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良渚玉上的神徽象征着什么?代表了先民的个性,也是一种气节

2019-07-18 09:15 编辑:TF011 来源:北京晚报

2019 年7月6日,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将中国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总数达55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7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4项。良渚古城遗址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将中华史前文明溯洄一个新纪元,既改写了中国历史,也改写了世界历史。与此同时,良渚申遗引发国人对申遗关注度的空前高涨。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良渚申遗对于中国和中华文脉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于人类物质和精神双重文明传承与创新发展究竟有多重要,一系列问题的持续发酵,让朋友圈持续刷屏。或许,认识良渚文明,可以从良渚玉琮开始。

作者:袁明华(作家)


在张国立主持的央视综艺频道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良渚玉琮》,国宝守护人周冬雨说过这样一番话:玉琮上那些灵动的线条、鲜活的图腾,似跳跃的音符,似律动的生命,记录着良渚先民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我忘不了神徽上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它闪烁着勇敢、坚毅的目光。刹那间的对视,我仿佛看到了五千年前的良渚,那是一个充满希望快乐的时代,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时代。那里有一群孜孜不倦、追求美好、矢志不渝、坚守信仰的良渚人。他们勇敢、创造、外拓、和谐的精神,也一直传承至今,影响着后世子孙。

周冬雨守护的那一个琮王,是绝对的良渚玉的代表。发掘于反山王陵中央大墓,基本可判定它的拥有者就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良渚王。情形大体与《前世传奇》一片中巨洪来临前王之女大祭司瑶所琢通并托举的那一个相似。在反山王陵遗址展陈现场,我们可以看到它躺在墓内的模拟情景。琮王现珍藏于浙江博物馆,是浙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通观良渚玉,有一个统一的神徽图案,相当于如今的logo,是国家的logo,是神权和王权的象征,也就是良渚王朝的灵魂。

说起对这一图案的初识,还有一段故事。

当年反山考古发掘的领头人牟永抗先生爱好摄影,喜欢试着用各种光线拍摄玉器上的纹饰。有一天摄影师强超美在观察刚刚冲出的照片时,兴奋地发现了刻在浮雕图案周围的手臂纹饰,她惊奇地叫了起来:“你们快来看呐,兽面的两边原来是两只手!”

确实是两只手,大拇指向上翘起,仿佛正扶住像面具一样的两只大眼睛。看完照片,再去看玉器,在侧光下终于看清了刻在琮王竖槽中的神徽的真面目。

从那以后,牟永抗先生常常要借此考验一下前来看玉器的学者们的眼力,如果不加以指点和说破,来者均发现不了神的真面目。记得那年正好俞伟超先生来吴家埠,牟先生也卖了关子请俞先生看,看完后牟先生问:“看清了?”俞先生说:“看清了。”牟先生说:“再仔细看看。”俞先生又看了一遍,只是说好。牟先生说:“那请您说说看。”俞先生说:“就是一个浮雕的兽面纹,还有地纹,刻得非常精细。”此时大家知道,俞先生也果然没有看出来。牟先生说:“请您再仔细看看。”一面拿了台灯为俞先生打光,一面用手指点:“这里,看看这里是什么,是不是手?” 这时俞先生才终于看出了头戴羽冠的神人的形象,他惊讶了好一阵子,如同见到了古人。

从雕刻层次上看,神人的羽冠与兽面都为浮雕,而身体部分却用阴刻。从尺寸上看,羽冠与兽面,比例相配,在设计上自成一体,因此很难有神人和兽面的区分。从其发展演变看,晚期均为简化形象,更无人兽之分。因此,该图案所表现的是一个整体的神的形象,而不应该有人兽之分,浮雕部分是将神的面部特征做了强化处理。总之,无论怎样解释,该图案作为良渚人的崇拜神,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那么四面雕刻神徽的玉琮,也就是作为神灵载体的神柱了,玉琮既是用来通神的工具,也是拥有神权的象征。以此类推,神徽在所有玉礼器中的象征意义便可迎刃而解。

综上所述,刻在良渚玉上的神徽,就是刻在良渚王朝统治者心上的魂,也是刻在良渚先民心上的魂。在中国玉器史上,良渚玉年代不在上游,早年论玉文化,言必以黄河流域龙山文化为宗,没想到在中原文明眼中的南蛮之地,良渚玉实现了质的飞跃,匪夷所思地驱抵了玉史之巅。若是把刻在良渚玉上的神徽,置于放大镜下观察,其无与伦比的美,会让掌握了精良工艺制造装备的现代人觉得汗颜。神徽是神权的象征,也是王权的象征,既有润泽以温的一面,也有壮烈甚至血腥的一面,而这两面,正是良渚神王之国的两张脸,也是良渚先民个性的两面。所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就是这两面合生的一种气节。它在中华大地生生不息的文脉传承,其激发的伟大创造力令世人惊叹。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