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热点 > 网摘

广州七蒂莲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莲花山堪称“莲花奇观最强诞生地”

2020-08-08 20:18 编辑:TF008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综合

8月8日,广州莲花山“七蒂莲”正式获得“一根莲茎生长最多莲花”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

据莲花山旅游区相关负责人介绍,7月9日发现七蒂莲后,众多植物学家称,经检索,此前未见到有七蒂莲的文献报道或其它相关报道。

广州莲花山多次发现十分罕见的双芯、三蒂、五蒂等奇观,多位专家对此表示,如此多次出自于同一地方,绝无仅有,可能与莲花山的自然环境有关,堪称是“莲花奇观的最强诞生地”。

据悉,莲花山已委托专业机构将七蒂莲经防腐处理,并已制作为植物标本,长期展示于莲花山文创展馆内。

网友评论:

不少网友面对莲花许愿,送上祝福

知多一点

关于莲花,古时有哪些传说,又流传下来多少名诗佳作呢?

莲之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真是喜欢汉乐府里的这首《江南》,莲叶田田、鱼儿欢欢,灵动、轻快的气息一下子扑上面颊,笑容也灿然而出,染着漫溢的莲香,和着“东”“西”“南”“北”的鱼儿和叶儿,恣肆奔腾。

这是一首采莲情歌,采用民间情歌常用的比兴、双关等手法,以“莲”谐“怜”,暗喻青年男女相互爱恋的欢乐情景。那些有趣的句子中,没有一个字写到人,但相爱着的采莲的人儿呀,早就融进了鱼儿戏水莲叶间的画里。

怜是形声字,在古代表示可爱的意思。莲即荷,荷在西周时期就从湖畔沼泽的野生状态走进了人们的田间池塘。春秋时期,荷花的各部分被分别定了专名,中国最早的词典《尔雅》记载得很清楚:“荷,芙蕖。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三国吴学者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也解释道:“其茎为荷。其花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蕖。其实莲,莲之皮青里白。其子菂,菂之壳青肉白。菂内青心二三分,为苦薏也。”现代人的称呼就简单多了,直接称莲(荷)花、莲(荷)叶、莲子、莲子心、莲藕等。

汉朝是中国农业空前发展的时期,莲也受到重视,并在乐府歌辞逐渐盛行的西汉被广泛吟唱。乐府是在秦代就已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府机构,乐即音乐,府即官府。汉武帝刘彻让乐府成为专设的官署,规模扩大,不仅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还兼管采集民间歌谣,采莲曲之类是被汉乐府收集得较多的民谣,歌舞者着红衣、系罗裙、乘莲船、执莲花,趣味盎然。

莲,也潋滟在汉武帝对李夫人的怜爱中(秦汉时期帝王嫔妃称夫人)。当年,出身倡门、容貌靓丽、能歌善舞的李夫人经时任内廷音律侍奉的哥哥李延年举荐后很快受宠,采莲曲之类的爱情歌曲,成为她和汉武帝经常欢唱的曲目。

汉武帝是真宠李夫人的,以至于李夫人染疾故去后,悲痛不已,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幸得方士李少翁设坛作法,才慢慢恢复平静。李少翁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取莲之花红、叶绿、藕白各色涂于影像上,在手足处装上可活动的木杆,将像设纱帐里,于灯烛下投影于帐帷之上,李夫人袅娜的身影便在幕围后面徐徐舞动起来。汉武帝观后泪如雨下,叹道:“似邪非邪,姗姗而来。”真是“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这也是皮影戏的由来。

李夫人对莲也情有独钟,当汉武帝去看望病中的她时,她始终以莲花或莲叶掩面,不愿显露面目,并悲戚地说:“妾久寝病,形貌毁坏,不可以见帝。愿以王及兄弟为托。”她的姐姐私下询问原因,她的回答冷静理智:“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今见我毁坏,颜色非故,必畏恶吐弃我,意尚肯复追思闵录其兄弟哉!”对皇帝心思揣摩得一清二楚,对自身价值心知肚明,李夫人以美貌为赌注,为自家兄弟赢得了好前程。

再来看李延年在汉武帝面前举荐时的歌赋,我们不禁感慨万千:“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皇宫深如海,怜爱知多少。

还是喜欢《江南》里鱼莲依偎的纯真,以及南朝乐府民歌里《西洲曲》的深挚:“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唯有满满的纯净与香甜,才是爱的味道。

莲之爱

“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在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中,成为“君子之花”。

她确实是担得起这一雅称的。她,干净天真,身出污泥,依然纤尘不染;她,表里如一,外表挺直,内里通透;她,傲然不群,不牵扯攀附,无媚颜丑态,绝不能轻慢玩弄。

周敦颐深爱莲。据记载,他55岁在原江西九江星子县任南康知军时,还特意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了莲。闲暇时,他常于池畔赏莲,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一年后,周敦颐抱病辞官而去,在江西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他留下的莲池和《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其中就有南宋理学家朱熹。

朱熹在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调任南康知军。和周敦颐做着同样的官职,朱熹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更加浓烈,他重修了爱莲池,建立了爱莲堂,并从周敦颐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于石上、立在池边。朱熹还作诗抒发情感:“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月明露冷无人见,独为先生引兴长。”

其实,关于《爱莲说》的来历,史料上还有另外一些说法。

周敦颐出生于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是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幼年丧父,随母投靠衡州(今衡阳)的舅父、龙图阁学士郑向。因聪慧仁孝,周敦颐深得郑向喜爱。见周敦颐喜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周敦颐参经悟道,在衡阳度过了17年的时光,期间写下了119字的《爱莲说》,借物言志,以莲自喻,被世代传颂。周敦颐在衡阳留下了西湖书院、濂溪祠、爱莲池、爱莲堂等多处遗迹。

此外,还有“邵阳《爱莲说》”“赣州《爱莲说》”等记载,这些地方都建有爱莲池,都说是周敦颐所建及《爱莲说》的原创地,由此,引发出“爱莲池原址在何方、《爱莲说》原创地在何处”的争议。不过,就算有争议,又有什么关系呢?后人敬重的并不是哪一池的莲,而是池中莲之风骨、周公及历代雅士爱莲的情怀。

元代画家、诗人王冕也是《爱莲说》的珍视者,他爱莲的方式与周敦颐、朱熹不同,他用莲画的形式表达。王冕从小就酷爱学习,因家庭贫困,只得白天替人放牛,晚上自学。有一天,王冕在湖边放牛,恰逢雨过天晴,他看到湖里的莲被雨水冲洗过后,显得格外清雅从容,又想到《爱莲说》,喜爱之情难以抑制,就用小木棍在泥地上画起莲来。这一画,让他对莲的爱再未停止。他开始用仅有的一点零用钱买了纸和笔来画莲。因为神形兼备,他的莲画深得人心,被越来越多的人购买。王冕声名渐渐远播,也不用再替人放牛,还能用卖画得来的钱孝敬父母了。

成名后的王冕越发理解了莲的内涵,独善其身,也不愿意沾染宦海污浊,连朱元璋“以兵请为官”,他都“以出家相拒”。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欣赏王冕,特别以他为原型、塑造成正面形象放入自己创作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第一回中。

这就是爱莲的人儿呀,如同一股清流,伴着莲之馨香,隽永在人们的记忆中。

(原标题:广州七蒂莲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 已制成标本供长期展出)

 

来源:综合广州日报 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08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