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书乡

面对久病家人,如何鼓足勇气?这本书让她找到了最适合的方法

2019-06-28 02:29 编辑:TF011 来源:北京晚报

在我家三姐妹为照顾身患有慢粒(白血病的一种)兼中重度老年失智症的妈妈感到无助的正当口,我遇到的这本书——《面对久病亲人的勇气》,光看这个名字就吸引到我了,要知道我们这是一个长期的战斗,面对妈妈层出不穷的状况,我们太需要一本面对它的勇气的、具有实操性的指南,所以一拿到这本书,我便一目十行,在目录里我很快找到了我正面临的具体问题:焦虑和担忧、内疚、无助感、压力管理……不错,这是一本对我有用的书!我继续快速翻阅,一些词跃入眼帘:中风(妈妈曾三次中风)、阿尔茨海默病(妈妈正在经历的)、慢性疼痛(我和姐姐正在经历的)……可是当我仔细看这些案例尤其是后面的提示,并没有获得一个可以直接拿来用的具体方法,内心便有些失望,于是这本书被我放在一旁冷落了一个多星期。

《面对久病家人的勇气》雅各布斯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者:亦邻


今天一早,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啃着面包,又瞥见了这本书,顺手拿起来刚好看到前言中的一段文字:从别人的故事中汲取能量、灵感和经验……其实很平常的话,可这会儿却让我对于“求具体操作方法”产生了质疑,因为就算同样的病,在不同的人身上都会出现不同的症状,我又怎么能苛求到一本完全可以照搬的“指南”呢? 我真是急晕了头!

1.花些时间,搞清楚自己的情感。是愤怒,害怕,羞耻,失望,还是需要别人关心?

2.审视情感。是强烈持久的,还是温和而转瞬即逝的?你的身体和心灵都感受到了吗?身体哪里感觉到了?

3.什么触发了这些情感?是别人的言语还是行为举止?还是因为自身的想法或担心?

4.有没有唤醒旧的记忆?如果可能的话能联想起哪些时刻你也有过类似的情感吗?

5.思考一下如何处理这样的情感。你想达成什么目标?愿意和别人说出你的感受吗?如果愿意,你觉得哪种表达方式最有效?你是愿意独自承受还是很巧妙地表达出来?能写下来吗?或者画下来吗?跳舞?

这是书中第二页上一整篇文字,我将它完全摘录下来,是因我看到这段文字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在照顾妈妈这件事情上姐姐是第一照顾人,她的情绪波动比较大,有时她会信心百倍,有时又灰心沮丧、烦躁不安,我特别担心姐姐的心理问题,而姐姐的情绪对妈妈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也牵动着远在外地的我和妹妹的心。姐姐带妈妈去看医生,医生往往更关注姐姐,每次都劝告姐姐,妈妈的身体只会越来越差,而姐姐整天面对妈妈如果不注意负面情绪疏导,是非常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

妈妈确诊以来,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也看了一些相关的书籍,所以我承担了为姐姐排解负面情绪的工作,然而这点三脚猫的功夫也只是解决暂时的问题。要想让姐姐(我也需要学习)驾驭自己的情绪,就必须了解产生这些情绪最深层次的原因,而这五条不正是帮助自己捋清情绪的方法吗?

再往后翻,我发现几乎每一种情绪我们都有经历过,比如说自责——

姐姐会因为自己出门,让妈妈一个人在家而感到自责,会因为自己的情绪失控感到自责,而我会因为不能回家照顾妈妈感到自责,安逸舒适的生活也会让我产生自责,我还会为自己的经济能力不能为妈妈提供更好的照顾而自责,我甚至会因为旅行内疚而放弃一切与工作无关的外出……在这本书里的许多案例中的看护者都与我们有相同的情绪。

除了情绪上的共鸣,这本书还给我现在的疗愈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看护工作能够让人生的意义更为深刻,同时也能够提升看护者的能力和信心,进而让个体更乐意帮助别人,并促进个体的积极成长。”

“写作是我们克服逆境和挫败的重要工具。借助文字定期记录看护的经历,我们可以获得新的视角和慧见。”

案例

布鲁斯照顾母亲7年,他将照顾母亲放在首要位置,母亲去世后他失去了生活的目标,而后又将自己7年的看护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从而获得价值感。

巴里通过写作看护日志,日后可以在回顾时能让他多角度地了解自己和家庭的变化。

为了让姐姐的负面情绪有个出口,我让姐姐加入到“记忆对画”打卡群,让姐姐和大家一起画家庭回忆录,也画妈妈的日常。为了让姐姐更准确地发现妈妈的变化,分辨自己的情绪,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建议姐姐用文字记录陪护日志,并告诉她未来可以将经验通过各种途径分享给更多的人。

但是由于我的想法只是来自我的生活经验和直觉,所以当姐姐不够坚定时我就会动摇。

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些理论或被专家考证过的事例作为依据,以便让我们在实施这个想法时更加笃定。

看完这本书后我希望用简单几句话来总结面对久病家人的勇气来源于什么?我想,心灵鸡汤可能有用,但不会长久。真正的勇气可能来自于陪护过程中对自己的客观认识,通过学习分辨各种负面情绪以及产生的原因,用运动、艺术、冥想等方法来管理负面情绪,当能够驾驭自己的情绪后,所有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自然就获得了勇气。

(本文作者亦邻:画家,发起的“记忆对画”是2018-2019年北京ONE艺术共创计划的入选项目之一,“记忆对画”聚焦代际交流,青老两代人凭借记忆中的人事物为话题进行对话,并通过绘画、文字、剪贴、摄影等多种方式来呈现,引发年轻一代对衰老和死亡的认识与思考。)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