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热点 > 网摘

实锤!有暴徒假扮急救员,港警提示:提防别有用心之徒混入

2020-01-07 17:00 编辑:TF017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综合

“难为正邪定分界?”香港警方6日晚间在脸书发出这样的疑问,起因是警方3日以“公众地方内扰乱秩序行为”罪拘捕一名男子,搜查其住所时,竟在其背包中发现急救员背心。

警方表示,任何人士以任何身份出席公众活动,都必须遵守法律。警方亦提醒市民,要提防别有用心之徒混入记者或者急救员中,从事不法行为。

香港警方脸书截图

以下为香港警方脸书内容原文:

【难为正邪定分界?】

去年12月28日,一名男子涉嫌于上水广场行人天桥脚踢一名途人的行李箱,其后逃去。经调查后,警方于2020年1月3日以“公众地方内扰乱秩序行为”罪拘捕该涉案男子,并于搜屋期间,在该男子背包搜出急救员背心。

警方呼吁,任何人士以任何身份出席公众活动,都必须遵守法律。警方亦提醒市民,要提防别有用心之徒混入记者或者急救员中,从事不法行为。

实际上自香港“修例风波”以来,这样的事情并非孤例,此前亦曾曝出有暴徒假扮记者或急救人员的事件,去年8月,警方就曾查获大量假记者证。对此有香港网民愤怒表示,暴徒假扮救护人员、记者实在可恶至极,支持警察!验证执法!↓

据港媒此前报道,2019年12月28日,有暴徒在上水广场天桥,骚扰正常购物的内地旅客,并用脚踢向行李箱。香港警方重案组经调查后,2020年1月3日在九龙城衙前围道及打鼓岭道交界处,拘捕一名19岁男子,他涉嫌"公众地方内扰乱秩序行为",正被扣留调查。

报道提到,2019年12月28日当天,一批暴徒在上水商场和港铁上水站一带游走。他们除了在商场内高叫口号游走,使商户纷纷关门外,更有人辱骂、推撞内地旅客,甚至踢他们的行李箱,多名旅客的行李及货物被暴徒扔到地上毁坏。

对于该名被捕男子,香港警方曾于5日在脸书发文说明案情,同时提醒表示,任何参与公众活动的市民,都必须遵守法律及尊重他人。即使持不同意见,亦不能诉诸暴力。而暴徒亦不要误以为利用快闪形式犯案便可以逃避刑责,警方定必全力追查,将犯案人士绳之于法。

香港警方脸书截图

延伸阅读:

自称"记者"却持手电逼停港警记者会!香港的专业精神哪里去了?

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没有例外、没有特权,这是常识也是铁律。令人遗憾的是,一些人士仗着所谓“特殊身份”,总是试图干扰香港止暴制乱。在28日下午举行的香港警方例行记者会上,两名自称“记者”的人士突然把记者会变成“抗议会”,大肆捣乱、大声叫嚷,手持强光电筒照射警方代表,令记者会被迫暂停。这哪里是为了追求什么“新闻自由”,分明是蓄意闹场,煽动记者抵制警方记者会,是在索取别有用心的“扰乱他人言论的自由”“阻挠警方执法的自由”,不仅给记者行业蒙羞,而且为社会公众所不齿。

资料图。9月23日,警方在香港出席例行记者会。新华社记者 罗欢欢 摄
纵观这出闹剧,为什么口口声声以“记者”自居,却又宣称“不代表任何媒体”?为什么言之凿凿“为记者发言”,在场记者却反应冷淡、不予理睬?说到底,这是一幕自导自演、自说自话的戏码,充分说明滥用记者身份骑劫记者会、把自己当新闻主角博出位的做法,背离了记者的基本专业素养,触及了新闻媒体的原则底线,任何一个有良知、有操守的媒体从业者都不会与之为伍。为什么在这起自称的“记者”闹场后,《苹果日报》即声明杯葛警方记者会?充分说明这是借所谓“记者”身份打击警方有效发声的政治操作。

客观理性的报道是发展的“推进器”、社会的“黏合剂”,是非不分的造谣却是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然而在暴乱现场,经常看到一些所谓“记者”将镜头“怼”到警察脸上阻挡执法行动,有人打着“新闻采访”的旗号为暴徒通风报信,更不用说那些“身穿反光衣是记者,除下反光衣是暴徒”的伪装分子。这些有违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恶劣行径,哪里有一点客观公正理性新闻人的样子?不如听听读者和观众的反应:一位70岁老太对身边拍摄自己却不拍摄暴徒的记者怒斥,“你们为何要替他们宣传?”

发生在传媒领域的乱象怪状,让不少香港市民陷入沉思:香港人引以为傲的专业精神哪里去了?回望过去,内地民众对香港同胞的一个普遍印象是专业敬业、高效务实,十分推崇香港社会各行各业普遍秉持的专业精神和职业操守。可是,不妨看看今天被暴力恐怖所荼毒的香港吧:一些学生不以尊师重道、求学问道为荣,反以街头暴力为傲;一些教师煽动欺凌警察子女,抹黑国家、宣扬“港独”;一些法律界人士罔顾法治准绳,竟然颠倒黑白、搬弄是非;一些医护人员不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反而对受伤警员恶意讽刺、敷衍治疗。这些出格之举、荒谬行径,是对专业精神和职业操守的否定,更是对香港社会核心价值的冲击,令人痛心。

