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国内

“文博菜鸟”成金牌志愿者,5年服务4000人次打卡百余博物馆

2019-05-14 14:39 编辑:TF010 来源:北京晚报

博物馆日即将到来,河北博物院的志愿者王静雅又在馆里“加班”,为节日活动做准备。她是河北博物院的第一个通讲志愿者、第一个金牌志愿者。五年来的每个周末,她都在博物馆义务讲解,服务的观众多达4000人。不仅如此,她打卡全国一百多家博物馆,用脚步追寻中华文化,用心讲解文物,讲好文博故事的“诗和远方”。

越挫越勇

“菜鸟”通关11个展厅数千件文物

2013年,29岁的王静雅刚刚担任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方设计院团委书记,忙碌的工作之余,她给自己定了个目标,“希望能在30岁前一定做点儿有意义的事”。在公司支持下,她组织成立了北方设计院青年志愿者协会。

当时河北博物院新馆开馆在即,正在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为了学习管理经验,王静雅报了名。2013年11月底,她接到了面试电话。她记得,当时除了询问志愿者工作经历和个人爱好,还让她诵读了一段关于长信宫灯的文字。通过面试之后是长达三个月的培训:了解博物馆,熟悉展厅情况,学习文史知识和讲解礼仪。

接下来是实地考核,王静雅顺利通过了。“我以为是咨询引导岗,没想到是讲解。”第一次上岗,她特别紧张,特意找朋友在现场当“托儿”,结果还是紧张得汗流浃背。她自认不是特别擅长沟通的人,除了要克服紧张情绪,每天还要学习大量的文史知识,一遍一遍背诵讲解词,周末也不能睡懒觉——最初她想过放弃,给自己找了好些理由。回想起最难的起步阶段,她说自己能够坚持下来,是专业讲解员老师的热情和钻研精神打动了她——“被我馆折服”,还有就是一次北京之行给她的触动。

河北博物院组织志愿者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学习。“国博志愿者张鹏讲得太好了,生动鲜活,有一种说不出的力量,让人情不自禁往下听。他当时已经做了10年志愿者,特别优秀,是文博志愿者大咖。我就想,我们是同龄人,什么时候我能讲得跟人家一样好?”王静雅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标杆,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

她用了三年时间,对馆里8个展览11个展厅几千件文物了然于心,最终通过了所有展厅的考试。

五年来的每个周末,王静雅都在博物馆义务讲解。

2018年11月,她在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评选中脱颖而出,当选十佳。

从开始报名成为一个志愿者,到最终走到全国十佳竞选的舞台,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个菜鸟逆袭、越挫越勇的故事,在迷茫的时候,博物馆洒下了一束光,顺着光的方向,在行走中,在阅读中,触摸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从一个狭小天地,走向了真正广阔的世界。

因人施讲

揣摩技巧撰写20万字精讲词

面对不同的观众,讲解方式因人而异。“我和龚老师一起给小朋友讲解,小孩的思维发散性很强,会有很多有趣的提问。我们就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介绍,同时制作模型,让孩子去触摸,激发他们的兴趣。”王静雅所说的龚老师是河北博物院志愿者龚蕊,现任志愿者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有一次去幼儿园,面对的是三岁以下的小朋友。我们带去了中山王铁足铜鼎的图片,问孩子们这是什么,他们有的说是香炉,有的说是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于是,龚蕊从吃饭讲起,讲到古代的饮食文化,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去启发他们,才能让他们坐得住、听得进。

给成年观众讲解,其中一些文博爱好者往往提出专业性很强的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战国中山文化,龚蕊加入了中山国文化研究会。讲解敦煌壁画临展,他从壁画讲到石窟、宗教,讲到河北的曲阳石雕,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的敦煌壁画与馆内固定陈设展览的关联,通过新的视角让文物活起来,引导观众更好地了解河北历史文化。

