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老北京街头游商为何都称为“打瓢的”?他们总能让胡同形成欢乐的海洋

2020-05-15 17:29 编辑:TF019 来源:北京晚报

葫芦是一种攀援的草本植物,果实初为绿色,成熟后慢慢变浅黄。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果形变异很大,有的是中间细、上下部膨大,有的像梨形,还有的像棒球形或扁球状的,成熟后果皮就变得非常坚硬了,叫作木质化。

作者:何大齐


何大齐 绘

瓠[hù]瓜是葫芦的变种,它就是长成扁球形的了,直径可以达到30厘米长。这种瓠瓜成熟后可以从中锯开,做水瓢或舀米舀面,或当容器用。还可以做成乐器,我国古代乐器的材料,分别为“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这八种材料中的匏,就是瓠瓜。

老北京街头的游商都有自己招揽生意的响器。其中卖日杂用品及炊具这一行的响器,是用锯开的半个瓠瓜,就是北京人俗称的瓢。这行的小贩都是手拿一根细藤条,边走边敲打拴扣在挑子侧边的瓢,发出“啪啪”的声音。胡同深院里的奶奶大妈们,听声儿就知道是卖日常生活用品的来了。只见这位老汉,肩扛一个高脚的长板凳,上面横竖捆绑着几根又长又粗的竹筒子,这就扎成个大竹架子了。筒面上打着无数的窟窿眼儿,上面插满了商品,有鸡毛掸子、有马勺(小葫芦壳和竹片做的勺)、有用秫秸秆编的放馒头和饺子的盖帘儿、有擦萝卜丝用的小“床”、鞋刷子、笤帚、簸箕、搓板等等,简直就是个小杂货铺搬到胡同里了,有的还插几支小三角彩旗,猛一看还花里胡哨呢。

因为干这行的卖东西时,一不敲锣,二不打鼓,三不吹喇叭,四不吆喝,只是敲击这锯开的半个葫芦,所以百姓就称他们为“打瓢的”。这瓢再敲打,声音也不如金属玩意儿响亮,而发出啪啪啪的声儿,有些沉闷,但他们也自有高招儿。在敲击时凭自己感觉打出快慢节奏,有些像鼓点儿,有些像快板,行话叫“打瓢点”,他们这独有的打击乐,还花样百出,招引的胡同里孩子们拍手前呼后喊,还跟着节奏摇摆蹦跳,再加上买这些日用品的以当家女人居多,都是街坊邻居,凑在一起,围着担子张家大姐李家二嫂海聊,热热闹闹讨价还价,仔仔细细挑三拣四,女人孩子在胡同里也形成了欢乐的海洋。

我小时候家里的大人都称这些人是卖山货的,我才知家里的这些用具统称名字叫山货。为什么呢?后来了解到这些用具所用材料,大都是山野中产的竹、木、棕、藤等天然植物,都是无公害的绿色材料,是村民中的能工巧匠,就地取材精心做出来的。大多是自产自销,自己挑担叫卖。

老北京城里的庙会有白塔寺、护国寺、隆福寺、白云观、东岳庙、蟠桃宫等,这里也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庙会人员流动大,声音嘈杂,用打瓢的方式就显得声音弱了,所以他们也会一手托一小瓷盆,另一只手拿根小木棍敲击盆的边沿儿,叮当叮当也是打出花点儿。当然,更多的时间还是挑担走街串巷打瓢卖货。

现在日用品虽然多是釆用塑料等新材料,和工业化的机器生产,但这种传统的手工“山货”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打瓢的”不见了。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9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