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因为他卖了一堆废纸,宋代少了一位治国人才,苏州收获一位重要的园林主人

2020-08-13 16:13 编辑:TF010 来源:北京晚报

一部《清平乐》大戏,使得一代才子苏舜钦(子美)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他的俊美长相、为人正直、逼人才气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他的早逝就连皇后都为之黯然落泪。

作者:王道


回溯历史可以发现,苏舜钦涉案有点冤枉,因为卖了一堆废纸,因为一次不雅的雅集,彻底丢掉了大好前途,也幻灭了仕途,从而也导致他郁郁不乐,英年早逝。

苏舜钦给人最大的印象,还包括他与苏州最为古老的一座古典园林——沧浪亭的渊源关系。现在此园已经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地,应该说这座园林的生命始终与苏舜钦紧密相连。宋代因此少了一位治国理政的重要人才,但苏州却因此收获了一位重要的园林主人。

苏舜钦的书法

一场不该发生的酒会

按照现在流行的词语说,苏舜钦是个“官二代”(“官三代”)。他爷爷苏易简在宋太宗时做副宰相,父亲苏耆在工部郎中、直集贤院行走多年,他的岳父也很了得,是被誉为宋朝最为清廉的宰相杜衍。

《宋史》说:“舜钦少慷慨有大志,状貌怪伟。当天圣中,学者为文多病偶对,独舜钦与河南穆修好为古文、歌诗,一时豪俊多从之游。”

应该说以苏舜钦个人的家世和条件,其仕途基本上是“势若骏马奔平川”,只要不犯什么原则性大差错,“升级换代”属于常事。

可是让人万万想不到的是,苏舜钦竟在小阴沟里翻了船。

苏舜钦好酒。这一点倒是继承其祖父苏易简的习性。宋太宗亲自劝诫苏易简戒酒都不起作用,最后这位贤士死于酒精中毒。

有关苏舜钦的这场酒案,《宋史》载:“范仲淹荐其才,召试,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舜钦娶宰相杜衍女,衍时与仲淹、富弼在政府,多引用一时闻人,欲更张庶事。御史中丞王拱辰等不便其所为。会进奏院祠神,舜钦与右班殿直刘巽辄用鬻故纸公钱召妓乐,间夕会宾客。拱辰廉得之,讽其属鱼周询等劾奏,因欲摇动衍。事下开封府劾治,于是舜钦与巽俱坐自盗除名,同时会者皆知名士,因缘得罪逐出四方者十余人。世以为过薄,而拱辰等方自喜曰:‘吾一举网尽矣。’”

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大概是,苏舜钦当时受朝中重臣范仲淹的推荐,得提拔入京为官,负责一些典籍整理事务。与此同时,宰相杜衍也看重苏舜钦,甚至把女儿嫁给了他。苏舜钦可谓双喜临门。

宋庆历四年(1044年)秋,汴京城各衙门照例要举行祭祀、赛会。苏舜钦主管的进奏院也要进行祭祀,据说祭祀的人为造字的“仓王”。当时,进奏院官员刘巽向苏舜钦提建议,说可以搞一个酒会,把同僚们一起邀请过来,一来联络感情,二来也是放松放松心情。

苏舜钦好热闹,当即欣然答应,并亲自列了十几个人的名单。搞酒会需要经费,他自己先掏出了十两银子,那意思是“AA制”。可是中国人素来碍于情面,既邀请人家来喝酒,岂能再让人家掏钱?于是,衙门院子里一堆积存多年的废纸就被卖掉了。到底是苏舜钦让卖的,还是下属自己去卖的?不清楚,卖了多少钱也不清楚。总之,这笔钱全部用在酒会上了。再加上其他的“份金”,一个像模像样的酒会就办起来了,甚至还有歌妓伴酒。

在酒会报名时,任“太子中允”的李定也要参加,而且表明愿意自掏腰包,但被苏舜钦断然拒绝了。

苏舜钦觉得李定品行不好,据说当年苏东坡之“乌台诗案”就与其有关。而且李定隐瞒母亲去世而不守丧,曾遭司马光和苏东坡的联名弹劾。

更重要的是据说李定与范仲淹对面的王拱辰颇有瓜葛。王拱辰时任御史中丞,相当于“最高检察院检察长”。苏舜钦对李定是有防备之心的。

酒会如期举行,歌妓相伴,更有气氛,大家醉酒后吟诗作赋也似有所指。当时出席酒会的官员王益柔在酩酊大醉之后赋《傲歌》一首,其中有句:“漫道醉后无歇处,玉山倾倒难相助。醉卧北极遣帝扶,周公孔子驱为奴。”这首诗是在有意讽刺皇帝、周公和孔子?

