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联珠快书与京剧近乎同时出现,前者如今却渐无声息

2019-12-09 16:10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自清代乾隆年间徽班进京带来了改革后的新剧种京剧后,这种戏曲形式历经200多年,仍然昌盛红火。而与它前后脚出现,且是本地“土产”的曲艺形式——联珠快书,却渐无声息了。

    ▌作者 刘连良


北京联珠快书名家:德俊峰

近日,笔者偶遇北京联珠快书名家德俊峰老先生(1877-1961)的嫡孙赵永春先生(满人后代改汉姓),听他讲述了关于联珠快书的往事。

联珠快书又名联珠调、联珠串词和快书。联珠快书创于清代中叶的北京城,至今有二百多年历史。它表演形式灵活,既可以表演长篇曲目,又可以表演短篇曲目,甚至更侧重于短小精悍的曲目,所以这种表演形式很快在北京、天津、沈阳等地流行起来。联珠快书的曲调、曲种,属于北京满族人的“子弟书”。到了道光、咸丰年间,不断有人对曲词内容、唱腔等进行改革,逐渐成为独立的曲种。

至于它为什么叫联珠快书,赵永春说,那是书中最后一个曲牌叫“联珠调”,因而得名。

关于联珠快书名家德俊峰老先生的经历,赵永春说,他知道的并不多。他只是从父辈以及兄长那里了解到他爷爷德俊峰的一些情况。

清末,德俊峰担任“拔什库”,也有人叫“掌事拔事乎”,相当于如今粮食局局长。他兴趣广泛,喜好摔跤、武术,曾拜皇宫里的“神跤官文爷”为师。

又因为喜欢曲艺,德俊峰成了联珠快书的票友。当时的“票友”只出钱,不挣钱,因为他们有皇上赐予的龙票,故称“票友”。德俊峰后来还拜“联珠快书”泰斗奎松斋为师,系统学习这种曲艺,并成为一代名家。民国时为了生计,不得已,“票友下了海”。1949年后,德俊峰和当时的众多老艺人,归到“北京曲艺团”,后又归到“中央广播说唱团”。据说,德俊峰七十二岁时,他在舞台上还能手持八角鼓,“跟头献彩儿”(空翻)。曲艺界一位老前辈曾跟赵永春讲:“你爷爷这肚子里太阔了,相声、快板、单弦、马头调、什调小曲儿、莲花落没有他不会的。”

联珠快书因为有极强烈的刚劲威武的风格,非常受八旗子弟的喜爱。历史上这一曲种不断改革,创作了诸如《截江夺斗》、《草船借箭》、《空城计》等三国戏。赵永春说,这种曲艺形式擅长表现金戈铁马的场景,干净利落,一气呵成,让人听着解气、畅快。

可惜,现在会唱联珠快书者寥寥无几,德俊峰老先生的徒弟章学楷老先生,现年80多岁了。章老名下的徒弟也不多,有相声演员王玥波,单弦名家马增蕙等人,显然是青黄不接。

除了讲述爷爷的故事,赵永春还讲了一段他们家与侯宝林大师的往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相声大师侯宝林和单弦大师曹宝禄,每个月都要去赵永春家。一是搜集整理那些濒临失传的曲种,二是给他爷爷送退休工资。有一回侯宝林无意之中问赵永春的大哥赵永安:“小子,想不想学相声啊?”赵永安说:“想啊!”侯宝林说:“想学就跟我走。”

可惜当时父亲不太想让赵永安学相声,便对侯宝林说:“孩子还小,正在念书,以后再说吧。”赵永春说,“我大哥没能拜上侯大师,这也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来源: 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