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邓小平与他一同学习,邓颖超为其题碑,张友渔评之“为党为国捐躯”

2020-06-24 09:52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9年前夕,一副落款“马骏”的书法对联在文物界引起广泛关注。

▌李龙吟 姜宝君


极为罕见的马骏书法对联

这副作品上款为“正康同志嘱书”,上联为“云卷千峰集”,下联为“风驰万壑开”,题款为“丁卯年马骏”。这副作品是马骏传世书法的一件孤品,从文物本身以及党史研究的角度来看,都具有特殊意义。

更重要的是,作品上款提到的“正康同志”为中共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对不少读者来说,马骏这个名字似乎并不是那么熟知。事实上,马骏是中国革命的先驱人物。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和领导者之一,也是卓有成效的地方党组织领导人。

马骏,1895年出生于吉林宁安县(今属黑龙江省),少年时期,就接受到了进步思想的教育。1915年,他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参加到周恩来等组织的“敬业乐群社”中。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爱国学生运动。在南开学校上学的他,成为五四运动的闯将。马骏被京津学生代表公推为学生运动的总指挥,在天安门前请愿时被警察逮捕,经周恩来等营救被释放,后得名“马天安”。

马骏1920年底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之一。1922年组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第一个党组织——宁安党小组,他也是中国共产党东北地区党组织创建人。马骏1925年在吉林组织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第一次大规模革命活动——“吉林沪案后援会大游行”(声援“五卅运动”),发动了数万人上街游行,支持上海工人运动,轰动全国。1925年底,马骏受党中央委派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与乌兰夫、蒋经国、伍修权等人同班。邓小平从法国转到莫斯科时,也与马骏在一起学习。

1927年中国共产党北方局负责人李大钊被反动军阀张作霖杀害,北京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党中央派马骏潜入一片白色恐怖的北京,担任中共地下党北京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长。1927年底,马骏被叛徒出卖入狱,马骏在狱中坚贞不屈,面对面和张作霖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28年2月15日,马骏被张作霖下令杀害。

他牺牲后,莫斯科中山大学学生公社改名为“马骏公社”。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马骏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亲笔签发了马骏烈士光荣纪念证,纪念证书编号为00013。

马骏烈士这副书法作品的出现,不仅为研究马骏,同样为党史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材料。这件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文物是如何出现的?

七八年前,一位爱好收藏的东北人在潘家园旧货市场发现了马骏这副对联。后来听说朝阳区文化馆馆长徐伟收藏旧货,他便把这副字画拿给徐伟。徐伟对马骏烈士比较了解,他一看是马骏的书法,觉得非常重要,就买了下来。一个月前,徐伟和我提起了这副书法作品。我当时一看,觉得非常像马骏的字,为了探寻这副作品的真假,特地请教了中国字画鉴定专家刘新惠先生。

刘新惠先生从诸多层面进行了鉴定。首先从墨迹上分析,参照对比了目前保留在莫斯科的马骏档案,并从笔证学的角度,比对了马骏行笔特征与结字方法,认定此墨迹与马骏的笔迹有着明显关联与相承。其次,从装裱及纸张老化、渗墨、印章颜色、风化时间、氧化程度、渗背等诸多因素综合判断,此副作品应有百年左右,与马骏的生活年代相符。另外,在与马骏后代进行了沟通与认证后,家属对该作品为马骏真迹没有反对意见。最终经过专家认定,这副作品是马骏传世书法的一件孤品和绝品,是填补党史、北京革命发展史的一件重要历史文物。

马骏烈士一生英勇果敢,在不同时期都为中国革命作过重大贡献,反映马骏烈士英雄事迹的文学和文艺作品也有很多,而马骏书法对联的发现,具有特殊意义。

前文提到,马骏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之一。他和周恩来同志一道是天津南开大学第一批学生,马骏不但学习成绩好,还会讲英语、俄语、日语,但是以前都不知道他的书法也写得如此之好。他的书法作品也印证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的文化素养是非常高的。由于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的书法作品少之又少,这副作品就显得非常珍贵。

从内容来看,这副书法对联极具豪情壮志。“云卷千峰集,风驰万壑开”,其字面意思是乌云翻卷如同山万云集,可是强风吹来,豁然开朗。结合当时的形势,就更能体味其中的气魄。1927年,对于追求进步和革命的人士来说,形势非常不利:奉系军阀杀害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处追杀共产党人。在这样的时刻,马骏受党中央委派来到白色恐怖的北京,他在极为不利的局势下,写出这样的对联,表达了他对革命必胜的信心。这副书法对联也是马骏当时坚强革命意志的写照。

这副对联还有一个细节也佐证了文物的真实性:“丁卯年”的落款。从现在往前推算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只有两个丁卯年,一个是1987年,一个是1927年。根据刘新惠先生的鉴定结果,这是1927年的作品无疑。马骏1927年8月从苏联回国,一路经过内蒙古、宁夏、武汉、天津,最后来到北京。这副作品应该写于1927年8月到1928年1月23日之前。因为1928年过了1月24日,就是戊辰年春节了。

