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北京纪实影像周九大版块展开,代代接力记录时代

2019-08-24 11:30 编辑:TF021 来源:北京晚报

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主办,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歌华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都纪录片发展协会承办的第三届北京纪实影像周,昨天上午在中华世纪坛开幕,参与了三届纪实影像周的电视主持界前辈陈铎和配音艺术家李立宏、央视主播梦桐现场朗诵《见证新中国》赢得喝彩。开幕影片播放《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本届纪实影像周融合开幕式、论坛、市场、展览、展映、国际、培训、征集和闭幕活动九大版块,集中展示首都纪录片发展成果,深度探索行业发展特点规律。其中,主题论坛以“光辉纪录:我和我的祖国”为旗帜,特邀老中青三代纪录片人讲述在过去的70年发展历程中,纪录片如何承担记录时代的使命、与祖国共享伟大荣光的高光时刻。本次纪实影像周还设有4个分论坛,分别以“融媒体语境下纪实影像的新机遇”、“5G时代纪实影像的创新发展”、“构建新时代纪实影像的新格局 ‘纪实+’概念”以及“用纪实影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为题,通过多角度多维度的深度探讨,把握纪录片行业未来发展的脉搏。

本次活动突破了以往大众对纪实影像作品和纪实行业“小众”的印象。展映板块从8月23日持续至29日,联合爱奇艺、腾讯、哔哩哔哩等视频平台在线上播出22部优秀国产纪录片;联动北京电视台、歌华有线、各区融媒体中心共同举办优秀纪录片联展,让民众领略一场文化盛宴。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今年5月至6月开展了“我和我的祖国”纪录片和短视频征集活动,共征集到来自各地报送的157部作品。开幕式现场对本次征集活动评选出的50部优秀作品进行了发布。其中包括《从〈中国〉到中国》《万物滋养(第二季)》《Hello北京》《礼乐中国》等成片,《“共和国的建设者”》《追光40年》等短视频作品,《我们的传奇》《雪耀中国》等纪录片提案。

艺评 代代接力记录时代

昨天下午,本届北京纪实影像周主题论坛--光辉纪录:我和我的祖国在中华世纪坛剧场举行。老中青三代纪录片创作者从各自视角,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7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纪录片人制作大量经典纪录片,记载了新中国经历的点点滴滴,组成一部丰富、珍贵的“国家相册”。在本次展览板块亮相的《新中国的诞生》,通过记录开国大典的历史盛况,由此打开新中国纪实影像发展的新时期。

老一辈纪录片人中的代表,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原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刘效礼回忆道,新中国成立时,自己年仅6岁,从对“电视”毫无概念,到经历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纪录片创造的黄金年代,有机会创作《望长城》这种开辟新的纪实风格的纪录片,“所有这一切都是新中国的恩惠,都是改革开放的恩惠。”他表示,在自己这一代人看来,歌颂祖国是永恒不变的创作主题。纵观他的代表作品,如《说凤阳》《让历史告诉未来》《望长城》《毛泽东》等,“记录新中国”始终都是当仁不让的主题。

改革开放后,纪实行业的创作环境不断得到优化,纪录片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广东广播电视台导演、制片人马志丹回忆起自己1989年初入纪录片行业的情景:“我们把《望长城》《话说长江》用磁带机倒来倒去反复拉片来看,这样的影响是一代一代的。这种成长历程像扣子一样,一环扣着一环”。她认为,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他们这一代创作者提供了更丰富的题材和更多维的灵感,涌现出一大批包括《人在他乡》《追梦在路上》《我们的青春》《中国梦·创新动力》《四十年:美好生活》《青年强o中国强》等经典作品。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纪录片产业规模在近十年增长了10倍有余。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时代对纪录片的需求日渐增多,同时,也对纪实创作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年轻一代纪录片人的代表,三多堂传媒创作副总监朱允说:“我很感激自己降生在互联网时代,过去的前辈们在创作过程中为了了解一手资料,需要拜访大量的专家,跑遍图书馆去看那些已经破旧的文本,付出的辛苦和时间是难以想象的,而我们只要上网搜索就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这加速了我们的学习过程,不仅是指数级的增长速度、也是升维级别的改变。”她表示,不同于前辈们作品中深刻的时代烙印,他们这一代人更喜欢用镜头去记录一切新鲜事物,创作更加大胆、自由,也更加符合当下年轻人的洒脱与随性。但无论身处于何种时代,内容永远是创作者最应最关注的部分。年轻一代的纪录片人会承接起做好内容的信念,把纪实内容做得更坚实,把纪录片的价值延续下去。

如今,随着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的出现,纪实影像行业也迎来了史上最颠覆的冲击与思考。字节跳动副总编辑、抖音执行总编辑王萌认为,在很多人看来,短视频网站似乎和“纪录片”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关联,但实际上,由于这些平台的基石是亿万用户自发上传的视频,因此这种从生活里来的影像,天生就带有着“记录”的基因。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形式以及短视频平台为纪实影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它突破并扩展了传统视频创作中对于器材、时间、空间的限制,拿起手机,每个人都是一个记录者。

来自“2019年纪录片创作人员培训班”的倪志强说:“以前我们都觉得纪录片是要‘从上到下’由最专业的人去拍摄,但在今天随着互联网视频平台的兴起,纪录片已经走向大众。每一个人都可以记录生活,每一个都是这个时代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我们已经进入了整个中国的全民纪录时代。”本报记者李俐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李俐

流程编辑:TF02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