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调查

北京海淀一社区居民成立义务理发队,33年坚持不懈,手艺媲美托尼老师

2019-06-14 14:19 编辑:TF010 来源:北京晚报

在城市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曾经社区里红红火火的小理发店逐渐消失,托尼老师们开办的“美发”店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不过,在很多上了年岁的居民眼里,托尼老师们的美发店并不太适合他们。去哪儿理发,成了不少老人们的难题。

不过,住在海淀区羊坊店西木楼社区的老住户们就没有这样的烦恼,因为在小区里有一支坚持了33年为大家伙儿义务理发的志愿者服务队。老队长刘玉珍从创建伊始就一直带着志愿者们为周边的居民免费理发,直到去年,年过八旬的她因身体原因无法长时间站立,不得不放下了手中的剪子和推子退了休。现任队长王玲从她的手里接下了为居民义务理发的担子:“我也会像老队长那样,继续给大家理发。”

坚守:33年不间断为居民理发

64岁的王玲并不是西木楼小区的居民,她的家位于西木楼小区北侧的设计院家属院里。2011年,两个小区合并后,在设计院居委会担任工作的她,听说了刘玉珍的义务理发队,便申请成了其中的一名志愿者。

海淀区羊坊店西木楼小区紧邻西客站,别看地处繁华路段,但是小区里的楼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一个典型的老破小社区。现任居委会主任卞海虹告诉记者,成立义务理发队的初衷,还要从三十多年前说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小区周边可以理发的地方并不多,再加上住在西木楼小区里的居民中,不少是上了年岁的老人,一来收入少,二来出门去找理发店腿脚也不方便。这让时任西木楼家委会主任的刘玉珍看在了眼里,于是她便萌生了给居民义务理发的想法。

理发队成立后,条件并不好。“理发的地方都是利用路边和居民区的院子。”卞海虹回忆,那时候,理发队搞活动,只能利用周边不影响他人通行的空场地来进行。马路边、树荫下,这些都是理发队使用的理发场所。可即便条件如此简陋,每次听到理发队搞活动,找她们理发的居民络绎不绝,有时候等候理发的居民能排出去二三十米远。活动一般都是利用周末,从早上八点半开始,大家一直忙活到中午十二点多。“人家来了,无论如何也得给他们理完,这心里才会踏实。”王玲回忆,每次理发,大家都没有休息的时候,一站就是四个多小时,对体力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后来,随着居委会办公条件的改善,理发队搞活动的时候,居民们再也不用担心风吹日晒,可以在室内理发了。

努力:免费不等于手艺差

在不少人的理解中,免费的东西质量肯定不会太好。但是西木楼的这支义务理发队,却让人看到了专业的理发水准。在这背后,是刘玉珍和王玲们的不懈努力。

“其实刚加入理发队的时候,我只能给老队长打打下手。”回想起刚开始拿起理发剪和推子时的情景,王玲的手还是会下意识的抖一下。年轻时,王玲的家里并不宽裕,女儿小时候理发的事儿都是在自己家里解决。王玲还记得,她第一次给女儿理发的时候,差点儿就划破了孩子的耳朵。“一个大红印子,给我心疼坏了。”第一次失败的理发给王玲留下了不小的心理阴影。因此刚加入理发队的时候,王玲看着手里的剪刀,再看看用充满期待的眼神望着自己的居民们,她怎么也下不去剪子。

所以,每次理发的时候,王玲便跟着老队长刘玉珍后面打下手,顺便临摹剪发的技巧。在跟着刘玉珍上手的过程中,王玲的胆量也慢慢变大了。从一开始给头发打薄、剪前脸,到现在可以拿着理发剪和推子独当一面……王玲终于克服了自己年轻时的心理阴影。

理发队的志愿者中,最年轻的也在四十岁以上,别看她们的岁数偏大,可是理出来的造型却丝毫不输给那些时尚的美发店。“既然要做,就要做好,让居民们满意。”每每理完发后,当老人们拿着镜子,前后左右地端详着发型,嘴里不断地发出“理的真好”的赞叹,让王玲和队员们特别有成就感。

