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调查

“步行自行车友好城市”来了!北京慢行系统年内完成850公里治理

2019-11-06 13:33 编辑:TF010 来源:北京晚报

一条自行车专用路,让骑车通勤的年轻人有了走“高速”的体验;精准铺设的自行车道“红毯”,宣告着骑行者的路权;路口增设的脚踏板,让骑车人等灯时能够歇脚不下车……

如果你热爱骑行、喜欢漫步,穿梭于京城大街小巷,这些点滴变化不断提升着出行的舒适度和幸福感。为了吸引更多市民绿色出行,北京正在努力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今年年内,北京市区两级将完成850公里步行、自行车慢行系统治理,涉及赵登禹路、榴乡路等100条道路,北京城区内步行、自行车系统将基本实现“联片成网”。

一座步行自行车友好城市,正在“走来”!

访现场

骑行“高速路” 便利通勤人

8时30分,家住回龙观龙腾苑的杨宇从回龙观地铁站外入口骑上自行车专用路。从事软件开发的他要去位于龙泽的单位加班。以前,骑行过去要二三十分钟,骑到跨高速路过街桥时还要推车步行一段,“现在走专用路只需一刻钟,特别痛快。”

像杨宇这样出行的,每天平均有6000余人骑上北京首条自行车专用路。

今年5月31日,北京首条自行车专用路正式开通,限速15公里/小时,行人、电动自行车禁入。按照设计时速,骑行者26分钟可从昌平回龙观骑到海淀上地软件园。

为什么要给自行车铺“高速路”?根据交通部门前期项目评估,回龙观到上地软件园通勤人数约为1.16万人,高峰尖峰小时出行量为0.86万人次。而两地之间直线距离约3.8公里,通勤距离6公里,这样的范围内更适合自行车、公交车出行。更重要的是,由于居住人口集中、职住不平衡,“回天地区”交通拥堵现象严重,高峰期地铁常态化限流、地面公交速度慢,通勤出行一度困扰着该地区居民。因此,要建自行车专用路的消息一出,网上叫好声一片。

让网友好奇的是,该区域既有地铁线、铁路线,又有高速路,这条骑行通勤路如何铺?经过长达一年的研究,路线位置敲定:起点位于昌平区同城街与文华路交叉口,沿地铁13号线北侧绿地向西布设,跨过京藏高速后,下穿京包铁路,沿龙域环路延伸至西二旗北路,最终止于海淀区上地西路与后厂村路交叉口,全长6.5公里。

为了最大化提速增效,首条自行车专用路“对标”跑机动车的快速路,有了自己的潮汐车道。净宽6米的路面共分3条车道,其中两侧绿色的是正常行驶车道,中间红色的是潮汐车道。0时到12时,东向西方向使用潮汐车道,12时到24时,西向东使用潮汐车道。

自行车专用路开通运行头三天,引来4.7万人次骑行体验。数据显示,自行车专用路发挥了通勤功能,工作日骑行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早高峰以回龙观至上地方向为主,晚高峰反之。选择骑行的上班族增多的同时,地铁站口排队的人流也有了减少。记者在回龙观地铁站口看到,不同于过去早高峰排队进站起码10分钟,跟着人流等几分钟就可到达站台。

除了通勤族,自行车专用路还成为骑行爱好者打卡的网红路。身穿粉色骑行服,头戴白色头盔,骑着浅蓝色单车,李女士在专用路上格外亮眼。“一圈下来半小时到40分钟,骑起来挺舒服的,不像骑普通公路有机动车干扰。”专用路开通后,李女士有空就要刷几圈。

“在自行车专用路上,自行车不单是一种出行方式,更是一种健身工具和促进交流的媒介,为周边居民休闲健身提供了安全、舒适的公共场所。”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书灵说。

明路权

“红毯”怎么铺 流量说了算

“自行车在北京居民日常出行中,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王书灵介绍,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六环内5公里以下的中短距离出行占比达52.9%,从交通方式的适宜距离和运输指标来看,5公里以内更适合自行车出行。而5公里以上的长距离出行中,轨道和公交的出行需要依靠步行和骑行解决“最后一公里”接驳问题。典型站点调查显示,公交和轨道乘客接驳中步行占50%,自行车占30%。

为了让骑行、步行体验更佳,近几年,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城养中心”)主任乔晓军一直倡导用“绣花”功夫治理慢行系统。细心的市民不难发现,与早些年自行车道一铺到底的彩色铺装相比,明示路权的“红毯”越铺越灵活、花样也更多了,有的路口呈“井”字形,有的呈“U”字形,有的单边铺,有的双边铺。“‘红毯’不是越多越好,司空见惯了,警示效果就削弱了。”乔晓军说,为了精准投放,现在只在机动车、非机动车矛盾突出的路口位置施划,保证效果。

记者在闹市口南街向阳胡同路口看到,今年新铺的“红毯”北向南方向贯穿路口,而南向北方向则只有块状彩铺。其原因是路口北向南方向骑车流量较大,而南向北方向车流相对较小。

“红毯”也不是愣头愣脑地只走直线或拐直角弯,在桥区路段自行车道发生分流、合流的情况,“红毯”铺得像个“人”字;当自行车道从内侧调整至外侧,骑行路径发生变化时,“红毯”也会跟着拐个缓弯。据统计,在改善自行车道通行条件方面,城养中心累计在4187处机非冲突点铺设27.7万平方米彩色自行车专用通行带,提示自行车、警示机动车,非机动车路权更加明确。

