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探访罗纳河谷的奥朗日剧场,现存保存最完好古罗马剧场,门票仅5欧元

2019-09-26 14:56 编辑:TF010 来源:北京晚报

去法国南部小城,最想看的是那些古罗马风格的剧场遗址。从里昂、阿尔勒、尼姆一路看过来,各有味道。从阿维尼翁到奥朗日(Orange)不过半个小时的火车。

作者:曹利群


街道很宽,古风朴然,不见阿尔勒那样弯弯折折的窄巷。远远就看到剧场戏台的外立面,怎么也有十来层楼那么高。到售票处才知道,每年7月7日至7月31日,这里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奥朗日歌剧节。此时已是9月13日,只剩下懊丧。功课没做好,怨不得别人。奥朗日歌剧节始自1860年,居然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成为法国最古老的艺术节,真是孤陋寡闻了。到1972年,已然具有国际歌剧节的声名。现在门票只要5欧元。

遗址内正在大规模修复,材料堆满地,工人忙来忙去,烈日当头,参观者寥寥。从底部的门走进去,见识了剧场的规模,阔大的戏台有103米宽,差不多是标准剧场台口的两倍多。半圆形的阶梯座位依次抬高,从空中看下去,整个剧场犹如一个大碗。剧场可以容纳8600名观众,跟当时本城的人口数几乎一样多(现在的人口也不过两万多)。想想看,一个城市,几乎每人都可以有自己看剧的座位,这种享受,这种奢侈恐怕任何现代城市难以比肩。

坐落在罗纳河谷的奥朗日剧场,是现存古罗马剧场中保存最完好的。罗马帝国时期,普罗旺斯是其下辖的省份。早先罗马人只使用木材建造剧场,一是方便拆卸,二是担心娱乐活动多了会让人萎靡,淡忘了宗教和公民义务,所以元老院禁止建造永久性剧场。直到公元5年,庞培才让人修建了第一座石头剧场。几十年之后,在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奥朗日的剧场也得以问世,和阿尔勒的剧场一样,是最早的一批公共剧场。

古希腊时代,戏台的正厅前座是乐池,而罗马人的戏剧不需要音乐,就把这个区域铺上大理石,放上一些活动座椅,专门留给行政官员和权贵。他们可以从正厅前的两侧进入剧场。他们的身后有一道矮墙,墙后就是阶梯形的半圆看台,从低到高分为三个区域。普通观众要走剧场的高处入口,按等级区别,坐到自己的阶梯座位上。座位排列从下到上依次为骑士、宗教人士、手工业者,然后是老百姓。看台最后一排是站席,是留给下等人的。包括奴隶、妓女、乞丐和其他人,外族人也只能站在这里。如今的音乐节肯定不会分等级,区区5欧元的票估计也不会对号入座。

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的剧场设计也真是够周到的。夏天为了挡太阳,剧场上方和看台之间会撑起一个大大的遮阳篷,底下用很多绳子固定住,当地人戏称为“船帆”。如今露天剧场的活动顶棚是机械化,开合自然容易多了。再来说建声系统。站在剧场的最高处仔细听,底下传上来的声音依然清晰。可见那时的建筑师就掌握了高超的声音传播技术。阶梯的坡度要保持恒定——我用手测了一下,每个阶梯有40厘米高,让声音可以均衡地传到每个观众。正厅前座使用的大理石地面也能够有效减低声音的混响,减弱扩音作用。

一层层爬上来还真不易。连忙走进剧场侧面的走廊,一下子感觉凉快很多。走廊里隔不远就有一个小空间,应该是不同的休息室。现在若有演出的话,就会有饮料提供。据古罗马作家加图在《农书》中的记载,当年的饮料以酒类为主,这和现在以水为主显然不同。罗马人喜欢喝各种酒,除了粮食酒,还有加了蜂蜜的克尔马蒂酒,玫瑰酒、苦艾酒等等。头一次听说还有葡萄渣酒,是从榨过汁的葡萄渣浸泡的水中提取的,度数更低,与其说是酒,不如说是消过毒的劣质水罢了。当初是供应给底层人的。

