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小孩子都拿这几种废品换糖吃!还记得吗?

2020-07-04 16:46 编辑:TF021 来源:北京晚报

“废品换糖”是一种特殊的交换方式。那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苏南农村,只要“换糖老老”往村口一歇,还没等他吹喇叭、敲铜锣吆喝,村里的大人小孩就拿出自家用剩下的牙膏皮、穿破的旧衣服,还有猪棒骨、乌龟壳、废铜烂铁等废旧物品,换孩子吃的小零食、姑娘戴的小饰品以及日常生活需要的小商品等。

作者:堵锡忠


资料图 王金辉 制图

走村串户收废品,年轻人可不爱干,只有五六十岁的壮劳力才挑着糖担子在村里转悠,孩子们就送给他们一个雅称——换糖老老。“换糖老老”的糖担子既简单又特别,两只箩筐、一根扁担,其中的一只箩筐上放着一个特制的木盒,里面隔出许多格子,还用玻璃盖罩着。

这个木盒就像一个百宝箱,里面既有好吃的棒棒糖、糖粒子(麦芽糖)、桂圆糖、宝塔糖、梅片,又有好玩的玻璃球、橡皮筋、弹弓,还有实用的缝衣针、顶针、纽扣、发卡、红头绳等,如同一块块强力磁铁,吸住孩子的心,他们把糖担子围得死死的,任凭大人呼唤,就是不肯离去。

“换糖老老”经验老到,当把废旧物品交给他时,他会一边掂量一边询问你的需求,很快给出交换商品的数量。然后,他小心翼翼地打开玻璃盖,用镊子夹出交换的商品;当你不满意估价和交换数量时,他会笑哈哈地添上几粒桂圆糖。

那时候的废品不像现在这样五花八门,家里最常用的消耗品就是牙膏,牙膏皮是用铅皮做的。要说最多的废品,那就数旧衣物了。我们家兄弟三个,间隔三四岁,老大穿新的、老二穿旧的、老三穿破的,其实轮到老三,衣领、袖口早已磨破,膝盖、胳膊肘也露了出来。即使这样,我母亲也会先把破得实在没法缝补的衣服挑出来,再将上面能用的布块撕下用作缝补其他衣物的补丁,或用来糊制硬衬、纳鞋底、做鞋帮,那些剩下来的,才舍得让我们拿去换糖。

小时候,能趴在地上玩一会儿撞玻璃球,就是最快乐的事情了。放学后,我和几个小伙伴围在一起,在地上挖个小坑,看谁先把玻璃球弹进小坑,谁就算赢。玻璃球的撞击次数多了,就会出现白点,甚至有破损,我们就想方设法积攒一些破塑料布、旧鞋子、废纸张等,找“换糖老老”换新的玻璃球备用。

记得那会儿常来我们这里的有两个“换糖老老”,都是爷爷级的长辈。一到农闲季节,他们就挑上糖担子,走村串户做起换糖营生,把换回来的废旧物品分门别类整理好,再卖到镇上的废品回收站,从中挣些差价以贴补家用。

时光流逝,“废品换糖”这个行当后来就逐渐消失了,随它一同远去的,还有我快乐的童年。

 

 

(原标题:“废品换糖”)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