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饱汉应知饿汉饥!延庆大云盘沟扶贫记

2019-12-24 07:20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今年是扶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为明年打赢脱贫攻坚战而奋斗。在这个重要时间点,笔者不由得想起一段往事。

作者 冯宏来


笔者当年为大云盘沟村民扶贫的场景

笔者如今年逾八旬,1938年出生在现今北京市的昌平区,因为家庭生活拮据,不足周岁时,我就被卖到了南口平安里胡同十四号的阎家,从此易名阎德泉。1948年12月12号,南口解放之后,军管会一位名叫金松的同志帮我找到了亲生父母,从此又恢复了原名冯宏来。因为这样的经历,使得我一生不敢忘本,而且一直尽绵薄之力,扶危助困。

1995年初,北京电视台的“北京您早”专栏播发了一条消息,详细地介绍了延庆县有个大云盘沟村,在全村30户的80口儿人中,却有30多个光棍儿汉。因为地处山区,无地耕种,人均月收入只有17块钱,只能用野菜、树叶充饥。得知此事后,我颇感不安。于是,我决定专程去一趟延庆,把实际情况摸清楚后再说。

第二天一早,我们一行就赶到了延庆县政府所在地。县党委和县政府的领导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当我说明来意,提出想到大云盘沟看一看的时候,县长立刻派办公室主任杨长纪等陪我们一行前往目的地。据陪同的县委干部介绍,这里是延庆县的革命老区,地处深山,道路崎岖,1949年之前是中共延庆县委所在地,当地群众对支援延庆县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有着突出的贡献。我们挨家挨户地访贫问苦,了解民情。村里的情况,让我们非常吃惊:全村只有一口水井,刮风下雨时,村民吃水十分困难;全村只有一家人有一台小型黑白电视机,村民的文化生活无从谈起;只有一位老红军的炕头儿上摆着两口袋玉米豆儿,因为这位老同志每月有定量的生活补助金。在多位老乡的家里,我看到窗沿儿下的大缸里都泡满了柳树和榆树叶儿。我抓了一把放在嘴里尝了尝,味道非常苦。这些野菜成为村民的盘中之物,孤儿出身的我,心里一直在哭泣,在震撼,并在思忖该如何帮助他们。

中午,我们回到县政府吃午饭。我提出了一个想法:我当时是《人民铁道》总经理兼任经营部主任。因为我一直兼任自负盈亏性质的广告部主任,所以我本人的工资、奖金、活动经费、差旅费等各项开支,均在广告提成中列支。这笔钱不多,但我决定,拿出一部分收入支援大云盘沟的贫困户儿。我当即许诺:“赠大云盘沟30户农民每家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和100斤大米。”

一周后,我和经营部的几个同志用汽车满载着电视机和大米赶到了延庆县,在乡政府的大院儿召开了扶贫大会。乡政府的屋檐儿下,挂着一条“人民铁道报为大云盘沟人民扶贫献爱心”的横幅,等着接受捐赠的乡亲们排得整整齐齐。当时,因为有数家电视台和报社记者在录音录像,我在简短地讲了几句开场白之后,便请乡亲们在花名册上签字划押,一户一户地领取了电视机和大米。因为大云盘沟交通不方便,有村民肩挑背扛的,也有用单轱辘小车儿推的,还有用小毛驴驮着上山的,那场景非常感人。

一位老年妇女拉着我的手,递给我一把儿长不足尺的小葱儿和一把儿苦麻儿菜,满含着热泪激动地跟我说:“谢谢大兄弟的大恩大德,收下吧。这是俺云盘沟人的一点儿心意。”她转过身子用袖子擦了把眼泪,一个劲儿地夸我:“你手头儿上稍微有点儿钱,就惦记着我们山沟儿里的困难户儿,八成儿你也是穷苦人出身吧?”她老人家的一句话,点到了我这个孤儿的穷根儿上,我的眼眶也湿润了。

我在大云盘沟的这次扶贫活动,受到了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的重视,也从不同程度加快了大云盘沟贫困户的搬迁。时隔不久,30家贫困户,分别被县委安排到了条件比较好的各乡各村。

事后,几个新闻单位的记者,都要为我写一篇人物专访,均被我欣然婉拒。有位记者追问我对这次扶贫活动有何感想,我只回答了一句话,那就是:“饱汉应知饿汉饥!”

(原标题:延庆大云盘沟扶贫记)

来源 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 TF003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