正如有人说,“香港病了”。的确,在反对派煽动的泛政治化毒害下,香港近年来“专业精神不显、职业操守不彰”,行业协会管理不佳、社会治理不足。在止暴制乱的大是大非上,有的机构明哲保身、态度含混;一些协会有意偏袒、纵暴庇暴;有的专业人士以政治凌驾专业、丧失理性判断……这样的无序局面,正中暴徒的下怀。他们用暴力“亵渎”香港价值、以“黑色恐怖”毒害香港精神,就是要搞乱社会秩序、毁掉法治基石,以此达到浑水摸鱼、乱中获益的政治目的。

奉劝这些暴徒不要再痴心妄想了。每个行业都没有法律死角,每个职业也都没有法律盲区。在特区政府的引导和依法管理下,一个协会自律、行业自觉的香港,才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的家园。早日止暴制乱,回归客观理性,才能让各行各业重拾香港社会的专业精神,重现“东方之珠”的往日光彩。

暴徒就在教堂里“补血”“换装”

“随着周日晚间香港中部地区出现混乱,一些抗议者在当地教堂寻求庇护。”10月6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称。

“在湾仔的一个卫理公会教堂,数十名抗议者刚刚从警方的防线前撤退,医务人员正在为这些人提供治疗。一排牧师站在玻璃门前,当示威者离开时,牧师们祝福他们,并提醒大家带上雨伞。”

“在圣母圣衣堂,一百多名身穿黑衣的年轻示威者坐在公共区域的地板上休息。当在隔壁房间举行弥撒时,一些抗议者脱下他们的黑衣和面具,换上便服,然后出了门。”

在这场持续数个月的香港暴乱中,有一个乱港群体因为身份颇具隐蔽性,以至于时常被人们所忽略,但它的危害却一点不小,而且起到了别人起不到的作用。这个群体,就是那些以“上帝仆人”之名、行乱港纵暴之实的宗教机构。

2019年的数据显示,香港基督徒(包括天主教和新教)共有88.9万人,接近香港总人口的11%。基督徒的影响力远超其人口比例,在精英阶层中尤其如此,黎智英、李柱铭、陈方安生等“政治精英”都信奉天主教。

教会学校在香港的数量占比很大,现有285所基督教小学、235所基督教中学,占到香港中小学总数的50%以上。

各种各样的教堂、宗教传单和宗教集会在香港街头随处可见,十字架在这座城市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

传统上,大多数教会倾向于避免介入政治,“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但在这次的风波中,这个传统却被一些人抛到了九霄云外。

“反修例运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基督徒的显著存在。”香港《南华早报》报道称,“不断的‘哈利路亚’合唱证明了这一点。这是一首无处不在的歌,它意料之外地成为抗争活动的圣歌。”

宗教在暴乱中的角色很特殊。的确有些虔诚的教徒试图缓解紧张的局势、阻止暴徒的打砸,但更多的时候,有的教会组织为暴乱提供了合法性的掩护,因为根据香港《公共秩序条例》,宗教集会不需要公开集会的许可证。一些宗教团体便趁机利用这一特权进行所谓的集会,公然为暴徒作乱开道。

这些教会早已不是不问政治、传播福音、造福社会的宗教团体,其组织的集会也不是单纯的教义表达,而是早已成为庇护暴徒、祸港乱港、借机实施颜色革命的政治组织。

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一篇报道就不经意地曝光了这些人的所作所为。BBC发布的一段题为“为上帝工作”的视频显示,数十名教徒在香港“好邻舍北区教会”牧师陈凯兴的带领下,每天上街进行抗议。

虽然名义上是“站在警察和抗议者之间,希望结束暴力”,但这些教徒的所为,实际上却是组成所谓“人链”、妨碍警方执法,甚至试图主动攻击警察!

这些教会组织的乱港行径,至少可以追溯到5年前。在2014年的非法“占中”期间,就有很多基督徒堪称祸首:“占中”搞手戴耀廷是新教徒,朱耀明是个牧师,陈健民宣称自己“虽已离开教会,但仍与神同在”;至于黄之锋,则出身一个基督教家庭,他的名字就来源于《圣经》典故。

香港基督教会如此热衷于参与政治,离不开一个人的“垂范”。他就是教会乱港的真正幕后操手,原天主教香港教区主教陈日君。

记者走进这家“教会”的会堂,发现大堂已变成一个物资站及救护分流站,上方张贴着“休息请到5/F及6/F”的告示,内里摆放大堆暴徒的物资;另有告示列出当时教堂内正举行“守望香港祈祷会”。只见这群暴徒放下物资后就进入电梯,不知是去休息,还是去参与祈祷会。

这帮教士可不安于充当“后勤”角色。10月6日,暴徒在港岛区作乱、遇警方清场时,一窝蜂地朝轩尼诗道窜逃,不出一个街口便到循道卫理联合教会香港堂,门外有挂教会证的人员高呼“快点入来啊!里面有洗手间,有休息室,有急救,有水啊!”

这些黑衣蒙面暴徒迅速涌入,像是回到了“老巢”,教会人员一边带路,一边指引说,“地下层有洗手间,二楼、五楼有休息室,可以入去休息,有水有零食。地下有医疗队,你有需要可以过去。”

老吴很好奇,如果是为维护治安奔波克难的警察、或其他什么事情的普通市民,这帮教士还会不会如此热心?

 

来源:综合环球网、人民日报、微博@吴知山

流程编辑:TF017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