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端午小长假临近,谁第一个想起来要把节日送给屈原?

2020-06-20 15:28 编辑:TF015 来源:北京晚报

又到端午节了。我曾经写过一首关于端午节的词,主要是想借这个很小众的样式,对抗一下大众的误读。不自量力是肯定的,但总得有几个明白人;没使用常见的词牌,企图以生冷醒人眼目,其实是自欺欺人。在这个花絮纷飞的年代,真不知道有没有人愿意看。

词曰《喝火令·端午》——

未许先民祭,都知角黍香。夏阳端的胜春阳。似共石榴初照,蒲艾逞门墙。

且自龙舟戏,非关屈子殇。错将骚赋问潇湘。却道难忘,却道苦思量,却道有无真假,只是慰枯肠。

这首词的意思是,现在的端午节过丢了太多东西,剩下的大概只有两件事:一个是吃粽子,一个是赛龙舟。再深问一句,这两件事是怎么来的呢?似乎童叟皆知——纪念屈原呗。这似乎没错,一代一代就是这么讲过来的,只有闻一多较过一次真儿。他说每年过端午节的时候,都要给孩子们讲屈原的故事,但讲过之后便不太踏实,自问“还要骗孩子们多久”?于是他连着写了两篇关于端午节的文章,一篇大约是写给孩子们看的,比较浅显;另一篇用的是做学问的写法,应该是给自己以及与自己一样喜欢咬文嚼字的同道看的。

文章的大意是,端午节起源甚早,要早于屈原很多年。那时吴越先民终年在水上讨生活,最怕遇到水患,他们为了自我保护,以水中可能存在的神祇作为图腾,这神祇就是不见首也不见尾的龙。跟龙搞好关系,要做两件事:一是断发文身,把自己打扮成龙的样子,使龙误以为是自己的同类,便不予戕害。二是用好看又好吃的东西贿赂贿赂龙,让龙开心。龙要兴风作浪的时候,看见一群长得很像自己的小动物虔诚地往自己嘴里投放食物,入得口来甜丝丝的又有点儿黏嘴黏牙,一高兴,就“潜龙勿用”,风平浪静了。据说龙有青白赤黑黄五色,分管东西南北中五方,合五行之象,所以把每年开始祀龙的日子称为“端五”,后来传着传着,就讹成了“端午”。也就是说,这个日子,本来跟屈原没有半毛钱关系,跟其他传说中关合端午的人物,诸如介子推、伍子胥、越王勾践、曹娥等人,就更没有关系了。

那为什么后来的人过着过着,就把这个祀龙的日子过成了吃喝玩乐的节日呢?闻一多说,人究竟是个狡猾的东西,大抵因为后来原始科技进步,带来了一些安全感,于是人就从那个蒙昧的图腾文化中挣脱出来,不再伺候龙了。不仅自己吃了粽子,还肆无忌惮地把龙踩在脚下嬉戏,名曰“赛龙舟”。但人还是有思想的动物,这样的狂欢最好能找个由头,从而让自己心安理得才好。扒拉扒拉历史上跟水有关又有影响力的人物,发现诸多候选人当中,有一位三闾大夫屈原最符合要求。第一,都说他是个好人;第二,他写得一手好诗;第三,他怀着满腔悲愤投水而亡。那好,就编一个完整的故事,说屈原死后,楚人哀之,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那么龙呢?总要有个交代吧?《续齐谐记》里说:“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常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仍以五彩丝约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你看看,龙成了小偷,还找到了两种能制住它的东西,楝叶和五色丝。当然,这楝叶用着用着就因地制宜了,有的改用竹叶,有的改用苇叶,有的改用荷叶,有的甚至改用檞树叶、柊树叶、芭蕉叶等。早期广泛使用的叶子叫“菰叶”,如今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其实就是茭白的叶子。总之,除了借重各种叶子的香味之外,还可以用阔叶把粽子包得越来越大,诸如“臂棕”“枕棕”之类,极尽想象之能事。

最重要的是,把这个节日送给屈原后,人们就能顺理成章地以纪念屈原的名义,毫无愧怍之心地醉生梦死了。难怪闻一多先生不胜感慨,他说,谁第一个想起来要把端午这个节日送给屈原的,我真是佩服他无上的智慧。

说起来,人的欲望主要有两种,一种叫占有欲,一种叫求新欲。当借着屈原之名理直气壮地占有了端午节后,随着一年一度的不断求新,又把挂菖蒲和艾草、避五毒和画额、佩香囊和斗草、缠五色丝和躲午以及雄黄酒和白娘子等,一股脑儿地统统裹挟进去,人们将端午节过得如痴如醉。吃的东西也丰富了许多,除了吃角黍(即粽子),还要吃五毒饼,吃“五黄”——黄瓜、黄鳝、黄鱼、咸蛋黄和雄黄酒。在福建和台湾,则要吃“煎堆”,也就是类似麻团的小食。

端午节过得最热闹的时代当数宋代。据《梦粱录》《武林旧事》记载,端午从每年的五月初一开始,到月末才正式结束,其间“葵榴斗艳,栀艾争香,角黍包金,菖蒲切玉”。家家户户必做的几件事,一是准备吃的,粽子必不可少,其他诸如五色水团、玫瑰饼、五毒饼、过水蒜面、糖霜韵果,辅以樱桃、桑葚、荸荠、桃、杏等并菖蒲酒、雄黄酒。二是“虎符系臂,蒲艾簪门”。三是“烧午香”,这是要烧一个整月的。四是家家买桃、柳、葵、榴、蒲叶、伏道,又并市茭、粽、五色水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五是“躲午”,女孩儿正午不得出门,已嫁妇人归省娘家。六是购买或自制平安小药,如蟾酥锭、至宝锭等。七是在小孩子的身上并床头床尾挂上各种装满草药的香包、香袋,以避秽驱虫。八是打扮小女孩儿,极尽妍态,俗呼为“女儿节”。

蓦然回首,我们把这个节日过丢了多少?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周 岭

流程编辑:TF015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