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调查

疫情期间中华遗嘱库开通特殊功能,通过微信订立遗嘱令人深思

2020-04-02 13:35 编辑:TF017 来源:北京晚报

在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危机中,很多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对生死也有了更多感悟。给亲人写遗书、留遗嘱的想法,变得现实起来。

中华遗嘱库在非常时期开通了“微信遗嘱”功能。一个多月以来,已有近千人通过微信订立遗嘱。其中既有在抗“疫”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也有参与疫情防控的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还有普通的母亲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写进遗嘱……

一线医生

年前紧急立遗嘱

“您好,请问今天还能办理业务吗?”大年二十九一大早,中华遗嘱库登记中心的电话突然响起。

“先生,我们现在已经停止办理业务了,您可以过完年再来。”工作人员回答说。

“不行,不行。我是医生,正在一线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这位先生在电话里语气急迫。

来电的人是某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姜言(化名)。原来,姜言所在的医院近期收治了多名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其中一人已经确诊。“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谁也说不清楚,还是提前做好准备比较好。”

姜言坦言,他平日里工作异常繁忙,对妻子和孩子的陪伴很少。“这几年,几乎每个周末甚至是晚上,我都会飞到全国各地去会诊。巨大的工作压力有时候会让我感到身心俱疲。”自己已经年过半百,但孩子却只有12岁。 对他来说,留下遗嘱是对妻子和孩子有一个交代。

姜言提出的要求,正是疫情之下许多人的想法。为此,中华遗嘱库紧急开通了“微信遗嘱”功能。

姜言在他的微信遗嘱中写道,“孩子,很高兴在我的生命中拥有你!你是爸爸的骄傲。无论你将来成就如何,爸爸都爱你!……愿你一生幸福,常怀感恩之心常常喜乐!爸爸爱你!”

线上遗嘱

咨询增长几十倍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华遗嘱库暂停了各登记中心的现场接待和登记服务,仅开放网络咨询、预约服务和微信遗嘱功能。“以往,一天的网上咨询量一般在十几人次。疫情期间,线上咨询和预约量暴增了几十倍。2月疫情形势最严峻时,每天线上咨询量达到400人次。3月以来,每天线上咨询量也在200人次左右。其中,医护人员的咨询量增加不少。截至目前,已有近千人通过微信订立遗嘱。”中华遗嘱库管理服务部主任汤婷婷说,前来咨询和预约遗嘱服务的人中,绝大多数是因这次疫情的突发和严重,感受到了一种紧迫感。

感知无常

社工遗嘱写寄托

“宝宝:妈妈必须冲在前面,为居民们做好一线防控工作……妈妈希望你健康、平安、和乐……”几天前,小吴通过中华遗嘱库的“微信遗嘱”功能,给女儿留下了一份遗嘱。遗嘱中,字字句句都是对孩子的嘱托。

小吴是参与疫情防控的一位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站岗、巡逻、帮居民办证……从大年初五起,刚休完产假的小吴每天都坚守在社区防控一线。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承受生死考验的不只是感染者和医护人员。对于“你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到来”这句话,每个人都有着比平常更深的体会。小吴说,她距离危险最近的一次,是社区居民中出现了一例确诊患者,因工作需要,社工必须要上门访问和拍照。“生宝宝前,天不怕地不怕。可当了妈妈以后,心里有了牵挂,就担心有一天……”小吴说,在这种担忧下,她有了立遗嘱的想法。

对于订立遗嘱这件事,小吴的父母有些反对,在老人传统观念里,立遗嘱意味着“不吉利”。小吴向父母解释说,现在已经有很多90后选择立遗嘱。自己作为一个妈妈,留下这份遗嘱,既是对孩子的嘱托,也是对自己的激励。“留下遗嘱以后,感觉心才踏实了,没那么多担心和紧张了,也能更好地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把“精神财富”写进遗嘱

张女士留下了两份微信遗嘱,一份是写给女儿的,一份是写给自己的。 对于她来说,这两份微信遗嘱更像是“幸福留言”。

张女士说,在给女儿的遗嘱中,有一句话是她特别在意的——“女儿,妈妈希望你做一个善良正直,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句话是我的父亲留给我的,他在世时一再跟我们姐妹三人说这句话,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张女士说,2017年,父亲身患癌症,曾在信纸上写了一封遗嘱交给她们三姐妹。在遗嘱中,父亲除了交代3个女儿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照顾好母亲和家庭,还提出要将自己的遗体捐赠。

