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热点 > 网摘

“吐槽父母”现场版!男孩假扮妈妈诉苦,想借专家的话教育爸爸

2019-07-22 18:35 编辑:TF017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综合

杭州林妈妈7月21日发的这条晒娃朋友圈,让她哭笑不得。

上小学的儿子俊俊冒用了她的身份,不知从哪里加了一个“教育专家”,掏心掏肺地诉苦,简直就是“吐槽父母”现场版。

俊俊这么做,是想借用专家的话来“教育”爸爸,说说怎么当父母。

于是,前天晚上10点,林妈妈和家里人同时收到了俊俊发来的聊天记录截屏,里面是俊俊以一个妈妈的身份和“教育专家”的对话。俊俊说,发给家里的大人们看看,需要好好反省如何教育孩子。

但是,他唯一没敢发给爸爸。

1

起因是想找个人管管家长

下半年开学要上小学五年级的俊俊,平时看起来很乖巧,但显然是个内心有自己小主见的男孩。

这事,完全是他一个人的“策划”。

他有一个电话手表,用号码申请了微信号,偶尔和同学聊聊天,主要用来完成作业打卡。他说最近有些小烦恼,爸爸经常动不动就批评他,两个人聊不到一块去。

“我就觉得我爸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但是我又说不过他。”俊俊就想找个专家,来给爸爸说说怎么当父母。

平时上网也查题目,就先上网搜搜看,输入“家庭教育问题”,跳出来有很多网站,其中有个网站里有“教育专家”的微信号,他决定加个好友聊聊看。

“我怕专家觉得小孩子弄不灵清,就假装自己是个妈妈。”俊俊模仿妈妈的语气,把家里那些小冲突一一细数,学习上的,生活上的,一股脑儿全吐槽了,还顺带用妈妈的角度评价了自己。

俊俊跟“教育专家”聊得很起劲,从傍晚6点一直聊到了晚上9点。

从后来的聊天截屏上可以看出,专家对俊俊描述的问题都进行了解答,还教育家长要怎么跟孩子沟通、尊重孩子个性之类。俊俊觉得专家更理解小孩子,所以要把聊天记录发给家里人看。

2

父母眼里,孩子太有个性,吐槽有点夸张

林妈妈看了俊俊发来的聊天记录,有点哭笑不得,于是晒在朋友圈里,给大家围观一下家里的熊孩子。

昨天上午,钱江晚报记者给林妈妈打电话时,俊俊正好在边上,他说他要发言。结果一说就停不下来了,他说爸爸太凶了,不敢发给爸爸看。

俊俊举了几个例子,他说爸爸总是跟自己反着来,明明最喜欢游泳,不给去,竟然安排了踢足球。

“暑假这么热,我爸给我安排了每天踢足球。我最不喜欢这个,太阳这么晒,他就说别人照样在做,为什么我不能吃苦,跟没骨头似的。”俊俊又说,“家里奶奶都说我能吃苦了,这么大太阳不是都坚持着么?”

钱报记者问俊俊,怎么评价自己能不能吃苦这件事情,他很认真地回答:“介于两者中间吧,不是太能吃苦,但也能吃点苦。”

“爸爸一言不合就要操家伙,什么衣架也要拿来打。如果我还哭,爸爸就会说,再哭就再打。”俊俊说爸爸妈妈对待妹妹就不一样,只要妹妹哭了,就会去问怎么回事,为什么要哭,明明妹妹自己把东西搞不见了,爸妈还要怪他把东西搞丢了⋯⋯

眼看俊俊又吐槽上了,爸爸在电话那头拦截了:“你差不多得了,我来跟记者说。”

俊俊爸爸说,小孩子不懂事让大家见笑了。“现在的小孩子太有个性,家长不好当,小孩子说的也有点夸张。”他解释说,去游泳没有大人陪不放心,但暑假还是要适量运动一下的,踢足球是早上8点,太阳也不是很晒,而且有几个要好的同学可以做伴,家长觉得这个挺好的。没想到孩子说怕晒,家长肯定要忍不住批评,太吃不了苦了。对于哭这件事情,一个快五年级的男孩子了,动不动就要哭,爸爸也觉得太没男孩子样了。

3

【这事,你怎么看】

“哈哈哈哈笑疯了!这娃是个奇才!”

“这小孩简直了!就是个戏精哇!”

“每家的娃都不同,讲不理就该揍。专家的纸上谈兵没用。”

“游泳还是要带他去游几次的,家长图省事,不让孩子游泳强迫他去踢足球,8点钟太阳也很大了好伐。听起来也是有点惨。”

这个事情发到朋友圈之后,妈妈林女士也收到了不少留言。

俊俊爸妈在看完聊天记录后说,里面的“教育专家”说的也不无道理,但是实际情况下,事情并非孩子说得那样片面,做父母的也不是不讲道理。

钱江晚报记者也咨询了儿童教育方面的专家老师。老师说,这个孩子其实很聪明,会想办法解决自己的困扰。不过,从孩子在网络寻求帮助看,确实还是家长平时跟孩子沟通不够,孩子也希望家长能和他们平等交流,这样更有利于亲子关系。

这事,你怎么看?

网友评论

延伸阅读:

3句话可区分孩子成长阶段 家长该如何面对孩子的评判与挑剔?

