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今日主打

民航总医院和首钢医院试点“网约”居家护理 开展“派单式”服务

2019-05-30 14:38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今天上午,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召开,会上,副市长卢彦向人大常委会报告了关于推进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工作暨“持续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议案的办理情况。记者了解到,医疗机构将试点“网约”居家护理服务,民航总医院和首钢医院成为试点。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资料图

报告

失能老人摸底 预防跌倒失智筛查

老人患上了老年痴呆症,情绪不稳定、频繁走失,是否可以被判定为失智?失智老人的遗产到底该谁来继承?失智老人能否将护工或保姆定为法定监护人,甚至遗赠房产?这些难题亟待有法可依。

卢彦表示,将健全完善本市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制度,全面掌握全市失能老年人底数,为精准开展上门服务奠定基础。结合老年人需求,开展预防跌倒、脑健康体检、失智筛査、多重用药等老年健康适宜技术推广。

避免老人上当 研究制定防骗策略

针对老年人权益受损和上当受骗的问题,卢彦提出,下一步,要对本市涉老金融诈骗案件及情況进行摸底调查分析,研究制定防骗策略,在全市范围开展防范金融诈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实行电话预约、上门服务,为老年人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公证、司法鉴定等服务。

此外,还要打造“十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通过全区域的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覆盖将法律服务送到老年人身边。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老年维权服务,组建老年维权联络员队伍,建立和畅通老龄舆情信息报告与调处反馈机制。

疏解腾退空间 优先用于医养服务

今年,本市将新建20个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150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发挥医疗机构专业优势,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联合体,做好社区卫生社区中心(站)与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紧密对接。支持驿站与护理站协同服务,鼓励驿站与医疗机构毗邻设置。

此外,重视城市适老化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设施建设,各区在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中,要把疏解腾退出来的空间优先用于医养服务。

护理失能老人 子女有望获得补贴

2018年,本市出台的《关于加强老年人照顾服务完善养老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制定家庭支持性政策、探索建立家庭护理假制度等任务。丰台区开展试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长期照料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家庭成员每月放4天假。在家庭养老支持方面,本市还制定了居家环境无障碍设施改造办法,对经济困难、失能、残疾等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并给予补贴,目前已完成改造7400余户。

卢彦表示,下一步,将研究制定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子女护理补贴政策。规范建立家庭养老床位,鼓励专业机构上门入户为居家失能、失智等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等服务。将失能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培训,纳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目录,组织专业机构为家庭成员开展养老照护、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同时,制定互助养老和志愿服务扶持政策,探索开展低龄、健康老年人帮扶高龄老年人的“抱团取暖”式志愿服务。

左颖摄资料图

完善规划设置 新增社区卫生中心

居家医疗护理服务工作耗时长,技术要求高,为调动医疗机构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的积极性,将继续完善居家医疗护理价格。同时,推进中医药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实现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有名中医团队进驻。

下一步,根据人口变化情况,持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划设置,昌平区回龙观和天通苑地区计划新建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州区城市副中心确定新增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兴区承接核心区人口外迁任务后,计划按照新增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适当新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纳入新建和改扩建规划的村卫生室,2019年底前全部完成建设任务。

截至目前,全市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4100余个,签约居民730万人。卢彦表示,本市将研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考核奖励机制,明确考核办法,签约服务补偿向老年人和慢性病失能者等重点人群倾斜,补偿经费适当比例用于团队人员奖励,不计入绩效工资。同时,引导社会办医疗机构以及退休医务人员等力量参与居家医疗护理服务,扩大服务供给。并出台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政策,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奖励津贴、毕业生入职补贴、培训补贴等制度。

依托医疗机构 试点“网约”居家护理

今年一季度,金牌护士、医护到家、邻家护理、泓华医疗四家网约平台,通过线下实体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5700余人次。卢彦表示,下一步,要培育公平竞争的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市场。在政府保障基本服务的基础上,坚持开放性,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和发展护理服务市场。充分调动网约平台、医疗机构和护士各方积极性,指导网约平台完善平台功能,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在服务项目目录内规范开展“派单式”服务。

同时,下一步要加强指导医疗机构开展居家护理服务,民航总医院、首钢医院试点采取与网约平台合作的方式,为其紧密型医联体范围内有需求的出院患者和社区居民,提供可选择、个性化的居家护理服务。

