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三十多年前《芙蓉镇》引起轰动,再看李国香王秋赦,实在太讽刺

2019-11-22 10:09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古华的《芙蓉镇》“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即通过描写芙蓉镇上一群普通人在政治风云变幻中曲折坎坷的命运,对造成这种命运悲剧的时代环境及人性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反思,成为反思文学中长篇小说的代表作。

▌作者 孙海军


超越了伤痕故事本身的反思文学,更多着眼于历史悲剧发生过程中人物的心灵现实,展示特定历史环境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对人物精神世界试图解剖与拷问,从而将一般性的政治反思上升到文化反思的层面。《芙蓉镇》的深刻之处正体现于此。作品不仅有对政治运动造成的时代大环境的反思,更有对时代环境催化了人性之恶的反思。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兴起“文化热”的背景下出现的“寻根文学”中,便产生了将这种“反思”引入事物“本原”意义的追溯的趋向,以探索“历史失误”与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之间的关系。可见,反思文学既深化了伤痕文学,也在寻根文学中开启了对于“历史失误”和“人性善恶”的根源性原因——民族文化心理——的探索。

“人性”中,既有动物的自然属性,更有文化的社会属性。正常的社会环境,惩恶扬善,气正风清,人性中的“恶”被遏制。非正常的社会环境,人性缺失,价值失范,人性之“恶”得不到遏制,甚至还会被激发出来。这一点,在小说《芙蓉镇》中的李国香、王秋赦两个形象上得到充分的证明。

《芙蓉镇》前两部分的故事发生在1963和1964年,故事展现给读者的,是湘、粤、桂交界五岭山区的一幅幅风俗民情画。尽管秦书田的存在昭示出“反右”运动已“结出硕果”,但社会还处于正常的运行中。国营饮食店的经理李国香和吊脚楼主王秋赦,对芙蓉镇上的一些人和事虽然心存“怨恨”,但也限于私人之间。在黎满庚和谷燕山那里,李国香都没有获得她所期待的婚恋结果。碰了“软钉子”的她,认为这是由于“芙蓉姐子”胡玉音的美丽存在导致的。李国香对胡玉音的“怨恨”,原本出于人性中某些“小恶”的因素——忌妒。但当“极左”政治运动来临时,这位“政治闯将”李国香,本能般地抓住机会,找到胡玉音的“先天缺陷”——出身不好,并借助政治运动对胡玉音进行打击,以至于连她自己都相信:这是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

《芙蓉镇》第三部分的故事发生在1969年,李国香与王秋赦之“恶”在“极左”政治环境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运动根子王秋赦,本性“好吃懒做”。土改后分得了吊脚楼。然而吊脚楼没能改变他的惰性,他成了“王秋奢”,将土改带给他的“成果”坐吃山空之后,在吊脚楼里继续做着重新分浮财的美梦:

他盼着有着一日又来一次新的土地改革,又可分得一次新的胜利果实。“娘卖乖!要是老子掌了权,当了政,一年划一回成分,一年搞一回土改,一年分一回浮财!”他躺在吊脚楼的破席片上,双手枕着头,美滋滋地想着谁该划地主,谁该划富农,谁该划中农、贫农。

这一段对王秋赦的描写,颇有阿Q在土谷祠中做美梦搬走秀才娘子的宁式床的色彩。出乎王秋赦意料的是,政治运动再次掀起,李国香重返芙蓉镇时,他居然“美梦成真”了!在他身上,时代环境催化出来的“恶”,已远远不是“好吃懒做”的恶习了。借助政治运动,他满足了自己的私欲,与李国香狼狈为奸,将他们所“仇视”着的善良人几乎置于死地。王秋赦变成了王秋蛇。

王秋赦这类坏人对自己所行之“恶”是浑然不觉的,而且还能理直气壮!外在社会环境让人性之恶能如此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例如,李国香和王秋赦的苟且,按当时的“标准”,似乎才是“狗男女”“黑夫妻”,然而这一恶名却冠在胡玉音和秦书田身上,这是多么具有讽刺意味的事。

恩格斯指出,在文学作品中:主要的出场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来自琐碎的个人欲望,而正是来自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试想,如果没有“极左”运动,李国香、王秋赦们的“恶”,应该仅仅是人性中低劣的构成,对他人对社会,不会形成破坏性。然而,非常态的社会政治环境,却让他们人性中的“恶”膨胀开来,产生巨大破坏性,酿成了悲剧。

(原标题:《芙蓉镇》的风云变迁)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08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