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评判父母?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挑剔父母? 孩子又从什么时候开始介意父母的表现?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他们开始评判父母的行为,挑剔父母的表现,并且会介意父母的言谈举止。这样的状态会在青春期达到高峰,然后又趋缓。

“兰海,你知道吗?她从来不关心世界上的大事,她不阅读。”

“她应该是看报纸的吧,而且她和我们谈很多艺术方面的内容。”

“看报纸?我告诉你,报纸上她永远只看衣服如何搭配,猫猫、狗狗的事。说艺术?她给你们说毕加索、谈莫奈,其实,她只是会说, 她不懂欣赏,她只是假装知道。”

这是我和一个12 岁男孩的对话,而孩子口中的“她”,是他的母亲。

在与他相处的10 天中,他对自己母亲的评价一直是负面的,但是我还是能感受到他对母亲的爱,虽然他并不知道自己对母亲的感情是很深厚的。

青春期的孩子对社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判断标准,他们内心渴望得到社会的尊重,表现出来是极其好面子,也会比以往更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而此时父母们的行为,则被孩子们界定为自己的附属表现,当父母的行为特征不符合孩子的判断标准时,他们会因为丢脸而迁怒于父母,发生争吵,然后是冷战,最后极大可能造成不良关系。

孩子们希望父母在社会中获得尊重,希望他们举止得体,谈吐高雅; 希望他们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他们希望父母符合自己对优秀的人的判断。上面提到的那个孩子会介意母亲在公众场合大声嚷嚷,麻烦别人, 担心她会破坏规则。他希望母亲能阅读了解世界上的大事,能真正地理解艺术。实际上,孩子们更看重的是父母是否在积极地学习,想要积极地改变。

也就是说,孩子首先需要的是态度,然后才是进步。

这种感受实际上成年人也会有。

当孩子还小时,父母们会要求孩子不断地进步,希望孩子符合自己的评价标准,也会把孩子的行为看成是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此时, 父母们最生气的是听到孩子们这样说:“我就这样了,我改不了。” 而现在孩子们最不愿意听到的就是父母们说:“我们老了,已经成为习惯了,我们做不到。”

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需要的是对方的一种态度。实则是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一种状态。在孩子小时候,我们就能把学习作为家庭氛围中关键的成分,那么,孩子和我们难道还不能进步吗?

我相信每个父母都意识到孩子的到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是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因为他们,我们开始学习很多新东西,掌握很多新本领,那就让这样的学习持久一些。

在我们要求孩子好学之时,我们就应该同样为之。因为,学习是一生的事,学习也不会局限于学校。我们经常看见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动作很一致,神情很一致,就连性格品性都很相同时,我们通常会说: “这是遗传。”

确实,这是孩子从成年人那里沿袭来的,但绝非是生理上的遗传, 而是生活中相互的影响。因为“模仿”是孩子学习的第一步,而父母则是他们第一个模仿对象。所以,我们的笑声、举手投足的动作都被他们尽收眼里,逐一模仿。

对于成年人来说,我们有能力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环境,我们可以选择愤世嫉俗或者乐观积极,可是对于孩子来说,特别是6 岁之前的孩子,他们没有能力主动构建自己的世界,或者说,我们就是他的世界, 我们构建了他的世界。

他们吃什么,喝什么,是我们选择的;他们睡在什么样的小床上, 和谁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是我们决定的;他们上什么样的亲子班,阅读什么样的书籍,是我们挑选的;每天他感受到什么样的心情也是被我们所影响的。

我们就是他们的世界,而他们的成长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有可能抛开自己的需要去构建利于孩子们成长的环境吗?

意大利经典电影《美丽人生》讲述了生活在意大利的一对犹太父子被送进纳粹集中营,父亲不忍年仅5 岁的儿子饱受惊恐,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谎称他们正身处一个游戏当中,必须接受集中营中种种规矩以换得分数赢取最后大奖。虽然孩子身处随时都可能发生危险的集中营,但是父亲的做法却让他的童年充满了快乐和爱,让他在年幼时获得了其他相同处境下的孩子无法拥有的正向力量。这就是父母为孩子构建的世界,外界的环境再恶劣,但有我们的爱在,就有产生正面能量的可能。

我经常用3 句话来区分孩子成长的阶段,小时候孩子们会指着各种花花绿绿的东西问你:“妈妈,这是什么?”稍大些的孩子会好奇地睁着大眼睛问:“妈妈,为什么?”而青春期的孩子则昂着头质问: “凭什么?”

我们需要在孩子们问“是什么”的阶段或者更早的阶段积攒我们的力量,让我们能在他们问“为什么”的时候减少尴尬,能在他们说出“凭什么”的时候平静地给予引导。

如果说小时候的孩子们一想到妈妈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需要,那么长大中的孩子则逐渐地会从物质要求向精神要求转变。如果此时,我们还停留在只能提供“物质文明”的阶段,那就无法启发引导孩子们了。随着年龄的变化,孩子的模仿对象也会发生转变。从爸爸、妈妈变成老师或者同学,接着会是歌星、影星或者体育明星。虽然人物在变, 但本质却一直保持一致。

有力量的人是能理解他们感受的人。他们迷茫时,能引导他们找到方向的人;他们无法抉择时,能帮助他们分析形势的人;他们遇到瓶颈时,能把他们往上提一把的人;他们钻牛角尖时,能把更大的世界带给他们的人。

我们是这样的人吗?我们还能成为这样的人吗?

如果没有孩子的出现,也许我们会被动地等着世界的改变。而如今, 当这个小生命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时,除了天降的责任以外,我们似乎还能触摸到新的机会,就是能成为这样的人的机会,因为,我们开始要对另外一个至爱的生命负责,这将是莫大的动力。

 

来源:综合钱江晚报、网友评论、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7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