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热点 > 网摘

女子5次核酸检测都是阴性,医生却不肯“放过”!假阴性患者这样被“揪出”

2020-02-19 16:04 编辑:TF020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综合

2月18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浙江诊疗经验(精简版),它分11个部分,包括检验检测及防护、肺部影像学检查、核酸检测、呼吸支持等。

资料图 方非摄

1月19日,浙大一院接诊杭州市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到今天,刚好一个月。在抗疫一个月之际,浙大一院发布这个诊疗经验,可谓是一个月的实战总结。

这个诊疗经验是如何产生的?它在临床诊疗中又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当天下午,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和专家组对此进行了解读。

插管病人用上这种治疗

一周后转危为安

“这个诊疗经验是我们经过反复酝酿和讨论写出来的,它是我们现在治疗新冠肺炎病人的一个初步经验,随着对疾病认识的加深,这个方法会不断更改。”梁廷波说,它的产生是基于日常对新冠肺炎的治疗经验,同时借鉴了非典、H7N9的经验,“是对既往经验的传承,同时提炼了新经验。”

在对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中,浙江诊疗经验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听听浙大一院感染病科主任盛吉芳介绍的一个病例。

一位60多岁的重症女患者从外地转院到杭州。来的路上情况已经很差,氧饱和度大幅下降,出现呼吸衰竭。

“我在远程会诊时,就建议,这位患者需要插管,才能转运,不然这一路上,她肯定顶不牢,会有危险。”

会诊是下午3点多进行的,晚上10点,患者抵达浙大一院之江院区。

“我们这里通过气道管理,呼吸机支持,然后抗病毒控制炎症,减少肺里的渗出,营养支持,这样一系列支持后,一周后,就脱机、拔管,锻炼,从ICU转至普通病房,又待了几天后,完全达到出院标准。”盛吉芳解释,这个标准是:体温正常3天以上,肺部病灶完全吸收,不吸氧的情况下,氧饱和度95%以上,核酸检测连续两次及以上阴性。

截至2月18日20点,浙大一院累计收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101人,这其中超七成是危重症重症。出院病人已有五批45位。而所有这些已治愈或者症状变轻的患者都受益于这套诊疗经验。听着寥寥数语,背后却惊心动魄。

假阴性被这样“揪”出

诊疗经验中提及,核酸阳性是新冠肺炎确诊的金标准。但核酸检测存在假阴性现象,因此对于肺部CT高度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的,即使核酸检测阴性,仍须隔离患者并连续进行标本联合送检。

“核酸检测加肺部影像学是我们目前零漏诊的一个杀手锏。”梁廷波说,以核酸检测为标准,但又不以它为唯一依据,这是浙大一院在新冠肺炎诊治一开始,就采用的方法。

曾有一位女患者,5次核酸检测都是阴性。“但她有明确的武汉流行病学史,我们又觉得她不是普通的炎症,和常规肺炎不一样,和新冠肺炎很像,所以决定不能放过。”盛吉芳说。最终这位女患者被确诊,治愈后出院。

让梁廷波印象深刻的还有另外一位患者:她在浙大一院庆春院区发热门诊就诊时,两次核酸检测都是阴性,“看了她肺部的片子,我们不放心,就把她列为疑似病例,收治到之江院区,经过深部采样后,发现是阳性,而且还是位重症病人。”

对于假阴性,盛吉芳也做了解释,这在一定程度上和检测采样有关,“痰标本的阳性率最高,鼻拭子次之,咽拭子最低。我们会根据流行病学史、影像学等,反过来采样。”

迄今为止,已有三四位这样的病人,被浙大一院“揪”出。

“对这样的病人,我们会隔离治疗,进一步明确,这样可以保护更多的人。一旦漏诊,危害会很大。”梁廷波书记说,“所以,我们每位专家的神经每天都是紧绷的。”

粪便检测阳性不可出院

诊疗经验在出院标准中有这么一条:粪便病毒核酸检测阴性。

“我们所有出院的患者,都会进行粪便病毒核酸检测,阴性才可以出院。”浙大一院检验科主任陈瑜说。

“这个病的传染力很强,传播途径以呼吸道为主,当然,被多次提及的粪口传播,我们在一线工作也遇到过这种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就给自己提出这个问题:要关注消化道,关注患者粪便的情况。”梁廷波说,曾经有一位危重患者,痰标本核酸检测连续阴性,本来第二批就可以出院,但因为粪便病毒核酸检测是阳性,所有到现在都还没出院。“对粪便的检测,国家没有硬性要求,但我们医院有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所以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一条条的诊疗经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浙大一院的专家团队,一步步探索出来的。盛吉芳解释,以抗病毒治疗的药物为例,前期资料少,在探索哪些药物有效时,主要选择的是组合方法,治疗效果非常好,后续有各种推荐资料,又不断进行试验和调整。

