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热点 > 网摘

和爸妈学同一个专业是什么体验?网友:你试过用英文吵架吗

2019-09-15 19:15 编辑:TF021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上提问:过节回家吃饭,听我爸一本正经地问我妹妹:“你选的专业是新闻学,毕业是不是得去央视新闻联播呀?”我妹妹一脸茫然地看着我爸,然后又耐心地跟他交流着这个问题。如果爸妈跟我们读的是同一个专业,除了能够相互理解,还会有一些怎样的体验呢?

网友评论

“天天问我最近读了什么书,每当一起吃饭总是一堂没有下课的专业课。”

“等我上了大学,我爸在讲台上上公开课,我在下面老老实实记笔记,不能逃课的人就是我。”

“我和我妈还有我姥爷全是医生。任何形式的家庭聚会最终都会被开成疑难病例研讨会!”

“我是学医的,我爸是法医,我大一挂了解剖,差点被打断腿。”

“爸,构造地质学好难啊......”“嗯,是挺难的,我当年学的时候跟着大三一起考的,考了98。”

在家和我妈能用英语对话……特别是吵架的时候……”

“我爷爷学建筑的,我爸爸学建筑的,我姐姐学建筑的,叔叔学建筑的,大爷学建筑的,哥哥学建筑的……我不会告诉你们,现在动不动去个地方,他们就会指着某某某栋楼说:“这个是我设计的” 。当时心里就一万只神兽飘过,这一条街你手指过去一半被我家承包了好不好!”

“学建筑,老爸是建筑师。最感人的,大二有一次交图前五天改了方案,哭着跟我爸打电话说我来不及了怎么办,老爸在电话里回我:把CAD发来我帮你画吧。”

我和妈妈都是学播音主持的,

我自己现在在做播客。

前两天更新了一篇,其中有一处是“第一句话”,我将“一”念成了第二声。因为一直以来我所认同的发音规则是,在去声音节(第四声)之前的“一”都应该变调成阳平(第二声)。

结果母上大人来华丽丽地捉虫了,

于是我就被严谨的母上大人以这样一种严谨的方式说服了。

无懈可击。

心服口服。

“我跟我爸都是学哲学的,我们争执起来“六亲不认”。且具备祖传的文人相轻技能,所以平时大家不洗衣服不做饭,六根清净不沾尘,在家谈天说地坐而论道。”

——你的马克思都读到肚脐眼儿里了吗?

——吹牛!我打赌你根本没看完过三大批判!——给我讲罗素!显得好像你刚入门!

——呵呵提庄子和海德格尔?文普是吧?

——白板说在你身上的演进是停滞的!

——哲学金字塔你懂不懂!侮辱哲学!

——配不配当理性经济人?!

——刷碗不符合善良意志!!

——那我觉得你需要前进到费希特和谢林了。

大学四年和她学一样的专业,

就是一个黑暗的历史。

我兴高采烈地拿着电动力学满绩点的成绩给我妈看。

“妈!你看!满绩点耶!最高分耶!”(一脸期待)我妈说,怎么才94分,我当年考了98,你这六分扣得是不会还是咋地?

从此我再也不告诉我妈我的分数。

你们都在经历别人家的孩子多好的打击,我妈只要一句,我当年......就能完结和我的对话。

有人说,学物理的人会秃顶。

我在大学里的物理教授虽然大部分确实如此(男),但是我看见我妈乌黑亮丽的秀发,我就对我自己的未来十分有信心。

直到有一天,我妈对我说她做了个噩梦。

我问:啥?

她说:我昨天梦到你秃顶了。

我:……………………

我妈是个很酷很欢乐的物理女教授,其实这应该是个欢乐美满的故事。不过我先说个悲伤的结局:我的研究生专业还是毅然的离开了物理。

我的心情是崩溃的!

我:这学期有警体课诶~

朋友:哇,听起来很流弊啊,以后手下留情啊女汉纸!

爸爸:哦,好好学。=_=

我:我们每周都要跑操诶~

朋友:哇,三公里也太夸张了吧?你们好辛苦,不过我们期末也要考八百米,呜呜呜~

爸爸:哦,好好跑。=_=

我:听说明年就要学射击了诶~

朋友:哇,是拿真枪吗?太酷了吧!

爸爸:哦,好好练。=_=

我的心情是崩溃的(╥﹏╥)

网友热议:

@想变得可爱:

老爸是高级会计师,老妈中级,我却是个连初级都不是的渣渣,连我们老总自己都觉得赚到了,给我一人开工资,全家出主意干活儿。

看到这些,小编突然觉得,对那些跟爸妈一个专业的小伙伴们心疼又羡慕一秒钟。你曾经被你的父母亲戚指导过专业学习吗?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故事!

