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舆论

在复兴号隔离“熊孩子”?一刀切“厌童症”,这样的要求文明吗?

2019-10-12 20:43 编辑:TF017 来源:长安观察

近日,关于“熊孩子”的话题在社交媒体再度火热。先是一架国际航班里,因婴儿哭闹招致周围乘客指责,母亲愤怒回怼“有本事一辈子别生孩子”;后有复兴号在网络上征集座位优化方案,没想到最热门的评论却是“把带小孩和不带小孩的分开”。一时间,孩子在公众场合的哭闹,似乎成为许多年轻人与为人父母者在舆论场互怼的诱因。

平心而论,小孩子哭闹在过去交通及网络不甚发达的年代,并未引起如此多的关注。一方面,以绿皮车为代表的交通方式,舒适性欠佳,但人们也没有太多要求;另一方面,即便有些人感到不适,也没有渠道集纳这部分人的集中吐槽。但如今,交通硬件好了,孩童啼哭影响乘车体验的观点越来越有市场,微博微信的传播也让共鸣者的声音愈发高亢。再加上一些“熊家长”的表现与一些公众人物的推波助澜,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网络舆论场整体形成了对“熊孩子”抱有敌意的氛围,进而开始影响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方式。

对在公众场合喧哗的孩子心生不满可以理解,但许多关于“熊孩子”的问题需要厘清。首先,“熊孩子”之“熊”定义并不清晰。在公众场合哭闹是否就是“熊”?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真正影响公共秩序的“熊”?不问三七二十一,随意拿一个似是而非的“标签”标定目标对象,实则是在泛化“打击”儿童群体,是一种苛刻、冷漠、荒唐的行为。

小朋友不是一部按个按钮就能听话的机器。特别是牙牙学语的婴儿,饥饿、病痛、不适等等情绪所感,唯一的表达方式就是哭闹,很多时候并非父母想管就能管住的。换言之,孩子制造“噪音”父母当然要管,可没人有办法教导年龄过小的孩子永远不在公共场合影响他人。孩童哭闹背后未必就是父母纵容,更不能直接和家教不好、父母素质不高划等号。

反观当下,一些人对“熊孩子”“熊家长”的讨伐有过度态势,并大有异化为一刀切的“厌童症”之势。譬如,一名男孩用脚碰了一名男子几下,男子随即对男孩进行疯狂殴打,但评论却是“社会在替父母教育”;再譬如,一名母亲在地铁上哺乳的动作被偷拍至网上,博主嘲讽“这不是你们村的公交车!”这样的敌视逐渐造成许多家长开始恐惧带小孩出远门。

曾有网帖曝光,有新手妈妈带幼儿搭乘飞机,专门准备礼物送给周围乘客,并提前道歉,这虽然展现了这位母亲的文明素质,但反过来看,“提前道歉”也会给很多父母带来心理负担。假如说发展下去,在一些公共场合总需要你为“带着孩子”而道歉,这恐怕不是一个文明社会该有的现象。

个别放纵已明显懂事的孩子在公共场合喧哗打闹的家长,应当受到批评。但在更多时候,对于那些哭闹的孩子和手足无措的家长,在准备指责之前应本着同情和理解弄清事情原委。无论是设“熊孩子专用车厢”,还是在网络上口诛笔伐,极端化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这种所谓的“文明要求”也难称文明。

 

来源:长安观察

撰文:鲍南

流程编辑:TF017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