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探秘北京怀柔渤海村:一村就有近四千人,曾是重兵把守的军事要地

2019-08-06 07:37 编辑:TF018 来源:北京晚报

在怀柔城西北方向22公里的山川里,坐落着怀柔区第一大村——渤海所村。渤海所处于群山环抱之中,自然环境优越,村后有绵延起伏的燕山山脉,村前有近万亩肥沃良田,并有怀沙、渤泉两条河流环绕于村南。

作者:魏明俊 王海


明朝时渤海千户所管辖的箭扣长城段。 摄影:袁维中

渤海所约有3800人,一个山区里的村庄为何规模如此庞大?有人把原因归结为历史悠久。早在唐代,渤海所就有了人烟,到了元代,已有军队驻扎,并设有练兵场和军营牧场。渤海所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明代设有军事衙署,长期派有重兵把守。其实,说到渤海所的成因,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还与东北的渤海国有着一段历史渊源。本期的“品读”就为读者们介绍渤海所的形成与演绎。

早期形成与靺鞨人有关

在古代,渤海所可不仅仅是一个村庄,而是一个城堡,被称为渤海古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渤海古城被陆续拆除。在今天的渤海所,虽然看不到金戈铁马和古城风韵,但留在人们心里的文化积淀依然那么厚重。

在早期,渤海所的形成与渤海国有关。史料记载:公元698年至926年,粟末靺(mò)鞨(hé)族在东北地区建立了政权。公元698年,粟末首领大祚荣建立靺鞨国,自号震国王。公元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因境内有忽汗河而得名,忽汗河即今牡丹江),并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渤海为号,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享有自治权的羁縻州。忽汗州府治即今吉林敦化,公元742年府治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公元755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公元762年,唐廷诏令渤海为国。

《唐书地理志》记载:公元724年,粟末靺鞨族有一部分人南迁至幽州城内(原宣武一带)。北京市文史专家尹均科先生曾撰文称:唐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幽州城内的部分粟末靺鞨族人迁至幽州城北35华里的桃谷山下,建立燕州(即今昌平境内的新城一带)。王殿华在《东燕州城》一文中这样描述:“此城为方形,整体为夯土筑成,边长为1华里,东西南北各设一门,城外有护城沟1条,上口宽1丈5尺左右。1958年修建京密引水渠时北城墙被挖掉,现仅存东、南、西三面城墙遗址。”

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幽州节度使朱滔联合其他重镇节度使反唐,起兵灭燕州,城内建筑毁于大火。燕州沦陷后,百姓民不聊生,为躲避战乱,纷纷逃亡。此前由东北迁徒而来的渤海国的后裔们也在逃亡之列。这部分人从昌平新城经桥梓、北宅,入关渡河。之后,沿怀沙河畔一路蜿蜒而上。当他们行至渤海所一带时,见眼前是一片草木茂盛的开阔地,便产生了落脚于此的想法。就这样,这些逃亡而来的渤海人,便在这里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因这部分人原籍属渤海国,又因战乱流离失所,不免对故土产生思念之感,为抒发这种思乡之情,他们称自己为“渤海人”,称驻地为“渤海”。加之这一带山清水秀,草木茂盛,拥有繁衍生息的优越自然条件,到了元代,这里的村落已有一定规模。

明朝弘治年间,随着明十三陵部分陵园的建立和附近长城的修建加固,渤海的地理位置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朝廷下令,在今渤海所设立了“拱护陵京”千户所,布防了千余人的军队,担负起内护皇陵,外防敌寇的重任。由此完成了“渤海”到渤海所的演变。

