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调查

模拟树洞、“偷”蛋孵化、GPS追踪……北京动物园为鸳鸯们操碎了心

2019-11-21 13:42 编辑:TF017 来源:北京晚报

天气转冷,在公园或街头活跃的小动物越来越少,但在不结冰的水面,还经常能看到鸳鸯的身影。前阵子,玉渊潭公园樱花小湖上,还迎来了上百只成双成对的鸳鸯前来“做客”,壮观的场面让市民兴奋不已。

根据最新统计,在北京本地栖息的鸳鸯数量已超过500只,然而十几年前,市民还很难见到本地鸳鸯。

10年时间,鸳鸯的数量怎么从几十只增到了500多只?这与北京动物园持续10年开展的鸳鸯野化放归工作以及北京生态环境逐年向好密不可分。科研人员通过人工孵化、训练和放归、监测等手段,让这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实现了物种的繁育。目前,经过野化放归回到自然界的鸳鸯,最远已经飞到700多公里外的黄河流域。

“造鸳”故事

模拟树洞:为鸳鸯打造仿真产蛋环境

鸳鸯产蛋不少,但成活率太低,科研人员就从孵化成功率入手。鸳鸯喜欢在1米左右深的树洞里做窝产蛋,因为那里最安全,不易被天敌发现,科研人员曾经在动物园的树洞里发现了堆巢现象。

“本来一只母鸳鸯在自己的树洞里生10到11枚蛋,但是我们曾在一个树洞里发现了30多枚,这说明几只母鸳鸯犯糊涂,把蛋都生到一个窝里了。”北京动物园圈养野生动物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动物生态研究室主管崔多英说,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孵化率降低,因为树洞虽然深,但是细长条的形状,一般一窝蛋能在洞底平铺成一到两层,孵蛋的时候母鸳鸯会用爪子翻蛋,让它们受热均匀,但是如果蛋太多翻不过来,位于底层的蛋就很难被成功孵化,造成了孵化率的降低。

科研人员意识到,可能因为树洞不够,鸳鸯才会扎堆下蛋,于是就模拟树洞的样子,定制了一批特制鸟屋。在崔多英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几间鸟屋。与普通鸟屋相比,这种鸟屋要高很多,最深的能达到六七十厘米,“鸳鸯飞进来之后,它们会以为这里是一个很深的树洞,很适合产卵孵化,就会在这里下蛋了。”崔多英说,2009年春天,北京动物园在大树上挂起了11间特制鸟屋,其中有8间鸟屋里都发现了野生鸳鸯产下的蛋。

“偷”蛋孵化:人工孵化提高鸳鸯孵化率

尽管吸引了鸳鸯来产蛋,可如果它们的孵化率太低,也意味着前功尽弃。所以,科研人员不得不“偷”蛋帮鸳鸯孵化。

崔多英说,当鸳鸯成功产蛋之后,科研人员会“潜入”鸟屋,查看鸟蛋情况,一般会给母鸳鸯留下3至5只蛋让它自己孵化,其余的则全部拿回孵化室,通过人工孵化的方式进行孵化。北京动物园有专业的鸟类孵化室,鸳鸯蛋来到这里之后,先要进行表皮清洗和消毒,然后送入孵化器。孵化器是个体积约1.5立方米的方盒子,里面分出若干格子,鸳鸯蛋依次放好,科研人员将孵化环境设置好,就可以开始孵化了。

对于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孵化器会模拟鸳鸯孵化时的真实数据,例如温度设置在37.4℃左右,湿度在65%上下。“鸳鸯自己孵化过程当中,根据蛋的变化,温湿度的要求不太一样,比如要出壳的时候,湿度就要变大,要不然绒毛粘住不好出壳,鸳鸯会通过变趴为站、扇动翅膀等方式改变巢内的温湿度,而孵化器也会根据需要改变温湿度,实现精准调控”,崔多英介绍说。经过29天的孵化,小鸳鸯就会破壳而出了。

GPS追踪:全程“跟随”小鸳鸯飞向野外

孵化出来的小鸳鸯要经过45天的人工圈养才能实现最后的放归。刚出生不久的小鸳鸯,先要在小号育幼箱里生活,长大了,再换成大一点儿的笼子,方便练飞。到45天左右的时候,小鸳鸯的身型其实已经接近成年鸳鸯了。“野生动物的后代本身是有野性的,对于鸳鸯来说,它们顺利回到自然界之后,自然会释放出天性。”

