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建孵化基地 办创新学院 设公益基金 “回天”社会组织激发社区活力

2019-09-20 14:33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让废弃破败的锅炉房,变身社区公共活动空间;让杂草丛生的小公园,变身亲子休闲运动公园……上周,最后一场线下路演活动在昌平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举行。至此,“回天有我”城事社计大赛前期方案设计工作告一段落。针对10个任务点评选出的入围方案中,已有4个项目进入立项状态,另外6个项目也在进一步优化调整。

在回天地区,蓬勃发展的社会组织不断激发着社区活力。日前,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和昌平区发布《关于回天地区社会组织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试点方案》,力求探索社会组织参与超大型城市社区治理的有效途径,拓展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广度和深度。

昌平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图书馆可供入驻机构免费使用

 

入驻

“抱团取暖” 社区组织落地生根

作为土生土长的昌平人,北京心盟公益志愿者之家负责人魏威从未想过,自己能回到家门口工作。

“2015年心盟刚成立那会儿,回天这边社会组织的发展环境还不是很成熟,我们只好选择从三里屯起家,每天要在路上跑几十公里。”在当时,魏威连一张办公桌都没有,每次谈项目都像“打游击”,总要临时蹭附近的咖啡厅。

如今,魏威结束了在外漂泊的日子——2018年4月,北京市昌平区委社会工委、团区委和区民政局在回龙观首开广场4层联合打造了约2000平方米的昌平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越来越多社会组织在这里落地生根。

经过申请审核,魏威在孵化基地的办公室里有了属于自己的工位,还能使用公共的会客区、图书馆和会议室,“你能想象吗?这些都是免费的!会议室只要提前预约就行,书也可以随便借阅。”

更让她倍感欣喜的是,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这里就像大本营,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可以共同成长。”

提起入驻,福寿康泰居家养老负责人陈萌也深有感触。

位于回龙观首开广场4层的昌平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吸引越来越多机构入驻

“我们从2011年开始在社区做托老所,但一直是单打独斗,前不久加入回天社区养老服务联盟以后,感觉终于找到了组织。”陈萌发现,“抱团取暖”让自己的资源和见识大大拓展,“过去像我们这样的小机构,几乎不可能去同行大机构取经,但现在可以通过联盟统一安排参观交流。联盟里的二三十家养老机构也能坐在一起聊聊各自的困惑,互相出出主意。比如,我们的强项在于有床位,有的机构强项在于做活动,那就可以结合起来,更好地为居民提供服务。”

陈萌没想到,自己无意中提起的工位需求,也在短短一个月内得到解决,“这边还有专人负责帮我们开辟养老版块做推广。如果自己去弄,开发维护成本非常高,也不是我们本身所擅长的。”

中秋花盘、多肉盆栽、古诗盘制作……入驻昌平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一年来,邓泊所创办的昌平区手拉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龙兴园、北京人家社区的老人带去花样百出的动手健脑活动,也在瑞旗家园、国通家园开展多期亲子共育活动。孵化基地提供的活动推广和社区对接同样让他受益颇多。

“单靠我们自己挨个跑社区很困难,往往找不准对方的需求点。”作为前年刚开始接项目的新手,邓泊没少为琐事犯愁,“有了平台的牵线搭桥,我们更容易赢得社区的信任,现在活动场场爆满,每周频次也近乎翻番。”

互动

居民参与 激活碎片化社区空间

在邓泊看来,孵化基地的福利还在于丰富的培训课程。

“过去我们在财务管理、法律规范等方面一头雾水,全凭情怀和想象摸索着办活动,难免要走弯路。”邓泊欣喜地发现,这里每月都会组织多场线下培训,平时还可以选择线上课程,“有了专业系统的指导,我们就能实现标准化运作,让活动更有序。”

事实上,这些培训课程得益于今年3月回天社会创新学院的正式启动。“在孵化基地运营管理的实践中,我们发现需要更加多元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从而提供智力支持。”昌平区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多表示,学院通过整合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专家教授,为学院各类社会力量进行专业培训咨询。

作为回天地区的居民,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李丁也牵头成立“回天有术”青年学者俱乐部,组织线上和线下的学术沙龙和实地考察活动,让更多在地学者共同关注家园建设,推动高校智识资源下沉街镇基层。

此外,回天社会创新学院还邀请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所所长刘巍等专家组建社区营造实验室,通过“回天有我”城事社计大赛进一步探索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新模式。

“我们发现有太多的社区公共空间处于被闲置的状态,而社区居民对于这些空间又有着很高的期待,希望可以通过激活碎片化的社区空间,承载更多优质内容与生活方式。”张多表示,大赛组织多领域专家团队进行现场勘察,针对回天地区废弃锅炉房、地下室、社区口袋公园、居民活动中心、小型空置房间、社区户外运动场地等公共空间,以定向任务包的形式向社会公开招募设计解决方案,收到来自60个设计师提交的33份作品。

“这些作品中,既有基于社区不同人群需求的个性化设计,如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多休闲活动空间,规划婴儿停车位、儿童艺术开放展厅等,还有让空间最大化利用的功能性设计,如为社区规划图书馆、活动大讲堂、储藏间、娱乐休闲室等方案。”张多表示,经过线上作品初筛和线下路演汇报的层层筛选,8个专家评审为设计方案“把脉问诊”,近30个街道和社区代表发表意见,超10000名社区居民参与互动,最终入围的方案中,已有4个项目进入立项状态,另外6个项目也在进一步优化调整。

期待

拓展渠道 为社会组织“供血”

“从规划的角度来说,以往更多关注的是空间,而缺少对人,特别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考量。”在一次次工作坊的讨论打磨中,北京市委党校教师、中国社工联合会美好社区计划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谈小燕不断向设计团队渗透社区治理的理念,“其实,规划只是一个契机,我们最终希望通过空间更新,让各方都有参与的机会,改善居民与社区居委会和物业的关系,达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目的。”

举办活动之余,张多也在思考如何为社会组织“供血”,“要想有长远发展,就不能一味依靠政府购买服务,还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回天社区公益基金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从公益骑行对“帮扶听障人群就业”项目的支持,到社区生态环保主题沙龙对垃圾分类的推动,再到爱心公益市集对公共精神的传播,回天社区公益基金会通过为公益项目提供筹资、资源拓展、品牌活动等支持,让公益项目的成效和影响力得以提升。

“未来,昌平区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将依托回天社区公益基金会,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搭建以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回天地区镇街的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社区社会工作室为依托的三级社会服务治理体系。”张多表示,区级孵化平台将为回天地区整体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顶层设计、专业赋能以及资源、资金的导入;镇街级平台将由各镇街建立并配备专门工作人员,梳理社区问题、设计服务项目,最终形成项目清单;社区级平台则将依托社区社会工作室,由社区专业社工根据社区居民需求,梳理形成需求清单,并结合社区资源清单,为社区服务项目提供落地对接支持。

“我们希望实现社区问题需求自下而上收集汇总,区级平台整合社会力量由上而下匹配资金资源,以此强化社区社会组织的统筹管理和孵化培育。”张多坦言,要想达到这样的理想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消化和沉淀,“归根结底,关键在于理念上的转变,进而探索出成熟有效的参与机制。”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宗媛媛 文并摄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