在日常工作中,通过互相交流学习,王静雅和她的志愿者伙伴们不断揣摩技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为了讲好历史和文物,王静雅撰写了20多万字的精讲词。讲解词如何做到有营养有内涵又生动鲜活吸引观众?她选择了“小切口、大背景”。“比如讲解青瓷,选一个很小的、大家会感兴趣的角度,从瓷器的色彩开始说。梅子青是什么颜色?它背后代表了宋代审美的什么特点?有多少个窑口?又有多少种色系?这些瓷器跟哪些名人有过关联,有哪些诗词说到过它?同一年代的青瓷,哪个博物馆收藏最多、最具特色,又有哪些出土故事?”围绕一件文物,发散出多个点,从一件文物讲到国内各大博物馆的藏品,这离不开丰厚的知识储备,也是她走遍全国“刷馆”的收获。

疯狂刷馆

讲好文博故事的诗和远方

为了见到更完整的中华文明版图,讲好文博故事的“诗和远方”,王静雅制定了打卡全国博物馆的目标。

刷馆的路上有惊喜也有惊吓。最窘的一次是2016年春节去拉萨刷西藏博物馆,火车还有一小时就到站了,她才知道博物馆两个月前就闭馆了。而她从火车爬唐古拉山开始,一路严重高反,喝水都吐,差点因为高反晕倒在大昭寺门口。打卡各地博物馆,她结识了一百多个各地博物馆的志愿者,受到了很多启发。除了志同道合的志愿者朋友,一路上还遇到很多有趣的人和事。

在扬州博物馆,她在镇馆之宝元代梅瓶前站了一个多小时,引来保安注意。“估计保安小哥没见过盯着它这么久的人,所以很警惕。我盯着文物,他盯着我。得知我是为了这件梅瓶慕名而来,在马上闭馆的时候,贴心的保安小哥没有催促,而是静静地等待,在我恋恋不舍的时候还温柔地说,欢迎下次再来哦。”在宁夏固原博物馆,她在馆里待了五小时没吃东西,累得筋疲力尽地坐在地上看北魏漆棺画,保安姐姐看了看,想说什么又放弃了,默默地走开了。

五年时间,她走过的省级博物馆和地市级博物馆共计70多家。“全国一级馆130家,我刷了56家。”王静雅说,前一阵我对岭南文化很感兴趣,于是去了广东;又想看北齐造像,就去了青州,今年的计划是再刷60多家一级馆。

对于文博爱好者来说,刷馆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对于王静雅来说,则有更多收获。各地博物馆志愿者队伍管理模式给她很多启发,不同的讲解风格也让她开阔了思路。她撰写调研报告,多次向河北博物院提出建议与意见。

博物馆故事

找爸爸的小女孩 “捡来”的忘年交

这些年王静雅服务的观众多达4000人。其中大部分仅仅是一面之缘,但也有人因为博物馆跟她成为了朋友。

2017年的冬天,一场讲解结束后,一个小女孩没有走,一问才知道,小女孩一直跟着她从一层听到了二层,没有注意爸爸是否在身边,于是王静雅带着她到服务台找爸爸。不久之后,同样的场景又发生了,小姑娘说:“阿姨,我又找不到我爸爸了。”王静雅马上想起来,这不正是上次找爸爸的小女孩吗?这两次找爸爸的经历,让王静雅认识了正在读三年级的小牛。2018年大年初一,她们第三次偶遇了。“我讲解时又看到她,问她爸爸在哪里,她说爸爸带着弟弟去图书馆了,留她在博物馆逛,中午来接。”为了这奇妙的缘分,她给小牛开了个小专场,讲赵国历史。

两人逐渐成为朋友。小牛每次来博物馆,都会去前台看志愿者讲解的展牌,直接去找王静雅。今年年初,央视《国家宝藏》栏目来河北博物院录制。这一天刚好小牛来找她。央视记者想采访几位观众,她就把小牛推荐给了记者。看着小牛落落大方地应对记者采访,王静雅激动地拿出手机给她拍照,一旁的朋友打趣说:“你看起来就像个欣慰的老母亲。”

“我从来没想到,有一天因为博物馆,会跟一个孩子结下如此的缘分,我们陪伴着彼此在博物馆一起成长,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王静雅说,真希望有一天,小牛穿着跟她一样的志愿者马甲,站在展厅一起为观众讲解,“当然,她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希望她在博物馆里开心、快乐。”

 

 

来源:北京晚报  赵晓路 受访者供图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