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从决策、设计到施工,60年前北京的这个大工程是如何完成的?

2020-08-18 16:16 编辑:TF010 来源:北京晚报

京城东北部的密云群山里,镶着一颗“燕山明珠”。它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库,也是首都最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北京人都知道密云水库,这里高峡平湖蕴林泉,青山碧水好休闲。

作者:叶晓彦 王可心


1959年9月10日,毛主席视察密云水库建设工地。

北京人都依赖密云水库,大家饮用的三杯水中,曾经有两杯源自这里。北京人都需要密云水库,它现在是最重要的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地。

60年前,为何要规划一座如此大型的水库?60年前,这座水库是如何设计和选址的?60年前,潮河、白河河谷中,几十万民工如何喊着号子,用人力堆砌拦河大坝?

密云水库 程功 摄影

决策:修建计划提前近10年

在密云水库展览馆的显要位置,有一张周恩来总理到密云水库视察并指导施工设计的黑白照片,拍摄时间是1958年6月26日。周总理站在潮河、白河流域地形地貌沙盘前,指导着水库设计工作。偕同前去的,还有当时的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同志、北京市副市长万里同志、河北省副省长阮泊生同志。

“密云水库的诞生得从周总理视察三天前开始说起。”密云水库管理处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员明达把记者引到了一个陈列柜前,里边静静地放着一张《关于修建密云水库的请示》复制品,纸张已经泛黄,字迹密密麻麻。周总理视察三天前的6月23日,北京市委、河北省委和水利电力部联合撰写的这纸《请示》,递到了周总理的办公桌上。

《请示》写道,京津两市用水情况十分紧张,水源不足已经成为京津两市今后进行工业建设的严重障碍。虽然官厅水库已于1954年竣工,但是,随着京津两地工农业和城市的发展,仅靠官厅水库供水显得十分吃力。为了积极开辟水源,逐步解决这个问题,计划在河北省密云县(1958年10月,密云划归北京市管辖至今)修建潮白河密云水库。预计水库建成后,能够使首都和天津目前的城市、工业用水得以基本解决。

“其实这背后还有另一个更直接的原因,防洪灾。”员明达又把记者带到展览馆入口处的密云水库沙盘,可以清晰地看到从西北方向汇入水库的白河,以及从东北方向汇入水库的潮河的走向。据可查的水文记录记载,近500年来,这里曾经发生过多次洪水,对下游造成严重损失,甚至曾被群众称为“逍遥自在”河。

潮白河是首都人民的母亲河之一。潮河,古称鲍丘水,发源于河北省丰宁县,经滦平入京。因其“水性猛,时作响如潮”故称潮河。白河,古称沽水,发源于河北省沽源县,经赤城入京。因其“两岸白沙,寸草不生”故名白河。潮、白两河在密云十里堡镇河槽村汇合,始称潮白河。潮白河作为海河水系五大河之一,贯穿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哺育着两岸人民,孕育了灿烂的潮白河文化。潮白河在历史上是条水患频发的河流,经常暴发山洪,加上境内多条支流和无数小型水沟与雨后大量地表水的汇入,更加重了河水泛滥,使河道多次变迁,决堤塌岸,灾害频繁,明、清两代为防御洪水曾修筑密云护城堤坝数十道。由于潮白河下游河道平浅,又无堤防,经常泛滥成灾,人称“糠帮沙底逍遥河”。在潮白河两岸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潮白河水滚滚流,流不完的眼泪流不尽的愁。冲走多少平川地,卷走了多少房子牛,要了多少人的命,害得妻离子散漂流在荒丘。”潮白河水患频发,两岸人民饱受洪涝之苦。

据可查文献记载,仅明、清两朝的500年间,潮白河发生大小洪灾380余次,5次水进北京,8次水淹天津。最严重时天津的大街上可以行船。1949年至1958年,潮白河下游累计淹没耕地1059.6万亩,倒塌房屋2.2万间,38万人次受灾。

为防治潮白河水害,早在1929年,当时的华北水利委员会就曾有过在潮白河上建水库的想法。华北水利委员会勘测确定了4处坝址,其中1处就位于今天的白河主坝。但因为战火频仍,政局不稳,只能是纸上谈兵。新中国刚刚成立,水利和地质部门就开始着手规划潮白河上的水库。据《密云水库志》记载,原计划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修建密云水库。随着1957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在今冬明春大规模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全国掀起了兴修农田水利的热潮。与此同时,周总理现场勘察后,认为水库对首都及人民生活至关重要,应尽快建好,早日变水害为水利。