调研

“床边”医养服务 供需严重失衡

市统计局2018年底的调査报告显示,养老领域居民最操心、最烦心、最亟待解决问题比例最高的三项工作分别是提高养老金标准,帮助老年人解决就餐家务等生活难题,加强对失能失独老年人的帮扶。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提出,今年代表议案、实地调研及问卷调査也显示,老年人支付能力与市场护理服务费用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各方反映现有医疗保险政策不能满足长期护理需求,长期护理服务供需差距大,需要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和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范围。当前国家还未出台顶层设计,地方试点还存在筹资渠道不可持续、多项评估标准尚未统一和护理照料队伍缺乏等多方面困难。海淀、石景山区的试点参与人数少,覆盖范围窄,部分服务项目和标准有待完善,筹资方式和缴费比例未按照试点方案落实,护理服务项目的内容与重度失能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还有差距,政策宣传解读不到位,知晓率不足20%。

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提出,调查显示,全市医养服务机构“周边”覆盖率高于95%,“身边”覆盖率超过50%,“床边”医养结合服务数量少,供需严重失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失能、高龄、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有限,缺乏明确的上门服务项目,医护人员上门服务时间少,定价机制不完善,产生法律纠纷的风险大。

问卷调查显示,老年人知悉或者获得家庭医生签约、上门护理、药品配送和家庭病床等服务比例不高,“常见病、多发病的用药保障”、“送上门的医护服务和药品配送”、“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知悉和获得率分别为50%、57%、65%;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没有上门医护服务和药品配送。医养衔接政策未有效落地,设施利用不统筹,执行监管标准不统一,使产业发展受到了影响和制约。社会力量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扶持,护理人员缺乏,部分服务项目未有效针对实际需求,仅围绕政府补贴政策设置,难以保障可持续性。

建议

打造医养结合体 医养服务送到家

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建议,应抓紧研究出台包括城区和农村不同区域、针对不同老年人群特点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顶层设计方案,形成具有本市特点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在此基础上,全市整体部署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带动养老产业发展和劳动就业。

同时,建议进一步摸清全市失能老年人底数,按照现有的失能发生率科学测算未来规模,为护理保险设计提供依据。完善统一老年能力评估的要求,综合考虑失能、失智、残疾等状况,不断完善评估标准,加强专业评估队伍建设。

在医养结合方面,建议整合社区卫生站、养老驿站等资源,通过信息联通、设施共享、人员对接等手段,打造应对老年人需求的医养结合体,实现让老年人和家属少跑路,把医养服务送到家。

审议

“吹哨报到”和群防群治 可运用于老人防骗

陶庆华委员在发言时表示,前不久,海淀警方通报的“中安民生”等公司打着“以房养老”旗号进行欺诈活动,使受骗老人钱房两空。因此,建议织密网络,可运用本市社会治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和治安管控群防群治、综合治理的成功模式,既要政府强力监管,也要发动和组织养老护老的“西城大妈”“朝阳群众”“海淀网友”,动员全社会群防群治,大力净化、优化首善之区的养老市场和社会氛围。

研究表明,有近40%的老年人有过被骗经历,受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身边没有家人或朋友,精神的孤独空虚致使他们易被忽悠、轻信上当。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社区、机构和老年组织功能,从养老服务供给侧做文章,引入心理慰藉专业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组织基层社区心理辅导员和志愿者采取多种形式,主动围绕周边、身边和床边进行包人、包户、定期、接力式的精神慰藉和亲情服务。引领老年人在接受养老服务中了解社会、跟踪时代、寻找乐趣,使他们在晚年精神饱满、乐而忘忧,做到空巢不空虚,孤寡不孤独,失能失智不失人格尊严。

尽快制定家庭病房 上门医护服务管理办法

刘玉芳委员在发言时表示,现在,困扰家庭和老年人的问题集中在失能、失智老年人上,如果以能自理和不能自理来划分,困难集中在后半段,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身上,他们需要上门服务,现有社区卫生制度体系对居家养老服务支撑显得力不从心。现有医护人员在社区中心和社区站开展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量都很满,缺编、缺人现象较为普遍,没有精力开展上门医护服务。本市对家庭病房、上门医护等问题,尚没有出台统一的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服务流程、效果评价等政策标准。

因此,建议尽快制定家庭病房、上门医护等服务管理办法。明确居家养老适宜开展的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服务流程、效果评价等政策标准,规范上门医护行为,防范可能出现的医疗风险、医患纠纷等问题。此外,还应当出台相应激励机制,调动社区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在保基本基础上,鼓励医护人员多劳多得。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家庭,应当鼓励社会办医机构,有序参与到上门医护服务中,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张楠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