除了上面这一说法之外,关于渤海所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二郎神帮助秦始皇修边,从很远的西南方用赶山鞭把巨石赶来。当走到长城脚下的渤海所时,已是饥渴难忍,步履艰难。于是,便坐在村边一棵栗子树下休息。正当他口干似火,坐立不安时,忽见身边走来抬水的一老一少。老妇发白如雪,小孙女黑发如墨。娘儿俩把水抬到树下时,早已汗流浃背。二郎神连忙上前乞水,那老妇慷慨礼让。待二郎神喝完,桶里只剩下一口水了。小孙女不高兴地说:“我们好不容易从渤海抬来的水,都让你一个人喝了,乡亲们还怎么做饭啊。”二郎神听后不禁大吃一惊,忙问:“老人家为何去如此远的地方抬水?”老妇回答:“只因此地无水,粮果欠收,百姓涂炭。我们娘儿俩为拯救此地生灵,每隔三天从渤海抬水一次,施舍村民。”

听了老妇的讲述,二郎神忙说:“老妇为解我口渴,枉行三天三夜呀,我实在于心不忍,就让我在此为百姓造一眼井吧,也好免去您老人家的远涉抬水之苦。”老妇听后连忙阻拦,开口说道:“壮士且慢,这里地下本无水,若是有水,我们娘儿俩何至于苦行千里抬水呢?”二郎神道:“这不要紧,你们不是从渤海抬的水吗?我今天就把渤海之水从地下引到这里来。”老妇回敬道:“不可。之前诸路神君曾经引过海水,但是水引来后,神走水即走,存不住呀!”二郎神思索了一会儿,说:“那依您之见,应该如何是好?”这时,只听站在一边的小孙女爽快地说:“除非您把水锁在这里。”二郎神顿时高兴地说:“对,我把渤海之水锁于此处。”原来,二郎神等的就是有人说出这个“锁”字。老妇听罢,拍手称是,心想以后再也不为缺水发愁了。后来,二郎神真的引来渤海之水,并将此村叫为“渤海锁”,意为锁住渤海的水。后来人们见这里是宜居的理想场所,就把“锁”改成“所”了。

修筑渤海城延误了27年

渤海守御千户所,最初是明代长陵卫的一个军政机构。在近代诸多涉及渤海所的文章中,常以“建于明弘治年间”而一笔带过。然而,当我们打开尘封的档案时,就会发现这座“所城”的修筑背景中,有一抹浓重的军事人文色彩。

渤海守御千户所的设置,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的过程。最早提出筑城建所规划是在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十二月。第二年春,就在兵部和工部积极协调人力,筹办物料,准备开工之际,工程却因故搁浅。直到弘治十六年(1503年),工程才告竣,此时,距程万里第一次提出建城申请,已过去了27年。探寻停建原因,人们发现,当时的宦官文化已经从宫廷扩散到全国,乃至影响到了边防建设。

明朝在经历了“土木堡之变”、于谦抵抗瓦剌进攻、英宗复辟的反复折腾后,到了成化年的朱见深时代,已是国力大衰。在此前的天顺朝,英宗依靠宦官复辟后,对于谦等忠臣进行陷害,同时在朝中各个重要部门大量安插宦官。他敕命心腹太监守备居庸、古北等要害关口,又于“天顺六年十一月,敕命大太监吴昱,守备天寿山、总理三陵神宫监、卫护陵寝兼提督黄花镇等处军马”。

宪宗朱见深上台之始,在商辂等正直之臣的力谏之下,恢复了代宗朱祁钰的庙号,为于谦等蒙冤忠臣平反昭雪,一时获得了拥戴。然而没过两年,他在朝政管理上也像他父亲那样,继续重用宦官,并扩建了以残害忠臣良将为能事的“西厂”。各镇卫都由宦官监军,各塞口则由太监守备。

号称“京师肩背重地”的黄花镇至慕田峪一带,是物产丰富、景色怡人的山水胜地,宫内的得宠宦官们都希望来此充任守备。这一时期,在黄花镇的宦官守备见于文字的就有:都知监左监丞张鼎、少监范琪、太监郭原、纪阳等。多数宦官在军中处处掣肘,或构陷武官之罪,或养尊处优,尽情享乐,攫取山泽之利。这些宦官,主宰着边关的戍守,成为国家安全的重大隐患。

