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如何速成书法“名家”?练功不如“炼功”,出奇不如出“丑”

2019-08-15 11:50 编辑:TF018 来源:北京晚报

当下信息、知识和文化有着迅疾广泛的传播渠道,可以同步获知地球上发生的一切,只要接通网络、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有关经济讯息、社会众生、科技发明、医疗保健、生活购物等天下大事便无所不知。

作者:薛元明


资料图 新华社供图 朱旭东 摄

书坛中有些“聪明人”悟得此道,伸长脖子在媒体中探头探脑,不断生事,好送上猛料,以此赚得名气,也便多了一些荒诞之举。让人感到滑稽的是,有些成名方法不足为奇,却一再上演,姑且谓之“浅规则”,试举几例。

一是写好不如“说”好。专拣好的说、大的说,也就是“口红效应”,常见的就是“我的老师××”,“我的作品得大奖”,“出手没有低于两千块的”,“和××领导关系铁杆”,我甚至在收到的名片上还看到有“我乃××生前好友”字样。前段时间有文章披露专拜名师者,不择手段,只要能拉上关系,在所不惜。古人讲“好为人师”乃一大不足,喜欢充大头。其实人间之事,相伴相依、相生相克。这边有人想拜师,那边如果严格把关,坚壁清野,何来这种狂潮呢?这年头书坛早已不是一方净土,很多人想扩充势力,抬高自己的地位,俨然以“流派领袖”自居,这正应验了一句话,“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二是练功不如“炼功”。在艺术追求上评价一个人,最中肯的莫过于“几十年如一日”,但这句话如果移到书法创作质量品评上,“几十年如一日”甚至“王小二过年”,则非良言。放眼书坛,一些所谓的名家大多如此,原地踏步一二一已属不错,更多的则是大踏步后退。为什么水平与时间成反比?因为心思根本不在书法上,而学书不进则退乃必然规律。几十年如一日,只要维持某个协会现状,或在画院位置上赖着不挪窝,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好保住自己名片上的头衔,也就保住了地方市场的份额,很多人就是靠一首“远上寒山石径斜”养活一大家人。如今书家已变成活动家,“我活动,所以我存在”,按水平成不了大家,但一定要装得像个大家。这亦是一种功夫。电视中的超级模仿秀,装得愈像掌声愈热烈。在书坛这个舞台上,谁又能说不是呢?

三是出奇不如出“丑”。不久前读报,见有一人号称“天下草书第三”,评者认为只有王羲之和怀素才能并列,况且此二人系古人,这就是拐弯说“第三”实际上是当今第一,类似此等即属于不怕出丑的典型。人是群居动物,活着其实就是为了一张脸。脸有两种属性,一是天生容貌,即自然属性;二是脸面尊严,是社会属性。日常生活中,两个人吵架斗嘴,会说另一方“不要脸”。人如果一旦真的不要脸,就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书坛中一些大腕人物,来势汹汹、风卷残云,这类人物对于自己的一手蹩脚字不可能不知道,很多时候醉翁之意不在酒。之所以装出无所谓的样子,因为“出丑”是有好处。在圈内看起来是“丑”,对于外行来讲,则很有“才华”,可以有附加值。眼下书坛流行的某些现象不仅是丑陋,而且是不怕出丑。

想成名是好事,不管如何,要有真功夫,要实名不要假名、骂名、冒名、浮名、虚名,也必须先成家再成名,而不是先成名再成家。人有时偶尔说一点过头话无关紧要,但不要一出口就是“天下第××”,因为中国的历史太长,地方太大,高人太多,常常是“三十年前庄言谠论,皆三十年后之梦呓笑谈”。

 

(原标题: 书法“名家”速成可有“终南捷径”)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8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