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热点 > 网摘

广西发现天坑群 网友:此前怎么没有发现?

2019-11-18 23:02 编辑:TF003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综合

新华社南宁11月16日电(记者赵曼君、胡正航)记者16日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获悉,近日,岩溶地质研究所联合中外专家,开展“西南岩溶地质遗迹调查”时,在广西西南边境发现一大型天坑群。

视频截图

据介绍,此次新发现的天坑群,由19个天坑组成,主要分布于广西百色市那坡县的城厢镇和龙合乡,系目前北回归线以南发现的最大天坑群。

据调查,那坡天坑群大部分天坑容积在百万立方米以上,原始景观保存完好,人为活动痕迹较少,天坑与地下河及其洞穴系统相连。那坡天坑群形成于定业地下河流域内,地下河汇水面积486平方公里,地下河总长60公里,落差292米。

“这些天坑有的发育于海拔1000多米的高原之上,有的顺着谷地地下河轨迹呈串珠状分布。那坡天坑群的发现对完善天坑演化理论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岩溶地质研究所党委书记蒋忠诚说。

那坡天坑群保存有完好的原始植被群落,如董棕、蛇根草、爬树龙、香木莲、棕榈树等,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董棕群落,林木均高在30米以上。天坑中央香木莲树高50米,仅次于大石围天坑香木莲。

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显示,此次调查是“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国际大科学计划实施的组成部分。调查结果将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制定相关岩溶国际标准的样本。

据了解,我国的天坑主要集中在广西、贵州、重庆、云南、四川以及陕西汉中。其中,广西的“天坑家族”规模最大。国内位居前列的大型天坑群,有3个位于广西:最大的是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共有29个天坑;其次是此次发现的那坡天坑群;第三是巴马盘阳河天坑群,发现天坑15个;第四是陕西镇巴县的三元天坑群,发现天坑13个。

网友评论

延伸阅读

天坑

天坑是指发育在碳酸盐岩喀斯特地区的一种周壁峻峭、深度与口径可达数百米的喀斯特负地形,具有巨大的容积,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或者有证据证明地下河道已迁移)。2001年之前一直将其作为喀斯特漏斗的特例,2001年我国学者正式提议将这种喀斯特地貌命名为“天坑”。

上世纪80年代初,地质学家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大岩湾”“小岩湾”,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大型漏斗地貌,在此之后随着我国南方大型喀斯特漏斗的不断发现,此类地貌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深入研究。

名称由来

2001年之前,天坑只是对重庆奉节县小寨天坑这种景观的特称,类似的地貌在各地有不同的名称,如“龙缸”、“石院”、“石围”、“岩湾”等。

2001年,天坑作为一个专门的喀斯特术语被专家提出。2005年,国际喀斯特天坑考察组在重庆、广西一带大规模考察后,“天坑”这个术语在国际喀斯特学术界获得了一致的认可,并开始用汉语拼音“tiankeng”通行国际。这是继峰林(fenglin)和峰丛(fengcong)之后,第三个由中国人定义并用汉语和拼音命名的喀斯特地貌术语。

直至2010年,已经被确认的天坑达78个,其中2/3分布在中国,当然关于天坑的考察、认定和争论尚未停止。

2016年11月25日,陕西汉中发现罕见大规模天坑群,其中天坑49处(超级1个、大型17个、常规31个),直径50-100米的漏斗50余处,洞穴50余处,其它如峰丛、洼地、石林、地缝、峡谷、湖泊、石芽等岩溶地貌景观60余处。其中最大口径达520米(镇巴三元圈子崖天坑)。

来源 北晚新视觉网综合  新华社 @人民日报 百度百科

流程编辑 TF003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