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书乡

关于“第三帝国”的图书成为近期热点,多重视角看纳粹德国

2020-07-31 14:57 编辑:TF010 来源:北京晚报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人们对于这段历史的反思从未停歇。在出版界,关于“第三帝国”的图书不经意间成了近期的一个热点。虽然其中以引进的著作为主,但是,我国德国史研究专家郑寅达、陈旸合著的《第三帝国史》却是为数不多的原创著作。

作者:孙重人


郑寅达和陈旸是中国长时间深耕纳粹德国历史研究的一对师生。郑寅达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会长;陈旸博士作为郑寅达教授的高足,是中国德国史研究领域的新锐。师生二人持续接力,用了将近30年的时间在纳粹德国史领域精研思索,铸就了这部引人关注的著作。

郑寅达对第三帝国的了解,是从阅读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译林出版社新版)一书开始。该书作为第三帝国史的开山之作,其贡献是不能抹杀的。20世纪80年代,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承担了国家重点社科项目“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研究”,郑寅达负责承担纳粹德国(即第三帝国)部分的研究工作。以后,郑寅达又参加了两个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牵头的关于法西斯问题研究的国家重点社科项目。

在研究的过程中,郑寅达和同事们逐渐认识到,《第三帝国的兴亡》作为一部兴亡史,其中心内容是希特勒的崛起、纳粹德国的强盛、扩张和覆灭,但相比之下,对纳粹德国的内部改造,尤其涉及体制机制性改造的内容比较薄弱。有别于此,郑寅达在研究分析第三帝国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其改造和运行的内在逻辑。纳粹分子如何看待魏玛民主体制,他们最不能容忍的是什么?纳粹头目们的总体主张是什么,在各个领域内的具体主张又是什么?这些主张是否得到推行,怎样被推行?带着这些问题,《第三帝国史》以专题史的形式,通过希特勒上台、德国纳粹化,极权主义政治体制的构建,统制经济、文化专制种族主义政策,社会统治,战争进程等方面,以内部视角全面展示第三帝国的全貌。

而劳伦斯·里斯的“纳粹批判三部曲”由三本书组成:《大屠杀:一部新的历史》、《希特勒的克里斯玛》、《纳粹警示录》。在《大屠杀:一部新的历史》中,劳伦斯·里斯在25年的时间里采访了纳粹德国和大屠杀的幸存者和作恶者,并将亲历者的证言与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有机地整合进这段影响广泛的历史之中,揭示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恶名昭著的犯罪是如何进行的。里斯认为,对犹太人的仇恨无疑是纳粹思想的核心,但如果不把纳粹也计划屠杀数百万非犹太人考虑进去,人们就不能充分理解大屠杀的本质。里斯指出,其实并不存在一个大屠杀的总体蓝图,它是一系列恐怖犯罪的不断升级。毋庸置疑,希特勒要为所发生的一切承担最主要的罪责,但里斯也提醒我们,罪孽带有普遍性,而其后果也具有持续性,这也是“最令人不安和闪烁其词的核心问题”。

《希特勒的克里斯玛》则聚焦于希特勒。希特勒是一系列灾难性历史事件的罪魁祸首和始作俑者,也可能是世界历史上绝无先例的战争罪犯。他充满愤怒,没有能力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不愿意倾听不同意见,看上去完全不像是一位领导者,但他成功地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追随者,并对德国民众实施了前所未有的极权统治。他是如何做到的?很多了解他的人都确信,希特勒对所有见过他的人都能施加强有力的影响,而这种所谓的“克里斯玛”在希特勒通往权力的道路上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劳伦斯·里斯深度考察了影响希特勒个性形成的社会、心理和历史因素,而正是这些因素塑造了希特勒的人格,并使其具备了吸引追随者的独特魅惑力,进而把整个德国乃至世界拖入战争的深渊。

《纳粹警示录》是一百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亲历者的采访实录,其中很多是直接参与纳粹统治的纳粹党成员。作者以其独到的视角翔实再现了纳粹政权的内部运作方式,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场的残酷性,从而将纳粹的反人类残暴本质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本书是对令人不寒而栗的纳粹心理的深度洞察,打破了以往人们对于纳粹体制的基本认知,那些跃然于纸上的令人难以置信的讲述,彰显了那段邪恶的历史对人类时刻都具有警示性。

很大程度上,劳伦斯·里斯的“纳粹批判三部曲”算是非虚构写作,而英国历史学家理查德·j·埃文斯的《第三帝国的到来》、《当权的第三帝国》(《战时的第三帝国》即将面世)则是严肃认真的历史学研究。《第三帝国的到来》揭示,德国在“一战”前曾是欧洲最富裕、最强大的经济体,反犹主义在政治中明显处于边缘地位。然而,起初只是一群极端分子和恶棍的纳粹党人,在数年之中就把德国变成了一党独裁的国家,把一个极有教养的民族引向了道德、物质和文化的废墟与绝境。通过德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探究纳粹党徒的心理,还原纳粹攫取权力的过程,揭示反对者为何未能阻止他们,生动再现了导致第三帝国到来的混乱失序、经济灾难、暴力行径,以及社会的两极分化。作者从德国特殊的历史中寻找法西斯和民粹主义的根源——纳粹的崛起并不能简单视为德意志民族的独特产物,其复杂的经济社会因素,能使任何国家堕入暴力的深渊。

《当权的第三帝国》显示,在纳粹党当权之初,没有人认为它会掀起又一场战争浩劫。在短短的六年间,它实行了一系列铁腕政策,镇压政治运动,整顿就业市场,刺激经济复苏,整合民间机构,打造民族共同体。正当德国人适应着新秩序带来的急剧变化,因繁荣稳定的假象而沉浸在喜悦之中时,却不知不觉地被绑在纳粹的战车上,高速驶向滚滚硝烟之中。原来,和平的纳粹德国是为发动战争而服务的。

《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平庸面具下的大屠杀刽子手》(贝蒂娜·施汤内特,北京日报出版社)纠正了阿伦特的错误。本书作者施汤内特在分析大量一手资料后发现,艾希曼绝非盲目服从的平凡纳粹官员,而是一个善于伪装、不思悔改的谋杀犯。《纳粹掌权》(威廉·谢里登,格致出版社)通过当地报纸、期刊、报告、预算信息、犯罪统计数据、采访当事人以及法律记录,解剖了诺特海姆这个德国小镇,用显微镜般的视角精确地描绘了一个昏睡小镇向纳粹据点的转变。本书认为,以往人们所认为的希特勒在国家层面上掌权的普遍看法是一种误解,如果没有地方上的狂热支持者,第三帝国永远不会出现。本书还展示了纳粹能够利用尖锐而精细的宣传手段来发掘群众的弱点,在历史的剖析之外,展开了人性的研究。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0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