成化十二年(1476年)七月二十二日, 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商辂激言上疏论时政,强烈要求:“节财用,却贡献,开言路,慎刑罚,省工役,足军饷,饬边备,重地利。”宪宗勉强采纳了这位老臣的建议,“七月二十六日,兵部右侍郎马文升、户部右侍郎程万里整饬边备。八月,治太监敛财贪赃通敌之罪。”此时程万里虽然握有皇帝赋予的治军大权,但他的“整饬”并不容易。他既不能把各关、各口的太监赶走,又难于让武官抛开太监充分发挥才干。因为他知道,如果得罪了宦官,主持西厂的大太监肯定会找上门来。罚俸、撤职、充军、入狱都是幸运的,搞不好则性命难保。

就是在宦官的各种掣肘中,修筑渤海城的计划一拖再拖,生生延误了27年。

明朝渤海千户所门前的石狮子。摄影:魏明俊

 

马文升再提修筑渤海城

其实,程万里完全可以在各个镇卫、关堡大张旗鼓地督促演练,投宦官所好,拨银修筑,或调离与宦官配合不好的将帅,这样既伤不到宦官的利益,也能敷衍皇帝整饬边备的诏令。然而,程万里毕竟是一位有所担当的忠臣,他似乎已经预见到三十年后,北蒙鞑靼部的崛起以及朵颜部的反复无常。于是,他决定在不撤销原有机构的情况下,在各防区内的关键之地,增设新的军事指挥机构,以减少那些影响边备建设的不利因素。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程万里向朝廷提出了修筑渤海城,设置守御千户所的建议。

《宪宗实录》记载,成化十二年十二月庚辰,整饬边备户部右侍郎程万里奏:“黄花镇所辖驴鞍岭诸关口,俱敌冲要,宜城二郎庙东隙地,增设一千户所,屯军四五百人守之。”据此可知,最初决定修筑渤海所城,是在成化十二年底,由程万里申报,兵部初议,再经程万里与巡抚等审议,由皇帝亲自批准的一项重要的军事工程。

就在程万里等积极协调人力,筹措钱粮物料准备动工之际,一些守备太监暗中勾结西厂头子汪直,大肆构陷边塞守将之罪。许多善于修城戍边的将领或被陷害入狱,或被充军处死,由此渤海守御所的建设受到干扰,不得不停止。随后,大学士商辂以及程万里等纷纷上疏弹劾西厂太监汪直,没有奏效。两大臣一怒之下辞职还乡。

几年后,汪直终被弹劾治罪。太子朱祐樘登基后,改元弘治。朱祐樘以孝治天下,广开言路,发展经济,被后世誉为“中兴之令主”。在较好的政治氛围中,作为先朝老臣,曾与程万里合作过的马文升,抓住机会上疏“时政十五事”。其中分量最重的就是“正刑狱”、“整武备”,并重提修筑渤海城的重要性,孝宗皇帝深以为是。弘治十四年,渤海城正式动工,弘治十六年(1503年)工程告竣。此时,据程万里第一次提出建城申请,已过去了27年。

明弘治以后的历史充分证明,渤海所的设立,是远见之举。渤海所建成后,仅仅过了十几年,边塞就出现了激烈的战事。尤其是在嘉靖一朝的四十几年中,渤海所在屏蔽京师皇陵,阻挡北蒙鞑靼以及“属夷朵颜”百余次的进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边地人口聚集,经济发展,乃至今天的城镇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渤海古城又称“刀把儿城”

