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专栏 > 公众号

华为拒不道歉,联想到这篇毕业致辞:你需要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

2019-12-03 20:29 编辑:TF011 来源:每天晚8点

华为最终还是没有道歉。

12月2日晚间,华为针对前员工李洪元事件发布回应:

“华为有权利,也有义务,并基于事实对于涉嫌违法的行为向司法机关举报。”“如果李洪元认为他的权益受到了损害,我们支持他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包括起诉华为。”

这个回应如果用四个字概括就是:“你去告啊。”

关于华为的这个回应,澎湃新闻说得特别好:

“深圳市司法机关,已经通过国家赔偿的形式‘认错’了。《国家赔偿决定书》和判决书一样,属于生效的法律文书,其记载的内容属于‘法律事实’:李洪元没有犯罪!他是清白的!路上踩到别人一脚,还要说声对不起,因为华为的举报,导致一个公民丧失人身自由长达251天,于情、于理就不应该说声道歉吗?非要等到对方起诉,才说这句人之常情的话吗?法律是底线,企业的价值观不应该挣扎在法律的底线上。狼性不应该吞噬人性。”

一个企业即便再倡导狼性,那也不应该吞噬人性。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李洪元,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在华为工作超过10年,你突然被劝退离职,经过与公司协商后,你获得了离职经济补偿款30万。收到这30万补偿款后,还没来得及捂热呢,突然就被公司起诉了,公司告你“敲诈勒索”。

明明是离职经济补偿,一转眼却变成了敲诈勒索,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更可怕的是,你还因此被看守所关押了251天。无罪的人啊,生生被冤枉关了八个多月,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在看守所面壁的八个多月里,李洪元该得多么伤心和绝望啊!

另据第一财经消息,李洪元在看到华为官方回应后表示:“大家看看先,我听全国人民的。”

2

围绕华为前员工李洪元因离职赔偿金问题遭遇251天拘留一事的舆论持续发酵。

对此,《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在个人微博发表了对此事的看法。

全文如下:

华为的声明受到诟病。它把李洪元事件当成了纯法律官司,它的声明从法律角度看无懈可击。但是它没有对公众的情绪进行有温度的回应,不能不说,华为这次输了“情”。

可以理解的是,华为是个有十几万员工的大公司,其管理的难度是惊人的。华为推行管理的标准化,一切按公司制度和法律来。它处理李洪元事件遵循的就是公司通常的治理逻辑,而没有给围绕这件事形成的大规模社会态度予以特别照顾。

华为认为,他们举报涉嫌违法的行为没有错,关了李洪元251天,后来又释放他并给予国家赔偿,这是华为无法影响的司法过程,对错都是司法机关的事,要由后者承担责任。华为的逻辑从法律上说站得住脚,它拒绝与李洪元进一步“私了”和向公众的不满情绪妥协,就是要维护法律和规则作为华为处理各种危机的主线,它不想让情感来主导这一切。

或许超级大公司都倾向于奉行这种原则,因为法律和规则的确定性高,而情感却可能是双刃剑。华为能走到今天,与它每年都投巨资来加强公司的制度化治理,大量吸取国际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显然是有关的。

然而华为生活在社会里,而且首先生活在中国社会中,人们对华为的支持和喜爱,有很大一部分已经转换为“情”。李洪元事件存在错误拘押251天的硬伤,而华为又处在这个悲剧的源头位置,从情的角度看,在公众对此事严重不满并且同情一名弱者的时候,华为仅仅从法律的角度将自己与它报案之后在司法程序中出现的悲剧断然切割,这在舆论场上无论如何都是让人遗憾的。

华为至少应当在出现如此大规模舆情的情况下,在坚持“法”的情况下,向公众做更深入说明和沟通,与“情”做一个积极的沟通,它们的中间地带应当是“理”。如果华为在这个时候退缩到“法”的防线之后,它就可能丢掉“理”的大片回旋空间,对它是不利的。