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也就是这场酒会的前一年,范仲淹、富弼等人向宋仁宗呈上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分别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

宋仁宗部分官员看完后,很快赞同并实施。尽管这场短暂革新远不及三十年后的王安石变法来得猛烈彻底,但范仲淹一派还是把人给得罪了。

最终对面的王拱辰从苏舜钦身上找到了弱点。李定因参会不成,索性说苏舜钦贪污腐败、召妓陪酒,并有诗讽刺朝廷等。王拱辰的一纸奏折就递到了宋仁宗案头上,其中罪名不少。

只是皇帝初开始并不感兴趣。王拱辰见没有动静,接着又上了两道奏折,还扬言此事不处理决不罢休。私下里他们也没闲着,捣鼓酒会上的那些诗词往政治上靠。直到后来宋仁宗受不了了:“什么,叫朕来扶他?还要叫周公、孔圣人当奴才!”于是对此事进行廷辩。一廷辩此事就闹开了,就连宰相杜衍是苏舜钦的岳父也要回避。

激辩中王拱辰一番慷慨激昂的发言引起了关注,其主旨就是“蚁穴虽小,溃之千里”。王拱辰本身有才,曾中三甲,做官多年,更是深谙政治之道。

宋仁宗下令严查苏舜钦等人。此案交与开封府查办。很快,参与酒会的一干人通通被拘捕,关进牢里。就连那两个歌妓也被抓来受审。

后来,苏舜钦、刘巽削职为民,其他涉案十多位官员一律降职逐出京师,由各地安置。宰相杜衍被迫引咎辞职。范仲淹举荐苏舜钦,自然也逃不了受累。据说王拱辰暗暗高兴地说:“这下子我把他们一网打尽了!”

20世纪20年代由苏州美专实用美术科拍摄的沧浪亭外景,一水之隔为可园和结草庵

仕途坦荡,往来多知己

苏舜钦从27岁起登第做官,最早被派到庄子故里安徽蒙城主政,在这里他初赴任就严惩逼着百姓缴税的酷吏,改变他们一再任意缩短税期的残酷做法,顿时威震地方,对于顶风作案的坚决严惩,“杀一黠吏,一邑肃然”。当时一个富豪不肯出钱做善事,被苏舜钦责令驱逐出蒙城。

苏舜钦在蒙城仅仅为官二月,就因为奔丧而去。但却为这里留下了“清燕堂”的美名,至今还有牌匾存在。当王安石来到蒙城时,大为感慨:“清燕新碑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

后来苏舜钦进京为官,也是敢说敢做,有一年河东大地震,死伤惨烈,他则谏言皇帝减少娱乐:“夫治国如治家,治家者先修己,修己者先正其心,心正则神明集而万物理。今民间闻传陛下比年稍迩俳优贱人,燕乐逾节,赐予过度。……臣望陛下修己以御人,洗心以鉴物,勤听断,舍燕安,放弃优谐近习之织人,亲近刚明鲠直之良士。因此灾变,以思永图,则天下幸甚。”

由此可见,以苏舜钦的耿直敢言,得罪朝廷是迟早的事情。但在朋友圈里,他的个人魅力却是另一种境界。来往人中不乏才子重臣,欧阳修说这兄弟比我小,但古文才识远远在我之上,且“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而受此案牵连的人中如韩维、王益柔、王洙等人不但没有怪责苏舜钦,反倒安慰他应该继续留在京城。王洙在被贬到濠州时,还邀请欲隐居的苏舜钦和他一起赴任,引苏舜钦无限感慨:“高风激颓波,相遇过平昔,白璧露肺肝,晴云见颜色,乃至天壤间,自有道义伯。”

朝中名士江休复在苏舜钦去世后,大为伤心:“郡邸狱冤谁与辨?皋桥客死世同悲。”好友在这里将苏舜钦比作客死苏州的汉代梁鸿。梁鸿与孟光在苏州皋桥留下了“举案齐眉”的美好典故,苏舜钦与杜氏的苏州日常想必也是如此清欢吧。

清风明月,沧浪隐居

宋庆历五年(1045),38岁的苏舜钦被撤职查办,贬为庶民。这一年的盛夏,他从遥远的汴京南下来到了吴中。苏舜钦为何到了苏州就停下来呢?或许这只是一种偶然。我个人甚至认为是因为范仲淹的缘故。在京中颇得范仲淹器重,无奈自己的小错把范先生也连累了。

现在来看,苏舜钦后来所居沧浪亭与苏州文庙府学仅仅隔着一条马路相望,而这所府学就是范仲淹于宋景祐二年(1035)创建的,而且是舍自家宅地所创设,意在复兴东南学院。

根据苏舜钦的自述,他被罢官后,无所归,于是“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也就是说他本来是想来散散心的。结果遇上了苏州的黄梅季节,“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

