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专栏 > 公众号

扶贫车间为何“批量死亡”?警惕这些虚耗财政资金企业

2019-05-31 17:40 编辑:TF010 来源:长安观察

设备搬离、人去厂空,徒留垃圾和废料……近日有媒体报道,一度被视为吸纳贫困户“家门口就业”重要方式的“扶贫车间”,因不符合市场规律,很多新建不到2年就“批量死亡”,令人叹息。

扶贫车间本为精准扶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些地区的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简单送钱送房、给牛给羊等“输血式”扶贫无法解决根源问题。而在“家门口”开设工厂,本地劳动力既可摘了贫帽、鼓了腰包,还能习得一技之长、有了自主造血之能力,可谓两全其美。在这样的美好预期下,扶贫车间在全国遍地开花:西部某省,不少贫困村建有100平方米到500平方米不等的扶贫车间;在河北省北部某县,2016年以来共新建和改建提升的扶贫车间达到124个。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初风风火火的扶贫车间,很多上马不久便人去楼空、沦为摆设。究其原因,脱离实际、盲目“铺摊子”是绕不开的一条。比如,广西某县在一个扶贫车间里建成生产耳机的企业,因老板根本没有行业经验,只运行了3个月便黯然关门;再比如,河南某县的某工厂,负责人原来是开挖掘机的,只因听说建设扶贫车间有补助就投资建厂,补助没拿到,盈利也没有……这样的案例令人哭笑不得。扶贫车间,重在扶贫,倘若“为建而建”“为补贴而建”,关门倒闭也是迟早的事。

不问现实需求,不管资源禀赋,一味蛮干,背后更有形式主义在作祟。一些地方政府看到别的地区干得风生水起,就开始坐不住了,一拍脑袋就要“招商引资”。无调研无商议的情况下,生搬硬套先进模式,计划安排“头头是道”,但一整套工作下来,不是为了给贫困群众想办法,而是以工厂向上级“吆喝”自己做了实事。一些企业投资建厂、招人充数,也并非为了脱贫攻坚、惠泽当地,反而从头到尾紧盯着“扶贫资金”,钱一到手,转身走人。虚头巴脑之间,资源被浪费,干劲被熄灭,苦的是群众,不变的是贫穷。

不能“造血”的扶贫车间无异于“耗血”。扶贫车间“批量死亡”提醒我们,脱贫攻坚需要出实招,使真劲。要看到,扶贫车间之所以得到推广,不在于厂子开得大、资金投得多,而在于其开在贫困群众的“家门口”。这个“家门口”不止意味着地理位置近,更是离“本地情况”近。

与其盲目跟风,不如先思考本地是否适合这种模式,能够支撑哪种产业,然后再立足本地、投资兴业。例如,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某村就根据地方特色和群众技能,创建了“砚山县纸艺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周边1000多名各族妇女从事刺绣产业,产品远销北京等一线城市,既助力脱贫又传播文化。当然,并非所有地区都适合“建厂”,也没必要“削足适履”。脱贫方式不在一种,需要干部走进田间地头、群众家中,更需要“走心”的智慧。

当前,扶贫攻坚已到关键时刻,领域内的种种形式主义似有“回潮”之势。从虚报材料、海量填表到盲目建厂,都在阻碍扶贫进程,损害群众利益,透支人民信任。“最是实干显初心”,脱贫攻坚必须脚踏实地,远离虚浮,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而这,才能真扶贫、真脱贫。

 

 

来源:长安观察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