张女士回忆道,父亲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世时一直在捐助特困生,还捐助了一所打工子弟学校长达10年之久。“父亲的一生都在付出和奉献,直到去世时……”

正是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张女士也一直热心公益。为灾区捐款;为患重病的人发起筹款;为同事母亲捐献血小板;义务献血3次;捐助2名特困生……“通过帮助别人收获幸福和快乐,这就是父亲留给我宝贵的精神财富。”说到这里,张女士流下了眼泪,“所以,我要把这句话留给女儿,也希望她能够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我觉得留给孩子的精神财富,远比物质财产更重要。”

张女士在遗嘱中还给女儿留了3张照片:一张是一家三口的合影;一张是她和女儿的合影;还有最珍贵的一张是她的父亲去世前,她亲手操办的父母金婚的“全家福”。“等女儿收到这份礼物时,我想她会明白妈妈的心意。”

疫情期间,张女士还为自己写了一份“幸福留言”,递送日期是5年后。

张女士说,她是一名金融行业从业者,这次疫情对她的工作影响很大,“疫情导致我的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也很焦虑,但是女儿给了我很大鼓励。”在这次疫情中,她的生死观有了很大变化,能够更加平静地面对生死。她在留给自己的遗嘱中写道,“50岁的你,还好吗?此刻想象着你的样子,你的状态,还是一样的热血沸腾吗?还是一样的登山跑步吗……”

“写下这两份遗嘱后,我的心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不怕死了,因为教会了女儿拥有获得幸福的方法和能力,她能创造出更多财富。也不怕老了,更期待5年、10年,甚至是20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的,能否一直像现在这样保持满满的正能量。”

微信遗嘱

是一份“情感遗嘱”

“亲爱的,感谢你这么多年的陪伴,风风雨雨我们一起走过。没能给你带来别人艳羡的幸福,但有你的每一天都很幸福。如果我有天离去,希望你不要埋怨我走得那么匆匆。把孩子们和我们的长辈们照顾好。我离开后所有的一切都留给我们的儿子们,希望他们能为人机灵善良、快乐幸福,兄弟永远齐心,努力创造出无悔的灿烂人生!”

“谢谢您们!这一生我亏欠您们太多!妈妈,您这一生都在为我操劳,如今我已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您仍然怕我太辛苦,跑来帮我带孩子。爸爸,您虽然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的父亲,但对我付出的爱,却比任何人都要多……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我对你们的感谢!爸爸妈妈,谢谢您们!我永远爱您们!”

在“微信遗嘱”中,有人向爱人诉说感谢,有人对孩子表达美好祝愿,也有人向父母说出一直难说出口的爱。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说,从后台信息看来,“微信遗嘱”的内容主要以“对子女的寄语”“交代亲人相互照顾”“对亲人表达自己的情感”“回忆往事”等情感内容为主。在这些“遗嘱”中,表达最多的还是对子女的嘱托和祝福;年轻人中对父母的寄语多于对恋人的叮嘱;也有一些对恋人、配偶的表白,但数量不多。“这一点也很符合中国人的情感表达习惯。”陈凯说。

在中华遗嘱库“微信遗嘱”小程序后台,工作人员会对用户发来的每一封微信遗嘱进行审核。“遗嘱中凡是涉及房产、财产分配的内容,都会被审核不通过。工作人员会建议其线下订立遗嘱。”中华遗嘱库公益推广部负责人陈瑾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法律上并没有“网络遗嘱”这种遗嘱方式。陈瑾说,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遗嘱通常会被认为是一种对家人的嘱托,对后人的寄语。基于疫情时期人们的这种需求,中华遗嘱库推出的“微信遗嘱”服务实际是一种“情感遗嘱”,主要是用来传递亲人、朋友间的叮咛和嘱托,不作为法律意义的遗嘱。对于涉及财产内容的遗嘱,还是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办理。

如何立一份“微信遗嘱”

用户通过“中华遗嘱库”微信公众号,进入“微信遗嘱”小程序,就可在家写一份遗嘱。这份遗嘱可以用文字、照片或视频等多种形式,还可以选择在本人去世后,或是某个约定时间,由中华遗嘱库将其寄送给想留言的人。而这项服务将免费向公众开放,一直持续到清明节期间。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褚英硕

流程编辑:TF017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