“我们的实验室,一直在对很多药物做探索,比如检测药物浓度、体外试验等。这也得益于医院的各学科都比较强。”浙大一院常务副院长裘云庆教授说。

在激素的运用上,也是摸索后发现适当的激素有效,根据病人的各项指标调整剂量,有效拦截了很多急性病变。

除此之外,从疫情开始之初,浙大一院就保持了足够的警惕性,比如发热门诊分区,设为一般发热门诊和去过武汉地区的病人的发热门诊。对病人的诊治,追求最极致的效果,以做CT为例,医院确保在任何时刻都能给病人拍片,在ICU给一位危重症患者做床边拍片时,为了达到效果,拍了10次以上的片子。

“我觉得这套诊疗经验的形成得益于浙大一院的多学科讨论,这非常关键。”梁廷波说,“我们这套经验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 ,还要视实际情况来看,我们也希望能给其他省市相互借鉴和学习。”

延伸阅读:

为何全国现假阴性病例?如何避免不能及时确诊?权威专家回应四大热点

热点一:为什么有的轻症患者突然病情加重甚至去世?

有的患者早期发病并不严重,但会突然加速,几天内发展成危重症甚至死亡。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钟鸣日前表示,病人体内可能启动了炎症风暴,导致各个器官功能衰竭。

所谓炎症风暴,指的是病人因感染激活了肌体的免疫细胞,造成免疫细胞过度损伤。正常的免疫是保护,过度的免疫是损伤。炎症风暴不但对肺,还会对肝、肾、心脏等器官造成损害。炎症风暴发生后,病人的病情往往急转直下,很快神志不清、呼吸紧迫、气急、憋气,然后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甚至凝血功能障碍,各个脏器会发生衰竭。

炎症风暴一旦启动,阻断十分困难。北京协和医院第一批支援湖北抗疫医疗队队长、感染内科主任医师刘正印对记者形容,炎症风暴发作就像多米诺骨牌的连锁反应,至于什么时候会触发第一张牌,目前还没有固定模式。

“炎症因子就像是扳机,扣动后会触发各个器官出现炎症损伤的问题。”刘正印介绍,炎症风暴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死亡率比较高,尤其是晚期呼吸机治疗效果不好的病人,高龄和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病人。

多位专家表示,炎症风暴的出现没有绝对规律,难以预判、监测,目前还缺乏有效治疗手段。

刘正印表示,发生炎症风暴的患者早期看起来都非常轻,但到后期会越来越重,多在10天左右最为明显,真正到了多脏器功能障碍的时候再去救治,困难就非常大了。所以关键还是要早发现、早诊断,加强对症支持治疗。

热点二:为什么核酸检测“假阴性”现象频发?

病毒核酸检测中,有的疑似新冠肺炎患者前几次检测呈阴性,但在多次检测后最终呈阳性。核酸检测中的“假阴性”频发令人关注。

近日,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一则通知显示,一位武汉来京发热肺炎患者,2月5日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此例患者入院前3次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甲流核酸检测阳性,因此于1月30日以“重症甲流”收入院。入院后插管上呼吸机,通过肺泡灌洗检测才发现新冠病毒核酸阳性。

类似的多次核酸检测均为“假阴性”的情况并不罕见。

记者了解发现,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包括“样本采集”“直接或灭活后提取核酸”“扩增检测核酸”三部分,并非仅仅有足量的试剂盒就可以开展检测,还需依赖多环节的共同努力。检测试剂盒性能如何、采样是否规范有效、实验操作是否标准,每个环节都影响着最终的检测结果。

“目前,病毒核酸检测通常采用实时荧光PCR技术,方法成熟,有很好的特异性。不过,目前很多此前没有研发病原体核酸检测试剂经验的公司也加入生产,试剂盒的质量难以保证。”国家卫健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表示。

而且,专家表示,并非只要有病毒,试剂盒就能检测出来。只有当采集到的样本中病毒量达到某个量值时,才能检测出其中的新冠病毒核酸。

此外,患者样本问题、检测人员的操作也对准确率有很大影响。

金博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的助理研究员,负责疑似病人的核酸检测。他说,“目前核算检测基本采取鼻咽拭子、口咽拭子采样,样本采集的部位都是在病毒浓度较低的上呼吸道。而病毒浓度较高的下呼吸道样本——如肺泡灌洗液、深部痰,其实是更好的检测标本,但对于轻症患者却往往并不实行这样的采样方式。”

金博说,所有检测环节的规范标准都有赖于人员的操作。记者了解到,疫情愈发严重后,北京、上海紧急对医务人员采样进行了强化培训,并采取三甲医院采样送疾控部门检测,或有资质的医院自行检测疾控部门复核的方式,尽量避免“假阴性”出现。

热点三:如何避免“假阴性”患者不能及时确诊?

