随波逐乐

2019-04-29 10:45 编辑:TF008 来源:长安观察

日前,涉嫌弑母的北大学子吴谢宇被抓获。这桩三年前的旧案一经披露,立即引发舆论高度关注。毕竟,弑母本就是惨绝人伦、骇人听闻之事,而嫌疑人的“学霸”经历又给了公众更多谈资。可随着新闻的持续走热,这起沉重的刑事案件,大有“随波逐乐”的架势。

案情真相未明,部分媒体及自媒体已急不可耐蜂拥而上,当起了“名侦探”,煞有介事地推敲起了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有归咎教育的,想当然地把“学霸”犯罪与中国教育强行联系,认为这是学校只重灌输知识而缺人格培养,以致酿成惨剧。有责备家庭的,依托网上的只言片语就脑补出母子之间相处的种种情节,还与新近发生的“男孩跳桥自杀案”勾连起来,称都是因为母亲“控制欲太强”。更有一些则一本正经地以“告诉你真相”为名散布着“八卦”,诸如“幼时父亲出轨”、“和妓女谈恋爱”、“去夜店当男模”等等,让人读来颇为糟心,大有一种“吃人血馒头”的既视感。

当一些人言之凿凿,散发着“圣母”光环宣称“这是一个家庭悲剧,也是一个社会悲剧”时,笔者不禁要问:这是该案应有的打开方式么?或者说,从这样一起严肃的刑事案件中,倘若大家读出的都是肆意揣测的“八卦”,岂非是一种更大的悲哀?不重事实而半猜半编得出的言论,或许能一时吸引眼球,但丝毫无助于正确引导舆论。弑母案,不该演化为某种用来刺激读者感官神经的悬疑惊悚故事。

给嫌疑人和受害人贴上各种标签是容易的,探寻悲剧背后的真相却是困难的。但眼下,这种“舍难求易”似乎成了舆论参与社会问题讨论的基本样态。媒体要找“亮点”、专家要找观点、网友要找情绪点,各有“企图”之下,舆论便开始跑偏,甚至出现很多以点概面、以偏概全、自我想象的东西。

比如前些日子意外走红的“流浪大师”,陡然袭来的聚光灯下,“大师”身世马上出现了多个版本:博学多才的流浪者、复旦毕业的高材生、审计部门的公务员、妻女车祸过世的不幸者……但其中不少都被证伪。一片热闹之中,无人去问“大师”的真实心理,更无人关注“大师”的未来打算,只是围观一番便一哄而散,毕竟流量远比眼前的这个人重要多了。

媒体偏好的背后,是社会的“观点市场”,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更进一步加剧着“观点市场”的纷繁复杂。但正所谓“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分析刑事案件也好,看待社会问题也罢,尊重事实都是最基本的一条,而这就需要我们留出“让真相浮出水面”的时间和空间。特别是对一些引发关注的刑事案件,盲目追求“首发”“详情”,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去围观,只会不断强化可能的误判,不仅会对案件侦查审判等产生负面影响,对当事人造成巨大压力,甚至可能引发模仿性犯罪行为。

回到这起案件,我们相信,随着警方调查的深入,真相大白只是时间问题。在这之前,与其去想当然地当“侦探”,不如去关心一下从案件当中暴露出的现实隐忧。比如嫌疑人被抓获时身上带了30多张身份证,这些证件全是网购的。如何避免身份证被冒用,杜绝身份证交易,堵上信息安全漏洞?这样的讨论,才有现实意义。

 

来源:长安观察 张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