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姚雪垠写《李自成》受干扰,胡乔木写报告,毛泽东亲自批示

2019-06-28 00:58 编辑:TF011 来源:北京晚报

今年是作家姚雪垠逝世20周年。1981年,姚雪垠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二卷)荣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并被全国中学生评为“我所喜爱的十本书”之一。1999年,中国作家协会决定将《李自成》作为十部优秀长篇小说之一向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献礼。

作者:杨庆华


一部书救活了一个出版社

1957年10月,姚雪垠开始动笔写小说《李自成》。小说《李自成》的创作,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过程。

 

上面这是姚雪垠为写作《古城会晤》单元(第一卷第16章-第19章)所写的一张读书卡片。为创作《李自成》,姚雪垠写了两万多张读书卡片。

1962年上旬,《李自成》第一卷初稿由中国作家协会转给中国青年出版社(以下简称“中青社”)。中青社编辑江晓天(江晓天是《李自成》第一卷的责任编辑,被姚雪垠称为“伯乐”——作者注)回忆当年看到这部作品时的感受:“打开《李自成》第一卷稿子一看,迥然不同,真可谓‘别开生面’。它那宏伟磅礴的气势,绚丽多彩的画面,浓郁的历史时代气氛,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生动情节,一下把我抓住了!当了十几年的文学书稿编辑,我第一次尝到了艺术欣赏的愉悦,感到满足,不忍释手。”

1962年10月,姚雪垠从武汉来北京,住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宿舍,修改《李自成》第一卷。北京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北影厂”)文学编辑葛琴等人到中国青年出版社看望姚雪垠,商谈改编电影事宜。后来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北影厂将《李自成》搬上银幕的计划只好搁浅。

1963年7月,《李自成》第一卷出版。姚雪垠继续创作第二卷。1973年5月,姚雪垠把第二卷的第一批书稿交给江晓天。此后,《李自成》的写作受到干扰,进展缓慢。1975年10月19日,姚雪垠给毛主席写信,请求对创作给予支持。1975年10月23日,胡乔木写报告呈送毛主席:

主席:

送上长篇小说《李自成》作者姚雪垠由武汉写给您的一封信。姚在信里说,这部小说他拟写五卷约三百万字,第一卷已改写,第二卷已写成近两年,但还没有地方出版,请求您能给予帮助。

姚的信是宋一平同志托我转送的。宋现在哲学社会科学部工作,以前长期在武汉,所以姚把信寄给他。宋还把姚给他的两封信也给看了。因为这两信可以帮助了解姚的具体困难,所以,现在也一起附上,供您在需要时参阅。

胡乔木

一九七五年十月二十三日

1975年11月2日,毛主席作出批示:

印发政治局各同志。我同意他写李自成小说二卷、三卷至五卷。

毛泽东

十一月二日

毛主席的批示,使《李自成》的创作得以进行下去,并推动了第二卷的出版进程。1975年12月20日,姚雪垠从武汉来到北京。住在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宿舍——三里屯幸福1村1号楼。“文革”时处于停业的中青社,为了《李自成》第二卷出版,将申请复业的报告上报。上级很快批准了这个报告。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姚雪垠一部书救活了一个出版社。”

坚持写出李自成的思想局限性

《商洛壮歌》是《李自成》第二卷上册的第一单元(第1-15章)。1974年6月18日,作家茅盾复信给姚雪垠,详细评析了《商洛壮歌》:

“整个单元十五章,大起大落,波澜壮阔,有波谲云诡之妙;而节奏变化,时而金戈铁马,雷震霆击,时而凤管鹍弦,光风霁月;紧张杀伐之际,又常插入抒情短曲,虽着墨甚少而摇曳多姿。开头两章为此后十一章之惊涛骇浪文字徐徐展开全貌,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最后两章则结束本单元,开拓以下单元,行文如慢歌缓舞,余韵绕梁,耐人寻味。”

《李自成》第二卷初稿创作于“文革”之前,“文革”后期修改定稿,1976年12月出版。1981年首届茅盾文学奖评选出的六部优秀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二卷、《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东方》、《将军吟》、《芙蓉镇》、《冬天里的春天》),只有《李自成》第二卷是在“文革”后期定稿的。(魏巍的《东方》第四部第十章至第六部虽然写作于1974年至1975年,但修改定稿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作者注)。如果按照“文革”时期流行的创作风格,李自成只能是一个“高大全”,崇祯皇帝只能是一个头号反面人物。但姚雪垠坚守他的“历史现实主义”,宁肯书不出版,也要写出李自成的帝王思想和局限性。