客观说,因为华为太有名、太树大招风了,几乎吸引了公众围绕李洪元事件的全部注意力,这影响了大家开展更全面的探讨和反思。老胡认为,这件事更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的司法程序。一个人被拘留后,不是重罪,能否更多地采取保释制度,在调查期间允许其取保候审呢?那样的话,李洪元就不至于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被关押那么多天。老胡希望,法律专家多出来说话,我们需要更加实实在在的经验总结和进步。

这件事情肯定会对华为的形象造成一定影响,华为应当将此案作为一个教训来总结。同时老胡还是呼吁,大家不要过度将此事上纲上线。中国只有一个华为,它有长处,也有弱点,或许我们应当接受一个“复杂的华为”。我的希望是,华为在各种挑战和批评中能够继续前行。

3

写到这里,不由想起今年六七月份,来自于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发表的一篇名为《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的毕业致辞。

叶敬忠院长动情地说道:

“在大家毕业之际,我想提示大家,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要关注我们社会中的普通人,尤其是,普通人中的弱者。要尽可能像弱者或穷人那样感受世界,因为只有那样,我们才能够了解弱者或穷人的社会现实和生活世界,我们才能够理解弱者或穷人的生计压力和生活需求。为什么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但社会风气却越来越充满戾气呢?原因很多,但我觉得,其中的一个原因便是,不少人总以强者的心态对待社会、对待他人……”“离开校园后,假如你从事扶贫工作,请努力理解穷人的生活现实和生计压力,不要将自己想象的扶贫方案强加给穷人,若穷人不接受你的方案,请不要贬损他们的素质和眼界,你需要尝试像穷人一样感受世界。”“假如你如我一样,是一位男性,请努力理解女性的多重角色和多重压力,不要在一切生产劳动和工作安排中,都践行狭隘的‘男女平等’,其实女性一直面临着因传统性别角色分工而制造的不平等,她们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务、人口再生产责任和职场压力。”“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请你努力理解那些服务人员、保洁人员、保安人员,努力理解那些无权者和无钱者,努力理解那些老弱病残人群,很多事情对你来说,可能是一件区区小事,而对他们来说,则可能是令全家焦虑不堪的天要塌下来的大事。”

叶敬忠院长最后发出倡议:

“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穷苦生活体验的人,永远不可能真正明白穷苦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借钱难的人,永远不可能真正体会到向别人开口借钱的感受;一个从来没有抚养过残疾孩子的父母,永远不可能真正感受养育残疾孩子所需要的各种付出和各种滋味。正是因为人们其实根本不可能真正体悟到弱者的生活现实和心理世界,因此,我们更加需要保持一种态度,也就是要尝试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

要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实在是说得太好了。

4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生活富足如何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下面有很多催人泪下的回答,其中一个故事是这样讲的:

“记得大一的时候,同学X躲在被窝里抽泣,我们几个舍友都很不解。在我们的再三逼问下,她终于说出了原因:来上大学之前,她处理例假的方式非常原始,从来没用过卫生巾。上大学之后,她发现我们处理例假的方式,跟她自己完全不一样,但她羞于启齿问我们。就这样长时间不当处理后,她的身体终于出现了问题,所以她非常害怕。听完她的讲述后,我们几个舍友都惊呆了:万万没想到中国竟然还有不用卫生巾的地方。”

都说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其实不光是贫穷,富足也会限制我们的想象力,地位也会限制我们的想象力。

所以,我们才需要像叶敬忠说的那样——我们应该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

“我们眼睛里除了平视或仰视,更应该经常俯视。俯视疾苦和病痛,俯视角落和夹缝,俯视大众和底层。

我们眼中看到的,不应该只有金钱和钞票。还应该有人情和冷暖。

我们心中所追求的,不应该只有500强这个目标,还应该有悲天悯人的灵魂。”

 

 

来源:每天晚8点 综合澎湃新闻、@侠客岛、@胡锡进、拾遗

流程编辑:tf01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