如今的娱乐方式五花八门,戏剧早已退居为小众艺术。而在古罗马时期,戏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据载公元前27年,罗马一年65场公共娱乐活动中,有45天是戏剧演出。作为公共场所,演出一律免费,男女、儿童,包括奴隶,一视同仁。在奥古斯特时期,悲剧只在注重品位的小剧场上演,大型剧场是娱乐性戏剧的天下。灵感往往来自日常生活,有小闹剧和滑稽短剧之分。小闹剧源自伊特鲁里亚地区,即艺术喜剧的前身。剧中的角色是固定的:傻子、老头儿、驼背和贪婪者。由于角色不同,面具和假发也不同,这样,观众一下就能从行头辨认出不同的角色。滑稽短剧一词的本意就是丑角,不消说是一些诙谐、讽刺性的故事。也许类型化的小闹剧少有悬念,滑稽短剧慢慢取代了小闹剧,无非也是些滑稽浪漫故事和爱情传说,有时也模仿日常的家庭生活。滑稽短剧也是唯一有女性扮演角色的剧种。

时间长了,演出开始变得庸俗,最后走向放荡。观众竟然要求女演员当场脱衣服,直到一丝不挂。当这种色情趋势一发不可收拾的时候,最终被禁演了。公元2世纪还有一种形式叫默剧,台上只有一个舞蹈演员,只表演,不出声。和今天的哑剧有点类似(哑剧没有舞蹈)。演员带着一个闭着嘴的面具,一个人饰演多个角色。默剧没有剧本,完全是即兴表演。在罗马征战期间,很多士兵不懂拉丁语,所以更喜欢看默剧。为了吸引观众,默剧越来越惊悚,剧情也出现了暴力和血腥。比如,为了表现愤怒的赫拉克利斯,尼禄发话在舞台上使用明火,把活人放在柴堆上,直到活活烧死。都知道他残忍,但在舞台上如此残暴也是令人发指了。

服装在角色区别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喜剧演员穿平底短靴,宽大的敞衣;悲剧演员穿厚靴子,宽大的长袍。道具也可以区分出来:白色的假发代表老人,金色假发代表少女,棕红色假发即为奴隶。演员还可以在同一场中饰演几个不同的角色,像前面提到的默剧,只需在后台更换道具和服装,出来就是另外的角色。这让人想起中国的一些地方戏曲,小戏班,几个人弄得台上很热闹。面具最重要,材质种类也很多,木头、铜、其他金属包括纸张,都可以拿来用。面具的不同元素象征着人物的性格。大耳朵代表恶毒,苍白的色彩则表示荒淫,红脸颊显示人物正在恋爱中。而夸张的线条则用来表达激烈的情绪。这些象征意义和类型化的角色是一致的。

剧场的变迁也是社会动荡的晴雨表。4世纪,罗马文明经历了一场巨变。391年,蒂奥多西大帝将基督教立为国教。随之而来的是禁止娱乐,神殿被拆除,剧场、竞技场被关闭,就连里面的石料也被盗走。在奥朗日,主教带人关闭了剧场,旁边建起了基督教教堂。整个5世纪,罗马帝国里到处都是破坏。412年,西哥特人占领了奥朗日,四处劫掠破坏古建。剧场阶梯座位的石料被用来作棺材,屋顶也被烧了。野蛮的入侵和混乱加速了罗马帝国的衰败与崩溃。后来的几个世纪,奥朗日剧场又经历了各种劫难。

滑稽的是,连年征战,剧场居然变成了一个据点,阶梯座位的最高处还修建了瞭望塔楼。直到公元8世纪,剧场才重新开业,教会开始组织表演,一些巡回剧团也再次登台演出。16世纪,处在新教统治下的奥朗日卷入了宗教战争。1562年,城市被包围。为了避免生灵涂炭,居民们纷纷弃城而逃。重现和平后,迎来了城市发展,人口增长,原来的住房不够用,居民们干脆打起了剧场的主意:沿着演出幕墙和阶梯座位盖起了临时住房。18世纪,剧场和塔楼又成了监狱,用来关押大革命时期的罪犯。剧场再度被废弃了几十年。之后的修复工作始于1834年,结束于19世纪末。各类戏剧表演终于又得以恢复。我们赶上的这次大规模修缮,旨在迎接2019年的奥朗日歌剧节。

走出古剧场正逢晌午,9月的阳光依然热辣,才想到这里有“阳光之城”的雅号。从马赛到里昂的交通要道上,奥朗日从古到今都处于重要的地位。街上闲逛,见自由市场铺排一片,鲜花、果蔬和纪念品周围,各色人群熙来攘往。不大的小城,到了歌剧节就成了音乐的盛会。在剧场遗址的录像中,我们早已领略了曾几何时热闹的音乐戏剧场面。2019年的戏码不算不重:罗西尼的《威廉·退尔》,莫扎特的《唐璜》等6台传统和新锐的节目。马勒第八交响曲号称“千人交响曲”,恐怕没有其他场所可以产生如此壮观的场面和震撼。看了一下编辑催稿的时间,方知又是和这个歌剧节擦肩而过了。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10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