发型时尚紧跟潮流,这也是理发队能够坚持服务33年的秘诀。对于理发队的志愿者而言,做志愿活动,没有任何的报酬,王玲也拿不出钱去专业的理发学校学习,她就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偷艺。“每次出门的时候,只要看到别人漂亮的发型,我就会盯着看半天,用心琢磨人家这发型后面是怎么用推子搓上去的,怎么把头发去的薄,需要分几层来剪。”虽然有的发型很好看,但并不是人人都适用。“你看,有的人后脑勺凸出,从后面搓的时候,如果角度不合适,就会露出下面的头皮,反而不好看了。”

除了出门时揣摩别人好看的发型来偷艺,王玲和队员们手艺的不断提高,也得益于社区周边的美发店。“有时候,美发店的师傅们也会义务跟我们做活动,大家互相交流理发技巧,这让我们自己也收获不少。”王玲说,以前自己不知道下剪子剪发的长度,一来怕一下子剪短了发型就毁了,二来怕剪着别人的肉。一家理发店的老板得知王玲的困惑后,竟然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自己的秘诀:“你用手做尺子,这样下去,就不用担心那些问题了。”

暖心:成了社区老住户的知心人

除了每个月或者是重大节假日前夕,理发队会搞一些义务理发活动。平时,她们在周末的时候,也会到其他社区和养老机构提供义务服务。

不收费,是西木楼义务理发队一直坚持的初衷。“一旦收了钱,这支队伍就会变了味儿。”在王玲看来,从刘玉珍创办这支理发队开始,这种为居民服务的初衷就已经深入到每个队员的心里,也是她们能够坚持这么多年的动力。“做一件好事并不难,关键是能持之以恒地把这件小事做好。”

除了理头发,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理发队还变身矛盾调解员。“我们理的是头发,顺的是人心。”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王玲说,理发过程中,因为都是邻里街坊,大家比较熟,谁要是有了什么不顺心的事儿也会拿出来说一说。“其实事儿都不大,旁人劝解两句,原本不大的小矛盾立马就解决了,人回家心气也就顺了。”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王玲也遇到过不顺心的事儿。每个月,理发队都会去街道的一家养老机构做上门服务。在这家机构,有一对住了好几年的老两口,老大爷脾气不太好,退休前他也是一家连锁理发店的工作人员,所以对理发这件事儿比较挑剔。碰到志愿者给老伴理发,老大爷总是在旁边指指点点。“其实每个理发师对于发型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要是工作时旁边总有一个人指手画脚,真的很影响情绪。”王玲说,因此,每次理发的时候,大家见到这位老大爷都是能躲就躲了。而王玲总是挺身而出,有一次,因为老人选定的人没给他理发,老大爷发了脾气,王玲和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一起劝解。“离开的时候,老人还气鼓鼓的,不过,等我们下次再去,他主动让我给理发了。”

在养老机构还有一位八十多岁的卧床老人,因为患病,老人脖子以下都没有了知觉,每次见到王玲,他都会跟王玲说:“我就盼着你们过来给我理发呢。”原来,老人的头皮总是痒,而他自己因为动不了,所以每次头皮发痒,他只能忍着。知道老人的情况后,每次洗完头发,王玲都会耐心地给老人挠半天痒。

除了去养老院、在社区里定期给大家理发,王玲的电话也成了不少老人们的专线。“有的老住户腿脚不好,出不了门,他们就会给我打电话。”今年春节前,一位刚刚出院不久的老人给王玲打电话,他说正月里不兴剪发,就想着能不能提前理一下头发。王玲便带着推子上门给老人理了发。没想到除夕前一天,老人又给她打去了电话,原来,他怕头发长太快,一个多月的时间等不住。于是,王玲二话不说,又再次上门给他理了发。

在王玲看来,在义务理发的过程中,她不仅帮助了别人,同时也能感受来自受助者的暖心回馈。“这或许是老队长刘玉珍能够一直坚持干到八十岁的动力吧。”

 

 

来源:北京晚报 李环宇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