于是,1958年6月底,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于1958年着手修建密云水库的决定,较原来的规划提前了近10年。

1958年6月27日印发的《请示》复制件。

设计:资深院士把关方案

展览馆中有一张密云水库总布置图,水库整体形似倒着的等边三角形,主要的水利工程都聚集在南侧,包括白河主坝、潮河主坝和5个副坝。“其实在设计之初,副坝的数量比现在要多很多,在建设过程中,又调整了方案。”员明达告诉记者,当年由于修建密云水库时间紧、任务重,所以采用“三边”方案,即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做法,这在当时也是大胆的尝试。

根据《密云水库志》记载,密云水库由清华大学著名的水利专家张光斗教授和水利部总工程师冯寅主持方案设计,参与设计的还有当时清华大学水利系各专业和机电系发电厂专业的1958年应届毕业生。张光斗先生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1949年之前,他就设计过多项水利工程,比如狮子滩水电站、桃花溪和下清渊硐水电站,他还负责修建了仙女硐和鲸鱼口两座水电站。

1958年正是全国水利建设搞得轰轰烈烈的年代。就在这一年,北京市先是建造了十三陵水库,接着又建造了怀柔水库,这时又提出要尽快建造密云水库。中央有关部门先把密云水库潮河部分的设计交给了清华水利系,没多久又把包括白河部分的整个水库工程设计交给了清华水利系。

接受任务之初,有些人认为学校搞不了这样大的工程设计,怕将来会骑虎难下。但大多数师生表示,要用实际行动,保证完成任务。于是,师生们上山下乡,四处访问,认真调查研究,进行设计,先后比较了80多个方案,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了设计任务,在生产、教学、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全面的丰收。

1958年3月,水库的设计开始进行,同年6月至10月间,参加设计工作的教授、讲师、学生陆续进入水库工地,在水库修建总指挥部的领导下,进行现场设计。到11月底,密云水库初步设计方案基本完成。

由于修建密云水库时采用的是“三边”方案,所以密云水库的设计曾经做过几次较大的修改和变更,其中副坝座数的变动较大。一开始选副坝坝址的时候,曾经比较过北石骆驼的10座副坝与西石骆驼、南石骆驼两座副坝的方案。当时密云县估算石骆驼盆地下方蕴藏着约1亿吨富铁矿。为了保矿藏,决定采用北石骆驼的10座副坝方案。

于是,北石骆驼副坝开始修建。到1959年汛期,北石骆驼副坝都已修到了150米高程以上。当时,坝址所在的白河库区已经蓄水,石骆驼盆地也被水淹,几个村庄无排水出路,给当地村民造成困难。同时又得知盆地矿藏并不丰富,品质也不高,开采价值不大。为此,经过总指挥部研究决定,放弃北石骆驼10座副坝,在石骆驼盆地西垭口建设西石骆驼副坝,在石骆驼盆地南部二甲峪村北建设南石骆驼副坝。变更后,总库容可增加1亿立方米,水库水位高程在150米以下时,盆地可以形成一个“内湖”。

1958年6月26日,周总理视察密云水库坝址。后来的施工过程中,周总理对民工生活的关注细致入微。

移民:搬离故土安新家

库区占地大都土质肥沃,1949年以后,这里的生产不断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应迁出库区的移民户,不少人已经盖起了新房。

《密云水库志》记载,根据设计,洪水位高程159.5米以下约188.1平方公里面积为淹没区,是移民搬迁范围。经水利部勘测三队和北京市规划局勘测处实测,库区需要迁移65个村庄,11536户人家,56908口人,53818间房屋,淹没土地16.8万亩,需要砍伐大小树木1000多万棵。在水库建设期间,全部移民费用约为4000万元。密云县的人民积极响应号召,到1959年水库拦洪前,仅八九个月时间,应迁户即顺利迁出,并得到安置。至1962年,移民房屋全部建成。

“我们那个老村就在两座山中间大坝的西侧,叫老后山。想吃鱼捕鱼、想吃虾抓虾,种啥长啥,但是大部分都被淹没了。”对于1960年出生的王克林来说,库水下的老家是没有记忆的,但从父母的念叨中,老村的样貌依然鲜活。

