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天宁寺塔久负盛名,岧峣雁塔逼云霓,是北京现存最古老地上建筑

2019-07-19 02:10 编辑:TF021 来源:北京晚报

“如果有人问北京最古老的美丽宝塔是哪一座,那么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天宁寺塔。”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执教于北京几所大学的日本早稻田大学竹中宪一先生曾在《北京历史漫步》中如是写道。作为一座典型的辽代密檐式砖塔,天宁寺塔久负盛名,也是北京城区现存最古老的地上建筑,有着“缥缈龙宫分色相,岧峣雁塔逼云霓”的美誉,也在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广安门桥,沿着天宁寺前街往里走,天宁寺塔高高的密檐越过天宁寺的山门映入眼帘。寺前的一棵国槐已有上百年的寿数,蓊郁成幽,琳琅如玉,投下的树荫能遮住山门前大半个空地,在暑日送出一片清凉。天宁寺占地面积并不大,跨过书有“敕建天宁寺”的山门,绕过供有阿弥陀佛的接引殿,便能见到三两棵绿树后巍峨屹立的天宁寺塔。

叹为观止。这是天宁寺塔留给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八角十三檐的斗拱密檐式塔,建在一个方形平台上,下部是高大的须弥座,座下束腰处刻有壶门花饰,转角处有浮雕像。须弥座上则是斗拱勾栏的平座和三层仰莲瓣,用以承接塔身。塔身四周设门,门旁雕有菩萨、云龙和金刚力士等形象,刻工精湛,造型生动,尤其是那砖塔正面的金刚力士,肌肉隆起,怒目圆睁,显得十分威武,给人印象极为深刻。由于塔的内部为实心,所以无梯级可登。不过,在塔前方的告示牌上设有游人可顺时针绕塔祈福的提示。

天宁寺的历史十分悠久,相传为北魏孝文帝(471~475年)拓跋宏创建,初名光林寺,因此借宿在此寺的清初学者朱彝尊留有“万古光林寺,相传拓跋宫”之句。隋仁寿二年(602年),该寺改名为“宏业寺”,辽代则在寺后院建有舍利塔一座,即为现存的天宁寺塔。元末寺院毁于兵火,殿堂庙宇荡然无存,唯有寺内的这一座高塔得以幸存。明初重建寺院,才改称天宁寺,沿用至今。现存的殿堂建筑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修。因此,天宁寺塔不但是北京创建最早庙宇之一的天宁寺历经劫难的唯一见证,也是北京作为辽都南京时代留下的珍贵遗存。

站在塔下不远处,驻足细观天宁寺塔,会发现其各部分比例极为匀称协调,须弥座、塔身、密檐、结顶宝珠等相互组成了轻重、长短、疏密相间相连的造型,在立面上构成了一种看得见的韵律。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盛赞天宁寺塔富有音乐韵律,并以此为例来阐述中国建筑艺术的节奏:“由下看上去,最下面是一个扁平的不显著月台;上面是两层大致同样高的重叠的须弥座,再上去是一周小挑台,专门名词叫平坐;平坐上面是一圈栏杆,栏杆上是一个三层莲瓣座,再上去是十三层檐子;最上是横尖顶,顶尖就是塔尖的宝珠。按照这个层次和它们高低不同的比例,我们大致可以看到这样一段节奏。”

此外,天宁寺塔还流传有很多有趣的传说。相传天宁寺塔上原来悬挂着许多风铃,徐善《冷然志》记载天宁寺“每椽之首缀为一铃,八觚交角之处,又缀有一大铃,通计大小铃三千四百有奇,风作时铃齐鸣,若编钟、编磬之相和焉。”为了纪念古塔曾经迎风齐鸣的铃声,至今接引殿后方仍将 “灯明三百六十点,最好天宁云外塔;风撼三千四百铃,恨无梯级上青冥”这首古诗写作对联,供游人香客追思遐想。

GO提示

天宁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天宁寺前街2号,公交出行乘19、40、390、823、937路均可到达。开放时间为9:00-16:00,无需门票,可免费参观。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袁璐

流程编辑:TF02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