有一天,他就路过了范仲淹所办的府学,见往东数百米地风景宜人,草木郁然,且三面环水,有独木桥、山丘、竹林,附近也并无居民,很是喜欢。于是就向当地老人打听历史,得知此处原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俶妻弟孙承佑所造别墅旧址。

苏舜钦在此来回徘徊,心情突然豁然起来。他想要与山林为伴,很快便以四万钱买下此地。在园中北部曲岸上构筑高亭,取名“沧浪”。典故出自屈原名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似乎苏舜钦是打定了主意要隐居吴中了。专心于园林营造,“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在此与鱼鸟为乐,感悟生命真谛。他把人比作动物,说在一个位置上太久了就容易陷入耽溺,甚至郁郁不乐一辈子,还没有享受到生命真正的愉悦。似乎他一下子有所开悟,他把自己像一棵竹子深深扎根于这片山水之中。

只是很多亲朋都不能理解,甚至即使是受贬的朋友仍旧逗留京城,寻找机会。

他的好友韩维致信责备他如此行为,隔绝亲友,苏舜钦则回复说:“蒙开责以兄弟在京师,不以义相就,独羁外数千里,自取愁苦。”但苏舜钦岂不知道自己是“自讨苦吃”,但是若是继续留在京师,势必会遇到熟人,如此一来,各种是非难以避免,弄不好又会惹出新的是非,搞不好还会继续连累人,更生愧疚。

而现在的他在此畅游太湖,出入阊门盘门,吟啸江湖,品味煮茶、野酿,每天都不觉突然就结束了。日子不要太好过啊!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州园林管理处发行的沧浪亭明信片。

壮志未酬,浮生若梦

苏舜钦生前最好的好友欧阳修,曾多次与之诗词唱酬。最著名的句子莫过于“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说的是苏舜钦花钱买园子的事情,但好像又不单单指此。

“子美寄我沧浪吟,邀我共作沧浪篇。沧浪有景不可到,使我东望心悠然。”欧阳修因为苏舜钦事同样被贬到滁州、扬州、颍州等地,应该说是与苏舜钦距离较近的一位好友,并且同样对山林有意,醉翁亭即是一处林泉。他对苏子美所在的隐逸世界当然是充满着祝福的,但同时又觉得这样的命运不该是属于苏子美的,以苏之才,应该继续去乘风破浪,而不是泛舟沧浪。或许因为他太了解苏舜钦了,从他的字里行间都能读出其个人意志。虽然他远离京城,但却时常关注时事,屡上书论朝廷事。且发奋读书,将情绪灌入诗词句中,草书也是更有长进,被很多人争相收藏。

从苏舜钦的诗句中也能隐约感受他的情非得已,郁闷情绪:

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此时的苏舜钦不可能不想念他在京师时的志得意满,他的踌躇满志。现在形如孤鹰,落单他乡,眼看着政局不振,朋友们落难,他又能如何呢?他的妻子,宰相杜衍家的千金,此时只能随夫飘零在异乡。杜衍因受牵连被贬,在重新被起用后就开始为苏舜钦间接鸣冤,无奈大局难改。只能等待机会。

苏舜钦与妻子在苏州的生活看似风雅,但是失去了固定的薪资,没有了正常的工作,前途茫茫,何时才是尽头呢?毕竟还有孩子们要养活,苏舜钦也正是干事业的黄金年龄,说不向往正常的生活,恐怕并不现实。

由此想到了后来曾入沧浪亭游园的《浮生六记》主角沈复和芸娘,他们因为生活的困窘常常出现俗世的愁绪。柴米油盐酱醋茶,因为离不开家里的补助,芸娘与公公家闹出了诸多不快。最终芸娘带着无尽的烦恼,过早地离开尘世。沈复为此伤透了心,语云:“(夫妻)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前段时间苏州在沧浪亭里创意演出昆曲《浮生六记》,最高潮的一场戏就是在苏舜钦所建的沧浪亭里,大雪天,沈复抱着芸娘,无力回天,良辰美景,奈何伊人不再……那一幕,引无数现代人在暗夜中潸然泪下。在那一时刻,我常常会想到苏舜钦与妻子在沧浪亭的苍凉岁月。

在被罢官的四年后,或许上有悔意,或许是朝中人为苏舜钦的呼吁起了作用,苏舜钦被起用为湖州长史。此职大概类似于今天的市长一类,与原来在朝为官当然是两种心情。因此苏舜钦迟迟没有动身赴任,尽管那个地方就在太湖的对岸。

