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热点 > 网摘

兼顾控制疫情和回归正常生活,美媒:中国接下来要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

2020-03-31 14:01 编辑:TF017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综合

如何恢复正常的社会活动,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危险。

美国《科学》杂志3月29日文章,原题:中国能做到控制疫情和回归正常生活兼顾吗?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生活几乎恢复正常。商店、餐馆和办公室重新开放,制造业活动加速,大城市道路又堵车了……中国做到了很多人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使一种传染力极强的疾病传播几乎停止。现在的关键问题是:中国能够保持这种趋势吗?

全世界的公共卫生官员正密切关注中国。香港大学流行病学家福田敬二说:“中国正在解决世界上每个国家和地区最终将要面对的问题:如何恢复正常的社会活动,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危险。”

目前,中国新增病例大多来自境外。但由于大多数人口仍易受感染,因此新暴发仍是持续存在的危险。清华大学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主任丁胜(音)说:“如何兼顾复工复产与保持当前状态,无疑至关重要。”

官员们正缓慢而有序地放松限制。餐馆逐渐恢复营业,但营业时间和顾客数量均有限制。一些中小学开始复课,但仅限于无疫情地区。依然禁止或不鼓励人群聚集活动。地铁入口和工厂大门处仍要测量体温。病毒流行期间养成的习惯也未消失。口罩无处不在,人们在公共场合和工作场所保持距离,许多省份检查务工人员的健康状况……丁胜说:“任何新出现的传播都将被迅速识别并得到控制。”

中国已发布对外国人的旅行禁令。这是为解决另一主要风险:世界其他地区的病例输入。飞往中国的航班大幅减少。到达旅客要严格筛查,入境后隔离两周。回到中国的一名欧洲学者讲述了此类过程。他对中国的这一切防控措施“非常理解”,并说受到很好的对待。

防控成败利害重大。有经济学家预测,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GDP可能萎缩10%。随着欧美自身疫病的蔓延,除口罩、医疗设备和用品外,对中国商品的需求骤降。如果中国再度暴发疫情,造成的损失将会加倍。

中国疾控中心负责人表示,中国的战略旨在争取时间,直到疫苗或药物问世。目前世界各地正进行数十种疫苗研制。预计疫苗临床试验会持续到年底。丁胜认为,在疫苗研制成功前,中国会保持警惕。尽管随时可能出现零星病例,但“鉴于我们所掌握的经验,再度暴发的可能性很小”。(作者丹尼斯·诺迈尔,陈俊安译)

延伸阅读:

生活可以回归正常了吗?

当前,中国疫情态势持续向好,十余省份实现确诊病例“清零”,复业、复市、复学……民众生活正逐步恢复正常秩序。

然而,“零病例”并非“零风险”,面对境外疫情输入隐患加大,以及各行各业恢复秩序带来的防疫挑战,各地慎终如始,精准施策。

 

“清零”后,精准防控促生活秩序逐步恢复

近期,在一些“清零”地区,地方官员频频“打卡”餐厅、带头消费的新闻被网友热议。

诸如,青海海东市委书记、市长带头下馆子吃拉面,江苏南京市委书记品尝鸭血粉丝汤,等等。

一方面,地方领导亲赴一线督复工、促消费,给企业打气,另一方面,测温进店、分散就餐等示范性做法,也暗示恢复正常生活和坚持疫情防控要把握好平衡点。

随着各地疫情持续转好甚至“清零”,人们最关心的话题当属“生活何时回归正常”。

观察已经“清零”的省份,各地在出招促进生产生活恢复正常秩序的同时,均将精准严格的防控措施作为前提。

例如,3月15日,青海省发布通告称,全省所有餐饮经营单位即日起可全面恢复营业,并提倡使用手机扫码支付结账,鼓励采取线上外卖、线下打包,错峰堂食、叫号取餐、间隔排队等多种形式,避免排长队。

湖南近期发布A级旅游景区疫情防控期间有序开放工作指南,明确景区日接待量不超过最大日承载量的50%,景区观光车、游船等景区内部交通工具采取隔位就坐方式控制乘坐人数。

 

病例“清零”,防控不能归零!

全民战“疫”一个多月,一些省份终于获得“清零”战果,接下来的防控能不能放松点?

显然,数字“清零”并不能让防控“归零”,一个重要的信号是:有的省份本地确诊病例“清零”,但是,又来了境外输入病例。

进入3月,中国战“疫”局面持续向好的同时,疫情却在全球进入“大流行”阶段。

另据国家卫健委的消息,连日来,31省份新增确诊病例中,多数来自境外输入。外防输入已经成为当前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

实际上,已经“清零”的上述省份,近期也均通过会议、文件等形式要求“外防输入”,警惕疫情反弹风险。

面对疫情,必须慎终如始。

 

 

 

来源:综合环球网、中国新闻网

流程编辑:TF017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