目前疫情防控形势紧迫,为避免“假阴性”患者继续传染,及时被隔离并得到救治,多位专家表示,多种方式印证和临床诊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说,如果出现感染症状,建议检查血常规和胸部CT。如果在新冠肺炎高流行地区,白血球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偏低,且胸部CT提示病毒性肺炎,就符合新冠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即使核酸检测为阴性,也不能放过。

国家卫健委日前在官网发布了第五版诊疗指南,表示湖北省内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者可作为临床诊断病例,这意味着,不再仅仅依靠核酸检测作为确诊的唯一标准。

中日友好医院在发生“假阴性”事件后也回应称,不再以核酸检测阳性作为患者确诊、转运的唯一标准。即使患者核酸检测阴性,只要由专家组根据流行病学史、影像检查结果、临床症状等综合表现判定为临床确诊病例的,也应在第一时间转至定点医院收治,最大限度降低潜在疫情影响。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表示,新冠肺炎有个特点,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检测出核酸阳性。此前有根据大量流行病学史、接触史、临床症状看着都像是,但是核酸检测未能得到确诊的病人,现在,这些患者也被列为疑似病例。他建议在武汉出现这样的病人,应当可以列为临床诊断病例。

热点四:气溶胶也是主要传播途径?

近日有消息称,气溶胶传播也是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对此,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理论上气溶胶传播是有可能的,但目前还没有得到证实。“即使有,对传播流行的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不是主要传播方式。”

气溶胶是指悬浮在气体中所有固体和液体的颗粒。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飘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国家卫健委第五版诊疗指南指出,目前气溶胶传播尚待明确。

李太生表示,在临床气管插管等专业医疗操作、特殊条件下,才可能发生气溶胶传播。临床医务人员应注意采取空气隔离措施,如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但普通民众对此不必过于担心。

李太生说,新冠肺炎目前还是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的疾病,如果是在常规临床护理、一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采取正确佩戴口罩的飞沫传播防护措施,去公众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记得戴口罩、勤洗手,足以保护不被感染。

吴尊友表示,飞沫传播距离很短,不会在空气中长期飘浮。如果不是在密闭空间里,通风会令空气中的病毒浓度降低。“建议公众每天保证一定的时间开窗通风,降低感染风险。”

延伸阅读

免疫专家谈“病毒逃过检测”:4种可能使检测结果呈假阴性

有消息称,近日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确诊前,三次咽拭子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对此,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黄波昨日称,有4种可能导致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假阴性。

病毒如何逃过检测

黄波在中国科协组织的线上采访中回答了核酸检测问题。他指出,4种可能性是:

第一,咽拭子所取口鼻腔分泌物或痰液只是针对某个特定时间点,某个特定部位。而检测时,恰好这个时间点、这个部位没有携带病毒,咽拭子即检测不到。第二,咽拭子包含病毒,但病毒量却太少,达不到核酸检测的灵敏度。第三,携带病毒量足够,但由于检测人员操作不规范或有误,出现假阴性。第四,携带病毒量足够,操作无误,但检测试剂盒质量不达标,造成假阴性。

近日,一位武汉来京的发热肺炎患者2月5日在中日医院呼吸四部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目前正等待转往定点医院。此例患者入院前三次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甲流核酸检测阳性,因此于1月30日以“重症甲流”收入院。入院后插管上呼吸机,通过肺泡灌洗检测才发现新冠病毒核酸阳性。

个体免疫系统差异造成感染症状不一

黄波还解释了为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不一,原因是每个人体内免疫系统功能有强有弱。

他说,呼吸系统尽管是一个与外界相通的开放系统,但其从头到尾有多个环节,均部署免疫细胞重兵把守,阻止病毒入侵。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的肺部上皮细胞状态良好,对病毒入侵的天然反应迅捷有效(主要指产生干扰素的时间和量),并且他们的免疫细胞功能完整、良好,因而即便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也没有出现临床症状或者症状非常轻微。

老年人情况则不然,在应对病毒时肺部上皮产生干扰素的时间可能会慢半拍,产生的量减少,而免疫细胞释放干扰素以及吞噬病毒的能力均有所下降,导致整体抗病毒能力下降,容易被病毒感染。特别是老年人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时,其免疫系统功能更是薄弱,抵御病毒的能力更差,更容易被病毒感染。