由于渤海所位于长城脚下,西接居庸关,东连慕田峪,南向十三陵,距京城仅数十公里,因此,明弘治年间(1503年)朝廷建成了渤海城池,并设立“拱护陵京”千户所。建成后的渤海城墙周长1467米,宽4米,高6至8米,墙体全部由石条砌成。城内面积约为120万平方米,并设东、西、南三门。东门匾额为“天山东府”;西门内匾额为“永固门”;西门外匾额为“拱护陵京”;南门内匾额为“渤海城”,南门外匾额为“黄花路”。城内18米宽的十字大街分别通往各门,街道正中砌有一排石条,两旁整齐地栽有120余棵槐树。南门外设有操练兵马的演练场,并筑有3米高、6米见方的观礼台。西大街北侧,建有官府衙门(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设大门一座。门外两侧有上下马石和两米高石狮子一对。大门对面是一座约10米长、8米高,由砖石砌成的大影壁墙。大门内有各种厅房100余间,另有两座6米高1米多宽的大石碑。衙门西侧是仓房,现在仍称仓库胡同。当时设立的这座军事衙门,主要是为了镇守边关,调兵遣将和处理军务大事之用。在今慕田峪旅游办事处院内竖立的石碑上,清楚地记载着当时各领兵官员的职位和修建渤海城及周边长城的史实。

说到渤海所建城的事,还有这样一段故事:在城的东北角,多修了一段二十米长的城墙,如果将它与整个渤海城连在一起看,形似刀把儿,故被人称之为“刀把儿城”。

为啥要建“刀把儿”?据说明弘治年间在渤海所修建这座城时,因开支太大,官府便去各处收敛钱财。他们听说村南大店子住着一位蔡员外,家族人丁兴旺,而且有的是钱,便派御史前去跟蔡员外借钱。没想到,蔡员外却是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不但分文不拿,还指责朝廷是搜刮民财。这下可惹怒了朝廷督官,督官将情况如实禀报朝廷之后,朝廷认为蔡员外不为朝廷分忧是大逆不道,于是决定予以制裁。如何制裁呢?明着来显然有损朝廷形象,办案大臣思来想去,觉得此事还是请风水先生处理为妥。后来,朝廷请来风水先生到渤海所建城工地一看,说:“这事好办,你们在这座城的东北角对着蔡家的方向修个刀把儿即可。”

建城官员纳闷,想问个究竟,风水先生卖了个关子说,到时便可知晓。听风水先生这么一说,官员也没好意思多问,便按风水先生的吩咐,在村东北角上修出一段城墙。这样一来,整个渤海城就像一把菜刀,刀刃直对着蔡家的方向。“刀把儿城”建好后验收那天,风水先生把大家叫到一起问:“你们说,刀是干什么用的?”众人答:“是切菜用的啊。”原来修建刀把儿城是取“刀切蔡”之意。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我们无从考证,但“刀把儿城”确是千真万确的。

渤海建城之初,其防卫由宣府镇统领管理。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朵颜入侵慕田峪关之后,为加强这一带的防御力量,设立了昌镇,于是移黄花镇参将到渤海城驻扎。当时昌镇总兵管辖的长城为渤海所、黄花镇、居庸关、白羊口、长峪城、横岭口、镇边城等长城一线,即东起慕田峪关,西至紫荆关,全长230公里。

明代,渤海所屯兵高峰时,驻军1200余人。关于这段历史,民间也有传闻。相传明朝时,渤海所曾住过一位英勇善战的大将军,可调动这一带长城的四路兵马,很是了不起。人们后在渤海城衙门里的一块石碑上和《四镇三关志》中印证了这一说法。

明朝廷在渤海所设立了“渤海守御千户所”之后,使渤海城的战略地位得以提升,隆庆二十七年由参将驻守。后又改调副总兵驻守。据说,当时驻守的副总兵可调动黄花路、居庸路、横岭路、石塘路四路兵马。

渤海城守备衙门内的石碑,现存于慕田峪长城旅游办事处。石碑的正面刻有程九思在离任守备衙门副总兵之前,修筑黄花路、渤海所、慕田峪、黄花镇等段长城的情况。另外,正面碑文还留有一段“黄花镇为京陵后门,关系尤重”的字迹。可见当时黄花镇、慕田峪、渤海所一带战略位置的重要。从碑文内容可知,民间传说的这位威武大将军便是副总兵程九思。

