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热点 > 网摘

悲剧!美国男子害怕感染新冠枪杀妻子后自杀,尸检报告两人均未感染

2020-04-07 21:29 编辑:TF019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

据英国《每日邮报》4月6日报道,美国伊利诺伊州发生一桩悲剧,一名54岁男子因怀疑夫妻二人都感染了新冠病毒,先开枪打死了59岁的妻子,随后自杀。

据该夫妇家人称,妻子谢丽尔·施里弗在案发2天前做了检测,并表示自己觉得呼吸困难。然而在进行尸检后,两人被确认均未感染新冠病毒。

延伸阅读:

美国确诊病例超36万,成第三个死亡病例过万国家

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实时监测,截至美东时间4月6日下午5时,美国已至少有新冠病毒感染病例362756例,其中包括死亡病例10689例,继意大利和西班牙之后,美国成为第三个死亡病例过万国家。过去不到24小时,美国新增感染病例27232例,新增死亡病例1127例。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发言人6日表示,该中心正准备对更多美国人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测试,以确定他们之前是否已经感染过该病毒。

报道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疫苗研究中心设计制作的一种血清学检测,能够检测出新冠病毒的特异性抗体。美疾控中心表示,未来几周将大规模使用该检测,以进一步确定那些由于症状较轻而不知道自己曾感染过新冠病毒的病例,并监测这些康复个体的免疫情况。

面对新冠肺炎,人们大多紧张恐慌悲伤,到底该如何应对心理创伤?

人性令人难以置信及鼓舞人心之处在于,它并不像大众所想的那样脆弱。此时,全国正在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抗击新冠肺炎的攻坚战,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人们经历了紧张、恐慌、悲伤等情绪阶段。近日,有心理咨询专家表示:“随着危险的解除,真正的创伤,会浮出水面。”

学会调整心态,正视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灾难、病痛、事故等重大事件面前,人类的心理状态是什么样的?忽略心理创伤会有怎样的弊端?身处危机之中,人类真的会自我修复吗?我们该如何自救与帮助别人?应对危机,明明救助持续进行,为何受灾/受难者仍觉得没有得到关注与帮助……这一系列问题,著名心理学家戴维·B.费尔德曼博士在《幸存心理学》一书中,从心理学、精神病学、社会学等角度,通过临床研究和事实案例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创伤可因心理弹性恢复

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朱迪思·赫尔曼将创伤称作弱者的苦难。而在多舛的命运面前,人人都是弱者。在《创伤与康复》(Trauma and Recovery)一书中,赫尔曼这样写道:“创伤发生时,人瞬间受制于无法抗拒的力量。若是自然力量所致,我们说这是自然灾害。若是人为因素所致,我们称其为暴行。

创伤危害之巨,非因其罕见,而是因为它超越了普通人对生活的承受力。“在经历不同类型的创伤后,大约1/4的幸存者会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生活在痛苦、虚弱之中。其他人会表现得郁郁寡欢、焦虑不安。

创伤常使人消沉、悲观,陷入不可自拔的绝望,因此容易忽略人性中自有的强大的心理弹性。令人惊讶的是,甚至在还未走出创伤时,人们仍能欢笑、庆祝、表达爱意、创造,以及改变自我。我们这么说,并非无视创伤带来的痛苦。痛苦真实存在,但心理弹性的存在也并非虚言。人性令人难以置信及鼓舞人心之处在于,它并不像大众所想的那样脆弱,在经历一段苦难后,大多数幸存者都能恢复并重返正常生活。

穿透悲剧:

创伤也使人成长

近20年来,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以及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创伤幸存者在恢复时都会有积极的变化。这些人似乎从厄运中获得了透视生活的能力,发现了过去忽视的价值和机会。在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苦难后,他们的内心变得无比强大。这些心理增益效果,就是所谓的创伤后成长。

不过即使经历了内心的成长,大多数幸存者发现他们的表面生活又恢复了原状。有研究显示,大部分创伤后成长是内在的和隐秘的,心理学家将此称为认知成长。幸存者声称自己较受创伤前更好,也受益于这种改变,然而在外人眼里,他们的生活并无显著变化。当然,这并非说认知成长是一种假象。研究结论很复杂,其中一些显示,认知成长能够减轻情绪压力,改善身体健康状况。

一旦创伤无法避免地发生了,我们应认识到人性中普遍存在的那种惊人的心理弹性,这种力量能够穿透悲剧,以从前难以想象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甚至影响世界。所有人在混沌的逆境中都要经历与苦难的搏斗,逐渐意识到人类厄运的寻常和生活的脆弱。也许有人会问:“如果危机发生在我身边,该如何应对?”

用现实的希望

来救赎自己和家人

一个简单有效的等式可以写成:现实看待当下处境 + 强烈认为个人有能力控制个人命运 = 基于现实的希望。几十种研究曾证明基于现实的希望可能创造更佳的结果,比如成功的体育事业,更优异的大学成绩,生理、心理健康,更有意义的生活,甚至更好的心理疗效。

满怀希望地思考,常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比如收集关于某一问题的信息,向他人寻求帮助,并采取行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员娜塔莉·伊格慕、朱丽·塞尔奎斯特以及南希·艾森伯格验证了这一观点。他们采访了乌干达农村的52个青少年,调查积极思维和应对逆境之间的关系。在乌干达,不幸随处可见。21%的孩子在13岁左右时失去了父亲或母亲。63%的孩子没有足够的粮食,56%曾目睹暴力场景。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说,问题层出不穷。“父亲去世让我的生活变得非常困难,一度我以为可能没学上了,”一个男孩解释道,“我们完全没有食物来源。我的母亲没有工作,也不知道怎么找工作。”调查结果显示,研究中有着高目标的孩子有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关键地,他们常常会更积极地解决问题,不会囿于既定的悲惨现实,而是会尝试不同方法让自己过得舒服,提高生活质量。

基于现实的希望产生的行动力可以改善人们的处境。许多人面对乌干达少年每日的创伤和悲剧时都认为放弃更理智。或许他们知道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也许他们教导我们在一切不利因素面前,相信好事将至是有意义的。实际上,这种想法能够减小创伤的影响力。

南卡罗来纳大学的心理学家凯瑞·格拉斯和她的同事们在2008年采访了228名卡特里娜飓风的幸存者,他们发现,心怀希望越大的人感受到的不安和创伤后应激反应越小。无独有偶,戴维·波兰德斯、弗朗西斯·基弗以及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其他一些工作人员,在对51位肺癌患者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抱有更多希望的人,更少感到抑郁,疼痛、疲惫、咳嗽等症状更轻,不论他们的癌症有多严重。

超级幸存者的故事各不相同,然而我们总能在他们身上看到“基于现实的希望”。他们的处境似乎让他们比以往更愿意尝试新事物。创伤发挥了催化剂的作用,然而想要幸免于难,首先需要相信靠个人努力能够掌握命运。自我控制的信心虽然在一般人看来有些突兀,却能带来有趣的自我满足感,给美好未来筑基。

来源:综合时间视频 人民日报 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9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