在尖岩村老一辈人眼里,靠着白河的老村是地道的“鱼米之乡”。人均三亩水浇地,畦里种水稻,埂上撒黄豆,收了稻子还能种一茬玉米。还有满村的栗子树、枣树,物产极其丰厚。

但水患却是个大问题。洪水泛滥的时候,连屋都能冲垮。1958年,国家启动密云水库建设。老尖岩村正在水库中心区,须举村搬迁。“国家说让搬就搬,全村老少没有一句怨言。”王克林的父辈拖家带口搬离了故乡。

因为时间紧急,只带出了粮食、衣服和农具,小车推着,牲口驮着,大人肩扛手提,年幼的孩子坐在箩筐里。这边村民紧赶慢赶往外搬,那边,一辆辆满载物资的大卡车已经“突突突”开进工地。“父亲说,那年八月十五前后,就一个月时间,我们村一百来户、400多口人,全迁到了6里地外的北白岩村。”

看得见的水库,挥不去的乡愁,从此,老村淹没在了水底下。老尖岩村移民陆续搬到尖岩新村,政府补助统一建新房,在这里扎下根来。

密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原本就不大的北白岩村突然添了这么多人,耕地更加捉襟见肘,口粮问题接踵而来。开荒、修渠、种果树……移民们靠着自己的努力谋生计。改革开放后,国家陆续出台了政策,鼓励发展经济。紧邻水库,村里的养鱼能手不少,一些村民开始在水库里用网箱养鱼,水库鱼又嫩又香,销路不错。王克林就随村里人一起,加入了网箱养鱼的大军。靠水吃水,生计拴在了水库边。

“网箱养鱼,一个箱产量是4000斤左右,高峰期达到20多万斤,产值70万元左右。所以说网箱养鱼规模大,给我们村创造的经济收入也不低。”网箱养鱼成为了库区移民的支柱产业,也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

养鱼事业正发展得风生水起,2002年的春天,一道政令改变了这条“致富路”。北京市政府决定依照“饮用水源基地不从事人工渔业生产”的原则,限期取消密云水库网箱养鱼,彻底解决饲料沉积物及鱼粪对水质的污染,净化水库地区的环境,保护首都饮用水源。就这样,王克林告别了以渔为业的生计,另寻出路。去过社办企业、干过小个体,后来办起了村级洗澡浴池,生意红火,收入可观。

与此同时,镇里开始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民俗宴,尖岩村发展起了栗子宴,王克林一家也开起了民俗院。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紧邻密云水库这一优势,曾经低收入的移民村吃上了“民俗饭”,走上了“致富路”。从开始的靠水吃水到现在的保水致富,以王克林为代表的水库移民后代,转产转业,牺牲小我、顾全大局,只为换得密云水库这一库净水。他们见证了密云生态保护思路的转变,在不断奋斗和摸索中,也靠自己的双手实现了幸福生活。

施工:窝头就咸菜人人干劲足

在密云水库展览馆中,有一份珍藏了60多年的第一期《密云水库报》,创刊时间是1958年9月1日,而这一天也是密云水库正式开工建设的日子,几万民工从河北省、北京市各区县,以班、排、连、营、团为建制,聚集到开工典礼大会现场。《密云水库报》伴随着水库建设者们和时间赛跑,与洪水争先,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密云水库修建任务,创下了移山造海、征服自然的伟大壮举。

在密云区溪翁庄镇尖岩村一个雅静的农家院里,85岁的邢有台享受着惬意的晚年生活,而对于他来说,62年前参与密云水库的修建,改变了他的一生。

1958年,家住河北省霸州市胜芳村,从小到大没离开过家乡的邢有台,迎来了从没料想到的人生转折——密云水库建设方来到村里征调民工。家中长辈舍不得他去那么远的地方做工。邢有台劝慰家人说,党给咱们分配的工作,不管多苦多累,我必须去干。就这样,20多岁的邢有台和公社里20多人一起,长途跋涉,来到了密云,他记得很清楚,那一天是农历八月十五。初到密云,工程尚未正式开始,生活保障也还没着落。年轻人们吃着家里带来的窝头、咸菜,夜里把小推车并在一起,躺在小推车上和衣而眠。

刚开始修建水库时,并没有机械化,推石头、挖沙石都是靠人力完成的,而年轻人们却铆足了劲,干得热火朝天。当时,工地上组建了很多民工团,经常进行“比武”。邢有台凭着拼劲儿,带领着15个人,组成了“十五虎英雄队”,小推车上插着红旗,靠着拼命三郎的劲头儿,多次和其他区县的民工团比赛,拿了好几次第一名。