今日渤海所全景。摄影:袁维中

程九思建功渤海所

程九思,明代延安卫人,嘉靖四十一年,任蓟镇古北口副总兵。按朝廷规划,隆庆三年二月,黄花路、渤海所防线的综合性修筑工程已进入动工前的准备阶段。面对渤海所一带的危岩险谷,密集的待建敌楼城堡,北上不久的蓟辽总督谭纶深知任务之艰巨,他上奏朝廷,由程九思充任黄花镇等处地方副总兵,驻扎渤海所,主办修工之役。

谭纶之所以力请程九思任蓟镇西路副总兵,是因为程九思既能领兵征战,又有组织大规模修筑城池的经验。他在古北口组织军民修筑城墙、开荒屯田中展现出的协调能力,让谭纶入眼记心。要在短时间内完成黄花路一线的军事工程建设,非程九思不可。

隆庆三年早春,程九思到任。总兵官杨四畏将总督、巡抚在黄花路确定的修筑任务,全盘交给程九思经理。并积极与昌平兵备、察院、京卫春秋班军、相关州县协调人力、粮草、工具、匠役等后勤保障事项。是年三月十三日,工程顺利展开。在程九思精心安排,周密部署,灵活调配下,经数千官军三年半的艰苦努力,东起慕田峪,西至西水峪的黄花路一线的所有城墙、关口、堡寨、营房、庙宇,以及关内的道路城堡,口外的边坡壕堑全部整修一新。有关史料记载,工程项目主要有三类:

一是城墙、壕堑、边坡、林障类:修边营城墙5500米;铲挖边外壕堑16000米;沿边栽植杂树54980株;开垦荒地1963亩;凿砌谷内泉池4处;新建修葺水井9眼;修整营堡至所辖关口道路15条。二是敌楼墩台类:按谭纶、戚继光等设计要求,新建空心敌台71座;修补墩台16座。三是公廨房屋类:敌台上新建楼房163间;新建营房、铺房,军、政衙署用房1046间;新建办公房、庙宇189间;延建渤海所城墙500米,重建城门楼3座,门楼房10间。

其中涉及渤海所城内的工程有:增建察院厢房23间;新建总兵府厢房23间;新建中军公事房六间;新建副总兵府办公房30间;新建守备办公房7间;新建掌印官办公房10间;新建庙宇13间。此外,还修补了城内所有街道,扩展、碾垫了演军校场,并在厅、廨、庙、营的院落隙地,栽植松柏槐树若干。

隆庆年间修筑的黄花路长城,是一项组织周密、规划合理、前瞻性强、形制创新的综合性修筑。从创建的数十座空心敌台、四座战台以及墩台上加建楼房等举措可以看出,完全贯彻了谭纶、戚继光“须能昼夜更守”的营建理念。此次修筑以后,直至明末,除个别关口、楼台因水毁雷击,进行过修葺之外,就敌楼、墩台两项而言,再没有大规模的修建。据史料载,程九思任黄花路副总兵期间,共筑楼台88座,工程之艰巨,楼台之密集,绝非一般。

程九思等主持黄花路长城的楼台建设,是蓟辽真保,四镇三关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总体工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分项工程。其军事、政治意义,在之后的俺达归附、贡市开启、边贸兴隆、民族融合等方面有充分体现。也为万历年慕田峪至西水峪的城垣加固连接建设,打下了框架基础。对地方区域而言,隆庆年的修筑,对黄花路一线的人口聚集、商旅繁荣、村镇形成、山地交通改善、农林牧业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今天看来,那些四百多年前的建筑,是长城文化的载体,更是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隆庆六年十月,程九思圆满完成黄花路工程任务后,以副总兵职,叙功升迁为神机营副将,成为昌镇第一任副总兵。万历元年五月至万历六年二月,程九思以右副将衔,挂总兵官印,开始了镇守延绥之职。

今天,渤海古城虽已不复存在,但其大致轮廓依旧印刻在人们的记忆里。而那些现存于村委会院内的石狮、石碑更是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所有这些,都将成为我们了解渤海所古村历史的有力见证。

(原标题:渤海城:长城脚下驻重兵)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8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