庆历八年(1048)十二月,也就是复官的当年底,四十一岁的苏舜钦骤然病逝于苏州。但是直到嘉祐元年(1056),其妻杜氏才将夫君入土为安。

欧阳修在苏舜钦墓志铭中写道:“故湖州长史苏君、有贤妻杜氏,自君之丧,布衣蔬食,居数岁,提君之孤子,敛其平生文章,走南京,号泣于其父曰:‘吾夫屈于生,犹可伸于死。’其父太子太师告于予。予为集次其文而序之,以著君之大节,与其所以屈伸得失,以深诮世之君子当为国家乐有贤才者,且悲君之不幸。其妻卜以嘉祐元年十月某日,葬君于润州丹徒县义里乡檀山里石门村。又号泣于其父曰:‘吾夫屈于人间,犹可伸于地下。’”在新剧中,那个与曹皇后为闺蜜的杜有蘅,温婉可人,爱情使人艳羡,因此曹皇后对于苏舜钦的骤然病逝也不禁落泪。

苏舜钦去世前后,那些曾因卖废纸事件受累的官员几乎都被复官,唯有苏舜钦遗憾离世。杜氏带着幼子守着夫君灵柩多年在南京为苏舜钦整理文集遗稿,并请欧阳修作序。最终把夫君安葬于润州灵山。

在播放《清平乐》时,我的老师、小说家叶弥突然半夜问我,苏舜钦墓址在哪里,想去拜谒。我查一下发现,在丹徒一座山里,曾有友人前些年去实地勘察过,说一代书圣米芾墓也在此处,但因为周围开矿采石,已经是一片狼藉,无处寻找了。相反,我倒觉得,凭吊苏舜钦的最佳去处应该是沧浪亭。

“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我觉得苏舜钦已经把沧浪亭当成人生最后的归属地了。

苏州沧浪亭旧影

相关阅读

张树声

重建沧浪亭

张充和在沧浪亭曾祖父张树声修建的景观前留影。

在沧浪亭明道堂有一副对联:“泉石憩名贤,伴具区(指太湖)烟水,林屋云峦,独向尘寰留胜迹;簿书逢假日,更解带乱耘,停车问俗,岂徒觞咏事清游。”这是同治十二年(1873),清代江苏巡抚张树声重建沧浪亭时所题。

一百多年后,大洋彼岸的耶鲁学者、书法家张充和回到苏州的家,游览沧浪亭与园内的文徵明像,临走时脚步不禁停在了门口的水轩上,那里有一块石碑《重建沧浪亭记》,撰碑人张树声正是张充和的曾祖。

苏州历经清军与太平军的战火之后,沧浪亭被毁面目全非,几乎成为废园。张树声到任江苏巡抚坐镇苏州后,即与布政使应宝时一起重建沧浪亭。张树声在《重建沧浪亭记》中记载:“同治癸亥,树声治军来吴,维时公私百物一切荡尽,求所谓亭者,已不可复指识。”

重建后的沧浪亭的石额是请朴学大师俞樾所书“沧浪亭”,之前则为文徵明的题字。

新建沧浪亭内设明道堂。此处原名寒光堂,张树声特取苏舜钦“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之意而名,其意是宠辱皆忘,心旷神怡,从而继承苏舜钦建园原意。此堂后多用于会文讲学,以及聚餐待客之用。

张树声在重建沧浪亭时还在园林南部印心石屋之上加建一层看山楼。

看山楼,同治十二年巡抚张树声创建,取虞集诗:“有客归谋酒,无言卧看山”之意,故名。虞集为元四家之一,与苏舜钦是眉山同乡。登二层台阁隐约可见西南山水,台阁三面廊柱,一面敞开,颇有意境。

张树声还重修了五百名贤祠,为此四处搜求刻像,觅得拓本,补刻一百四十人。张树声时记云:“道光丁亥布政使梁公章钜重修,巡抚陶澍复得吴郡名贤画像五百余人,钩摹刻石,建名贤祠于亭之隙地,每岁时以致祭盖祠与亭不相袭,人之指目者,犹曰沧浪亭。”重建明道堂、五百名贤祠,使苏州历代前贤的名字和事迹永垂史册。

1928年,时任图书馆长的书法家蒋吟秋主编《沧浪亭新志》,其中特别提及:“循是亭之续修者,有吴立庵中丞,梁茝林时为方伯,张振轩中丞,则正庚申乱后,同治季年也。迄今逾六十年,日渐荒落。”

为此在沧浪亭担任保管之职务的颜文樑与苏州工艺美专创办合伙人、著名画家吴子深商量重修沧浪亭,吴家独自捐银四千,庀材鸠工,使得沧浪亭旧园焕然一新,成为美专学生写生和上课的胜地。

由此可见,无论是外来的苏州官员,还是当地文人志士,都会自觉维护沧浪亭的旧貌意境,延续苏舜钦的清风明月遗风。

就在沧浪亭不远处有个地方叫九如巷,这里至今住着张树声的后代,那里有一口古井,古井之水就与沧浪亭之水相连。这个小小院落里还孕育出一本世界最小最美的家庭杂志《水》,它把沧浪亭的文化继续向世界慢慢讲述。

原标题:沧浪浮生苏子美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0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