我企图通过这部长篇小说的艺术描写,反映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基本规律和一些重要经验。是什么主观的因素和客观的因素起了作用,使李自成进入河南后迅速地发展壮大,扭转了历史局面,做出了翻天覆地的事业?又是什么主观的因素和客观的因素起了作用,使他在胜利的顶峰上一跟头栽下来,以大悲剧结束了他的革命事业?特别是这后一个问题,包含着十分深刻的意义,既是李自成所领导的农民战争的悲剧,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也包含着历史上许多大规模农民战争失败的共性。在《李自成》这部小说中写出他为什么是一个十分杰出的农民革命英雄,他破坏了什么,摇动了什么?而且写出假如他不战败,大顺帝国能够统一中国并巩固起来,则早已在长江下游一带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有可能顺利发展。

——摘自姚雪垠《<李自成>内容概要》

1974年,姚雪垠将这份长达七八万字的《〈李自成〉内容概要》抄送给作家茅盾。茅盾欣然回复,大为赞叹:“如此规模,不愧鲁殿灵光。”

《李自成》拍摄的波折

1975年夏秋之间,北影厂再次准备将《李自成》第一卷搬上银幕。确定由崔嵬导演。姚雪垠回忆:“1976年春天,崔嵬来看我,商量把《李自成》搬上银幕。他在我家里,一谈到兴奋处,就站了起来,挥动着手势,好像是握着一把宝剑或一把大刀。说:‘我会骑马、会耍刀,扮演过宋景诗。要是我年轻十岁,我自己就演李自成!’经过几次交换意见,我们得到一个共同意见:暂时不管几集,第一卷可作为一集,以后一卷一卷拍下去。”

姚雪垠希望由夏衍改编剧本。当时夏衍刚恢复自由,姚雪垠到夏衍家中看望,提到改剧本这件事。夏衍说:“我的眼睛不行,身体也不行,但是我可以随时提供意见。”夏衍不能挂帅,北影厂确定由李凖担任编剧。姚雪垠认为李凖有才华,对剧本的写作技巧也熟悉,但弱点是历史和古典文学的根基不厚。姚雪垠对改编电影剧本的事情耿耿在心,专门就此事写信给茅盾。茅盾在回信中希望姚雪垠能腾出较多的时间来协助改编及导演上一些事情。茅盾在信中对《李自成》改编电影剧本谈了具体意见:“不要把明朝士大夫的对话弄成现代话,起义将士及劳动人民的对话中也要防止出现新名词。从前拍过几部历史影片,如《甲午风云》、《李时珍传》等,但都是没有小说原本,编剧者自己创作;现在从原作改编,问题就不同了。改编有所依据,这是有利条件,但也因此有所拘束,这是不利之处。将来《李自成》搬上银幕,或许观众们会觉得影片太简略了。原作的战争场面,用上万字来描写的,在影片中或许只要十几分钟;但原作的抒情的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场面,在影片中要处理得好,颇不容易,这要看改编者的本事了。”

1977年11月14日,北影厂《李自成》摄制组正式成立,进行筹备工作。但此时导演崔嵬的身体状况已经出现了问题。1978年春天,姚雪垠和崔嵬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分在同一小组。姚雪垠和崔嵬经常坐在一起讨论《李自成》改编电影的细节。姚雪垠回忆:“崔嵬经常犯病,谈着谈着,忽然他就说不行了,随即就精神很坏,请假走了。第二天再见到他,他说他很难支持了,所以立刻赶去医院。”1979年2月7日,崔嵬病逝。《李自成》拍摄再次搁浅。

1984年,编剧李凖根据小说《李自成》第一卷的部分章节改编成电影剧本《双雄会》,由北影厂导演陈怀皑搬上银幕。北影厂为这部影片配备了较为强大的摄制队伍,并外请了两位实力派演员:许还山(饰演李自成),杨在葆(饰演张献忠)。但由于编剧李凖不擅长改编历史题材剧本,再加上当时北影厂资金不足,使得这部影片未能产生很大影响。

1999年4月29日,姚雪垠病逝。1999年11月,《李自成》第四、五卷出版。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1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