在3号坝的工地上干了一年后,因为邢有台家里是渔民,凭借修船技术和良好水性,他被调到了潮河九松山渡口,参与造船的工作。他们一共造了4条大船和20条小船,都是木制的。船造好后,水库也有了一定的蓄水。邢有台又负责起驾船的工作,为水库工地运送粮食、物资。

1959年9月10日,毛主席来密云水库视察建设工地,乘坐的正是邢有台参与建造的2号船。经过精挑细选,包括邢有台在内的4个民工一起为毛主席撑船。那一天,毛主席从白河主坝视察后,到恒河村码头上船,船上用线毯围了个船篷,毛主席就坐在里面,边休息,边看《密云水库报》。

船行至潮河主坝西头,是水库水最深的地方,毛主席下水游泳。从潮河主坝到九松山码头,毛主席游了35分钟。游完泳,毛主席上了船,对其他人说,这个船小,以后造个大船吧!很快,大船就造好了。遗憾的是,毛主席之后没有再来密云水库,也没有乘坐新船。

随后,邢有台被调到了水库管理处,先后参加过几次抗洪抢险工作,次次都奋不顾身,几次从浪疾风高的险境中死里逃生。

邢有台最初离开老家的时候,一心想着建完水库再回村里干农活,而他没想到的是,来到密云之后,他的命运就和水库再也分不开了。1964年,邢有台和尖岩村的姑娘郭生珍结婚,而郭家正是修建水库时移民到尖岩村的。直到现在,邢有台仍然在尖岩村,住在国家为水库移民翻新修建的住房里,享受平静惬意的生活。用他的话说,“我这一辈子,最幸福的一件事,就是在密云水库为毛主席撑船!”

密云水库施工现场

建成:一年拦洪 两年完工

和邢有台一样参与了密云水库建设的民工,有京津冀三地28个区县以及水利电力部所属的部分工程局的民工20万人。工程总指挥王宪的回忆文章曾经写道,周恩来总理时刻牵挂着劳动者们的生活和健康。王宪记得,在一次会议上,周总理说:“民工两班作业,每天要劳动12个小时,休息时间太少,你们要考虑改成三班制,这样才能有劳有逸,有利于安全生产,有益民工的健康。”接着他又问,民工工资发了没有,没发的赶快发到他们手里。冬天已经过去一个多月,民工们是否已经换上单衣了?民工们生了病,能不能及时治疗?民工多少天能看一次电影?鞋子破了有没有地方补?喜欢抽烟的人到哪里去买烟?有人要是有个头疼脑热,想吃点水果,或者伙房的饭不合口,想吃点儿面条怎么办?民工要给家里写信,到哪里去买邮票?一国总理,竟然能为民工们考虑得这么细致入微!

参加水库施工的民工以区县为单位组建支队,支队设支队长和政委。由区县有关负责人分别出任支队政委、队长,带队进驻工地,组织管理施工。支队以下以人民公社为单位组建团或独立营,按军队组织形式进行编制。民工们大都是自带工棚、工具,自带口粮,参加建设。从1959年3月起,工地实行工资制,工资标准为一个定额工0.70元,特殊作业另加0.10元。在第一线劳动的女工,每日补助0.0667元。

1960年9月,密云水库全部完工并正式投入使用。20万建设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建成了可蓄水43亿立方米、土石方工程量3000多万立方米的大型水库。水库主体工程主要由潮河、白河两处枢纽建筑物组成,计有白河、潮河2座主坝,北白岩、走马庄、西石骆驼、南石骆驼、九松山5座副坝,3座溢洪道,6条泄水、输水(发电)隧洞,2座发电站和1个调节池。不仅解决了防洪防涝、发展农田灌溉事业的问题,而且基本解决了困扰北京城区多年的缺水之苦。正因为有大家的无私奉献,密云水库才能创造“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奇迹。

1960年9月1日,庆祝拦洪胜利大会之后,一部分民工支队陆续撤离工地。根据中央关于“加快库区周围群山绿化”的指示,密云组织干部、民工上山造林绿化。

时至今日,为护好这一池净水,密云区一直把生态保护作为头等大事,高标准履行保水责任,实现全域保水,持续涵养生态,将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10.4万亩耕地退耕、清退94个库中岛、划定867平方公里的禁养区、关停矿山开采……为护好密云水库,305公里的围网将密云水库牢牢护住,2.85万亩库滨绿化带构建水生、湿生、陆生植物相结合的生态保护带,确保清水下山、净水入库。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已成为密云人民的自觉行动。密云水库也持续发挥出巨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造福一方人民。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10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