经过第三方机构评估,去年完成慢行系统治理的路段上,非机动车平均小时流量提升了8%,非机动车运行速度提升了8%。

新进展

城区慢行系统年内联片成网

记者了解到,按照市政府“回天三年行动计划”,交通部门会同昌平区政府正在建设回龙观慢行系统示范区,以昌平回龙观至海淀上地自行车专用路为引领,同步完成同城街与文化路慢行系统改造,并将优化自行车专用路与周边路网的节点衔接,实现自行车专用路与地面慢行交通的互联互通。

此外,CBD西北区慢行系统示范区已完成建设,通过打通景华南街,强化路侧停车治理、重塑道路路权分配、精简隔离设施、强化慢行空间、增设慢行引导标志等措施,整体提升慢行系统的安全性、通达性和舒适性。

2019年,市区两级计划开展850公里自行车道整治工作,其中市管城市道路针对核心区北部、望京周边、东南与南部联络线及北部区域5大片区实施450公里,涉及赵登禹路、榴乡路等100条道路;区管城市道路结合各区功能定位,分区域集中实施400公里,其中涉及最多的朝阳区有150公里,紧随其后的海淀区有123公里。今年年内,北京城区内步行、自行车系统将基本实现“联片成网”。

按照“十三五”期间城六区慢行系统整治计划,北京五环内将实施3200公里自行车道治理,建立连续成网的自行车步行系统。一座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正在建成。

无痕服务

阻车桩与景观协调相融

对于步行、骑行来说,最让人反感的就是占路甚至骑上步道的违停车。但是近两年,许多市民发现,步道沿边、进出口竖起一排排阻车桩,挤压了违停空间。由于颜值提升且与周边景观协调相融,这些阻车桩并不显得突兀。

城养中心养护管理科科长杨扬介绍,针对不同区域,城养中心采用了四种不同样式的阻车桩。比如,古朴沉稳的历史文保区采用石柱桩、现代的商业区采用光洁明快的不锈钢桩、空间比较宽阔的地方采用石球桩、居住区采用黑色铸铁桩。“今年,在450公里市管道路治理中,我们将在2217个步道点位设置阻车桩。”杨扬介绍,设置间距要保证在1.5米左右,在保证车辆无法占压的同时,不影响推行轮椅通过。

为了避免机动车、非机动车冲突,本市越来越多的机非隔离护栏随着道路修缮替换为绿化花箱隔离,同时复划道路标线,增设科技监控探头等措施,进一步提升慢行系统的舒适度。

许多市民都对这样的画面深有体会,公交车进站时,跟在后面的骑行人摇摇晃晃,从左面超车十分危险,经右面通行又会被上下车的人流阻截。为此,道路养护部门对一些有条件的公交港湾进行了“后绕式”改造,即借用绿化等公共空间,将非机动车道挪到公交港湾后方。以改造后的分钟寺桥西公交站为例,西向东的非机动车道在进入公交港湾区域前,通过一条“红毯”甩向港湾后方,骑行人和公交车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无痕服务”,是杨扬口中的高频词汇。跟大的建设工程不同,慢行系统的治理没有平地起高楼的大动作,追求的是在不易察觉间让市民出行变得舒适。杨扬指着两张西外大街白石新桥治理前后对比图说,“我们在桥下适当拓宽了步道,就解决了行人和机动车的冲突问题。”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霄云路步道拓宽,赶跑违停车;安定路报刊亭挪移、惠新西街变电箱挪移,步行路上没了障碍物;中关村北大街,共享单车停放区的步道砖更换成青绿色,提示效果更好……

细节制胜

骑车能歇脚 过街有坡道

注重人文关怀,慢行系统整治中很多项目被改造出了“人情味”。

去年开始,“三山五园”和中关村区域79处路口首次出现了脚踏板。“设置的目的,一方面是供骑行者在路口等候红灯时踏脚休息,省去上下车,同时提高路口排队秩序;另一方面,也是鼓励自行车出行,传达重视骑行者的这一理念。”杨扬说。

记者在中关村南大街一处路口看到,银灰色的脚踏板设置在非机动车道外侧,竖在步道外缘石上方,长度有二三十米,骑行人除了停车等待时可以把右脚踩在斜45度的踏板上,右手还可以扶着上方的长扶手。为了冬天触摸不冷,扶手专门选用了特殊的尼龙纤维材质。今年,城养中心将会继续推广设置这样的脚踏板,计划在自行车专用路周边区域和望京区域新增56处。

“在养护治理中,我们充分关注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杨扬介绍,了解到许多老人买菜后,拖着小车走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城养中心在四环内许多天桥和地下通道改建了坡道并延长了扶手。记者在广渠门桥连接二环主路公交站的过街通道上看到,歩梯两侧增加了无障碍推行坡道,梯道中央位置增加了一排栏杆扶手,刚从市场买菜回来的徐阿姨把带着轱辘的小车放在坡道上,轻松地拖拽到步梯顶端。

同时,现况有些路口行人过街距离较长,不方便老人、儿童和残疾人一次过街,针对这种情况,城养中心已在广安门内大街等具备改造条件的路段,增设了二次过街设施。今年,还计划在望京西路和望京北路等具备改造条件的路口进行增设。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孙宏阳 武亦彬 摄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