鸳鸯通常在每年春季四五月份产蛋,经过29天的孵化期和45天的成长期,在每年七八月份实现放归。放归之前,科研人员还需要为鸳鸯做全面体检、到放归地进行实地考察、向野生动物保护部门报批等程序。崔多英告诉记者,自2009年至今的10年间,北京动物园每年都会向自然界放归十几只鸳鸯。

鸳鸯喜欢开阔水域,近些年科研人员都会在怀柔区的黄花城水长城附近水域放归。他们会把鸳鸯装箱开车带过去,找一个开阔的水面,然后打开笼子,等着它们飞出去。“一开始小鸳鸯可能有点儿恐惧,但很快它们就适应了。”崔多英说,每次放飞,他都会像老父亲一样看着“孩子们”返回大自然,感慨万千。

“孩子们”飞走了,“老父亲们”自然放心不下,放归后的一周,科研人员不会离开,而是在附近住下,每天到鸳鸯放归的地点去进行科学监测,包括查看鸳鸯在野外的适应状况。“我们对鸳鸯的习性已经非常熟悉了,所以虽然放归的地方很大,但我们基本上都能找得到它们在哪儿。”

但科研人员总有离开的一天,为了能继续观察,从2017年开始,部分放归自然的鸳鸯开始佩戴GPS追踪器。崔多英说,追踪器如同一个小背包,用细绳固定在鸳鸯的背后,利用太阳能提供电源,持续监测鸳鸯的飞行轨迹,定期向追踪系统发射定位信号。今年7月,又有12只鸳鸯佩戴上了追踪器。

崔多英打开手机里的软件,给记者展示“孩子们”近期的GPS运动轨迹。他打开今年放归的一只鸳鸯的追踪器,记者看到,这只鸳鸯目前仍在黄花城水长城附近“转悠”,不是在水面上游泳,就是在岸边歇息,运动轨迹呈杂乱的线条,看上去还挺忙。崔多英告诉记者,今年放归的鸳鸯目前都还没走远,但2017年放归的那批鸳鸯,最远的已经飞过石家庄到达河南郑州附近的黄河流域了,飞行距离超过700公里。

但遗憾的是,不是所有放归的鸳鸯都能成功存活,毕竟回到了野外,天敌依然存在,“我们已经捡回了两个追踪器,发现轨迹一直没变,估计就是发生异常情况,到现场一看果不其然。”崔多英说,野外放归后鸳鸯的成活率在一半以上,“这已经比鸳鸯自己繁殖的成活率高多了。”

晚报提问

1、为何要开展野化放归?

崔多英告诉记者,对于濒危动物,有的是原地保护,有的则是异地保护。鸳鸯就属于异地保护,将它们的蛋收集之后,通过人工孵化、圈养繁育等方式,增加它们的成活率,再放归野外回归自然。鸳鸯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濒危物种。在上世纪90年代,《北京鸟类志》上记载,鸳鸯属于罕见的旅鸟,数量少,在迁徙季节飞来又飞走,市民很难看到栖息在本地的鸳鸯。

“这与它们的特性有关”,崔多英说,鸳鸯的体型很小,抵御天敌的能力很差,虽然孵化率很高,但成活率特别低。崔多英说,鸳鸯一年产蛋一次,一巢能产11枚蛋左右,能孵化出10枚左右。“但是因为它们太弱了,被天敌各种吃、各种打,就连乌鸦都能吃它们,一窝也就一到两只能活下来。”北京动物园从2009年开始对鸳鸯开展野化放归,通过十年时间,实现了在北京本地栖息的鸳鸯数量从几十只到500多只的飞跃。

2、北京动物园野化放归了多少只鸳鸯?

10年来,北京动物园通过野化放归的方式,在北京周边共释放了306只鸳鸯,虽然每年只有这么十几只或者几十只,但它们回到自然界之后能够生存繁衍,对于濒危物种保护,其实是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3、北京哪些水域可以看到鸳鸯?

根据统计,目前在北京城区栖息的鸳鸯数量超过500只,在很多开阔水域都能看到,比如北海公园、玉渊潭公园、紫竹院公园、北京动物园、颐和园等。在郊区的黄花城水长城、十渡、野鸭湖、汉石桥湿地等也能看到。鸳鸯愿意选择在这些地区栖息,与当地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有很大的关系。

4、未来还将进行哪些动物的繁育?

除了鸳鸯之外,北京动物园还做了丹顶鹤的野化放归,以及与河北保定、山西太原等地的动物园合作的黑鹳种群复壮。下一步北京动物园还将重点围绕黑麂、豹猫、褐马鸡等种群做繁育复壮研究,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叶晓彦

流程编辑:TF017

玉渊潭公园水面上鸳鸯成群 本报记者 刘平摄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