也有不少年轻人表现出明显症状,这可能与他们接触到病毒当时的机体免疫状态有关。不良生活方式,如不规律作息、通宵玩手机、吸烟饮酒,以及旅途疲劳等都可导致免疫功能临时紊乱,从而给病毒有可乘之机。另外一个可能原因在于入侵的病毒量。当有病毒短时间内大量入侵机体时,机体免疫系统可能没有能力将全部的病毒控制住,从而导致年轻人被感染并出现症状。

治愈的患者一般不会二次感染

黄波表示,治愈的患者可能再次接触到病毒,一般不会出现二次感染。

他说,机体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一旦免疫记忆形成,记忆性T、B细胞在体内长期存在,时刻监视最初感染机体的冠状病毒再次入侵,防止二次感染。这些患者在痊愈时,其体内的病毒应基本上已被抗体和T细胞清除干净,此时痊愈者本身的传染性风险大大降低,其出院后理应无需14天的隔离。如果心理难以接受,患者出院后可以隔离两三天,进一步确保患者无传染性。

“假阴性”比例高,那为什么还要用核酸检测?

“假阴性”增多给疫情防控带来不小挑战。那么核酸检测还靠谱吗? 象总整理了果壳、新京报、丁香医生、南方周末等多家的报道与资料,我们一起看一看核酸检测到底靠谱不靠谱吧。

什么是新冠肺炎核酸检测?

新冠病毒有遗传物质。这次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这是它最核心最明确也最准确的标志。如果检测到有这个新冠病毒的核酸,那么,就肯定能说明,的确是有这个新冠病毒。

为什么会出现“假阴性”?

在检验学科里有一种说法,“garbage in, garbage out”(垃圾标本出垃圾结果)

咽拭子在口腔和鼻腔取样是新冠肺炎检测最普遍的样本采集方式。

咽拭子取样是属于上呼吸道,但是由于新冠病毒主要是在肺的深部,离大气管较远,感染者又较多干咳、痰液不多,所以上呼吸道病毒含量相对较低,增加了“假阴性”的概率。

打个比方,你如果用望远镜看1公里以外的东西, 如果只有几个人,你可能看不清楚,认为没有人;但是如果有1000个人站在那里,就可以确定1公里外有人。

病毒就和这个比方中的人一样,需要达到一定的量,核酸检测才会显示阳性。

事实上,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冠肺炎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对标本采集的种类、方法、包装和保存等都有严格要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假阴性”,如:

样本质量差,比如口咽等部位的呼吸道样本;

样本收集得过早或过晚;

没有正确保存、运输和处理样本;

技术本身存在的原因,如病毒变异等。

“假阴性”频出 要不要放弃核酸检测?

当前,核酸检测仍是确诊新冠肺炎“金标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高占成9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表示,对于确诊新冠肺炎,目前核酸检测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有专家此前建议,因核酸检测可能出现漏检,应当将CT影像也纳入确诊标准。

在武汉这类疫情较重地区,已将CT影像纳入确诊标准。

但也有专家提出不同意见,CT是一种肺炎疾病诊断的影像学方法,不过引起肺炎的病毒有很多种,不一定是新型冠状病毒,而核酸检测是新型冠状病毒的病源学诊断方法,二者不能互相取代。

当然还有更准确的基因测序检测,但基因检测对设备、生物信息团队、成本、检测周期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核酸检测作为病原诊断的一个依据,是目前确诊的最重要依据。

“假阴性”是否会导致漏诊?

“假阴性”最大的麻烦是,感染者被误诊为没问题就回家了,结果可能把家人都感染了。因此,很多普通人担心接触的人当中可能会有“假阴性”的病人。

不用过分担心。

因为,病例的确诊和排除,除了核酸检测,还将结合流行病史以及临床症状等判断。

根据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病例诊断分为疑似病例、确诊病例以及临床诊断病例(仅限于湖北省)。具体分析因素包括: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旅行史等);

临床表现(发热、肺炎影像学特征等);

病毒核酸检测等。

简言之,核酸检测不是唯一判断标准。

北京世纪坛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丁新民表示,核酸检测的结果不能作为唯一的判断依据,目前这一点临床上是比较清楚的。对于症状、影像学特征都高度疑似的患者,即便测出阴性,也需要进一步观察。

如何避免“假阴性”解除隔离出院?

国家卫健委诊疗方案规定,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有4个要求,包括:

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

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

肺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明显吸收;

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间隔至少1天)。

为了最大程度防控疫情,相比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出院标准,多地已提高出院要求,包括加测粪便核酸检测、延长观察时间等。

在湖北,达到国家标准后,还需再观察10~12天。

上海和浙江增加了粪便核酸检测。

广东还要求患者病程要大于等于14天,才允许患者出院。

所以,不是说“阴性”了就能出院了,还有很多标准,可以进一步降低“假阴性”的概率。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综合 钱江晚报、新华社、上观新闻、央视新闻客户端

流程编辑:TF020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