 

延伸阅读:

95后眼中的矛盾爸妈:前一秒宝宝 后一秒这么大了

寒假,对于不少寒假在家的大学生来说,可能“一言难尽”。随着假期伊始“母慈子孝”的“甜蜜期”淡去,如何与“矛盾”“善变”的父母和谐相处便成了不少学生“头大”的事,甚至有大学生感叹,“家应该常回,但不能长待”。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上吐槽,“我爸妈一会儿说你都大学生了,怎么还跟个孩子一样?一会儿又说,在爸爸妈妈眼里你永远是一个孩子……”不料,这引来众多大学生的“附和”,直呼“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在如今95后大学生眼中,“矛盾爸妈”是种普遍存在。

“怎么还没回来,都几点了?!”这已经是王钰淇今晚第五次接到妈妈的电话。

在沈阳某高校就读的大三学生王钰淇今年20岁,步入成年人的行列已经两年零3个月,可是王钰淇妈妈不管这些,只要王钰淇跟朋友出去玩,一到晚上8点准时打电话催她回家,并每隔10分钟催问一次进度。“看看我上车没,走哪儿了,跟新闻联播一样准时。”朋友们见状也索性劝她赶紧回家,这让王钰淇深感尴尬。

有一次,已上大一的张鑫雨准备自己出门买一些上学需要的东西,张鑫雨的妈妈坚持一同前去。张鑫雨觉得这种小事自己可以搞定便摆手拒绝,却被妈妈一串话塞了回来,比如“再怎么大你也是我的孩子”“听我的没错”“妈妈跟你一起去,还能给你把把关”,等等。

但有的父母“翻脸”有时比翻书还快。

“前一秒还说你永远是宝宝的他们,很可能在下一秒就会说你已经这么大了,怎么还跟个孩子似的?”对此,王钰淇说司空见惯,比如她的妈妈就常在唠叨她“你都这么大了,还不会做饭,将来可怎么办呀,还当自己是个小孩儿呢?”

大三学生王淼(化名)也感同身受,他的父母时常觉得跟孩子的交流太少,便让他有什么事要多跟父母沟通,“别自己憋着”。可真等到王淼跟父母交流自己遇到什么事情时,换来的却是一句,“你都这么大了,这点儿事还解决不了”。

类似的对话还有很多,比如说好的“你有什么事可以说出来爸妈一起参谋参谋”,等真说出变成了一顿骂,“你怎么这点承受力都没有”“这么多年书读哪里去了”“这点苦都吃不了”……不少95后大学生看来,自己在“矛盾父母”的眼中好像不论做什么都是错的,失败了仍笑呵呵就是没心没肺没上进心,垂头丧气又是没出息经不起挫折;父母批评时,说话是狡辩顶嘴,沉默又是抵抗。

如此一来,关于如何和父母沟通相处,王淼更懵了,仿佛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父母不理解你在说什么,你也不理解父母为什么这么说”。

这样的家庭矛盾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也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距离越推越远。关于自己“矛盾”的爸妈,有网友甚至感慨,“要不是因为这层血缘关系,单看性格和爱好,真的感觉和家人永远永远不可能成为朋友的那种……想好好交流实在是太难了吧,在家居然会感觉很孤独”。还有网友无奈调侃,“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越说越烦;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越谈越崩”。

其实明明是关心的话,说出口却变了味儿?王钰淇妈妈自己也曾思考过这个问题。在她看来,孩子已经成年,应该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希望她能独当一面,但自己却还在担心,“毕竟她经历的事情少,会忍不住关心她的起居,吃的是否有营养,身体是否健康,以及出去玩的时候是否安全,所以有时会不免多唠叨几句”。

可以说,前后矛盾的话折射着不少大学生父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有所成长、进步,能够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学习,另一方面却总放不下心来。“一切看似矛盾的言语,出发点其实都是血浓于水的亲情。父母与孩子之间也许会存在一些代沟,但这代沟绝不会像东非大裂谷那般夸张。”在沈阳师范大学辅导员王政佳看来,“矛盾父母”归根到底是父母与子女沟通方式的问题,

如今,95后大学生已经成年,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认知和理解。王政佳建议父母们,“多听听并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总高高在上,一味以命令的态度和口吻与孩子说话”。

不过,王政佳也给现下的大学生提了个醒儿,现在大多数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总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不太懂得如何尊重父母,其实父母的社会经验正是他们所缺少的,在不少事情上父母的建议是很重要的。

也许,平等交流才是父母子女和谐共处的“王道”。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  河南省阳光高考 中国青年报 网友评论

流程编辑:TF02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