这副作品用的印章是“马骏书印”。有这样一枚印章,说明马骏是经常写书法作品的,如果能找到更多的马骏书法作品,可以补充中国早期革命者的历史资料。因此,正如刘新惠先生所言,马骏的书法对联现身,是北京革命史研究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党史研究的一件大事。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这副作品上款是“正康同志嘱书”。马骏称他为“同志”,说明“正康”也是一名革命者。1927年,北京的党员数量并不多,可是目前还没有弄清这位“正康同志”的身份。“正康同志”是中共党史研究的又一新线索,如果能找到正康同志,则又会引出新的党史轨迹。

马骏的这副书法作品,被书法家认为功力深厚,留到今日非常珍贵,可以成为后人参观学习革命先烈的重要展品。更重要的是,笔者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参与到对马骏的革命历史研究中来,为我们提供线索,找到“正康同志”。

补 白

重修马骏烈士墓 邓颖超题写碑文

绿树成荫的日坛公园,夏季格外清爽。位于西北角的马骏烈士墓,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显得非常幽静而肃穆。这也吸引不少游人到此凭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马骏烈士的铜像,红色花岗岩底座上,安放着马骏烈士的半身像,蓄着浓密络腮胡的马骏,眺望着远方,眼神无比坚毅。

日坛公园马骏烈士墓前的铜像

从铜像往北走四五米,就是马骏烈士墓。墓地上有一块写着阿拉伯文的墓碑,其后又立着一块碑,正面是邓颖超题写的“回族烈士马骏之墓”。在墓地周围一块文保标志石碑的背后,刻有《重修马骏墓记》,讲述了马骏墓的变迁以及上世纪八十年代重修马骏墓的经过。

巧合的是,左边《马骏书法对联》这篇文章的作者李龙吟,正是当年重修马骏墓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如今已退休多年的他,向记者讲述了马骏墓重修的往事。

1986年,分管朝阳区文物工作的李龙吟,在普查文物的时候发现,朝阳公园西北角有一处残碑残墓,碑正面和背面都有郭沫若题写的文字,正面为“回族烈士马骏之墓”,背面写着“马骏1927年曾担任北京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长”,碑帽上还有一行阿拉伯文。李龙吟当时心里就想,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烈士,其墓碑怎么如此残破?于是,他开始为马骏烈士重修墓碑奔走。

与此同时,他也开始接触马骏的资料,这时他了解到,马骏是一个了不起的革命烈士,“五四”时期是非常著名的学生运动领袖。他还了解到马骏墓的更多信息。1928年2月25日,马骏被奉系军阀杀害,其夫人杨秀蓉隐忍悲痛,联系回族革命同胞,冒着生命危险,将马骏的遗体安葬在朝阳门外的回民墓地(南下坡清真寺东侧),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为马骏举办了公祭仪式,在原地修建马骏墓,并立了一块汉白玉碑,郭沫若题写了碑文。那便是李龙吟当年看见的那座残碑。

李龙吟通过多方渠道,与马骏的儿子马德钟(当时任宁夏政协副主席)取得了联系,也得以了解更多马骏的生平事迹。不久,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给市文教办打报告,希望能重修马骏烈士墓。市政府经研究后,很快同意了报告,并让市文物局负责。

因为郭沫若题写的墓碑已经断裂,马德钟请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题写碑文。马骏生前与周恩来关系非常要好,马德钟称邓颖超为大姑。邓颖超欣然题写了“回族烈士马骏之墓”。

墓碑修好后,李龙吟找到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99年迁入清华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胥建国教授,为马骏烈士塑像,这便是如今人们看到的那座半身像。当年胥建国教授完成了雕塑的小样后,李龙吟请马德钟过目,马德钟看过之后,激动地告诉李龙吟,“这是我见过的最满意的马骏雕塑。”

李龙吟还讲述了重修马骏墓前后的一些小插曲。1928年,马骏牺牲后,因为局势紧张,人们不敢为他立碑,其夫人杨秀蓉将写有“马君骏之墓”的石碑,一起埋在地下,并在马骏的墓周围种了六棵松树。1951年,人们根据六棵松树的标记来修马骏墓。1986年,李龙吟到马骏墓时,六棵松树只剩下两棵松树,1988年,马骏墓修好后,只剩下一棵松树了,如今全是新栽的树。李龙吟介绍,“马君骏之墓”石碑如今保存在南下坡清真寺,郭沫若题字的那块石碑收藏在朝阳文物管理所。

李龙吟告诉记者,1988年2月15日,在马骏牺牲60周年的纪念日,日坛公园举办了马骏墓落成典礼。他十分清晰地记得,那一天,天气非常冷,三十多位部级领导以及众多重要人物到此凭吊马骏烈士,其中就有当年与马骏并肩作战的战友张友渔(1927年马骏任北京市委书记,张友渔任北京市委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张友渔曾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等职)。他挥毫为马骏烈士题写了这样的评语:为党为国捐躯。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08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