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方能自省最可贵,夏衍的考试在如今也有重要意义

2020-09-12 15:19 编辑:TF023 来源:北京晚报

近读《丁景唐传:播种者的足迹》,里面提到“夏衍的考试”,很耐人寻味。

作者:简平



夏衍故居 任珑 摄

丁景唐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地下学生运动和文化运动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宣传处处长、新闻出版处处长,上海市出版局副局长,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曾主持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丛书》《辞海》《中国新文学大系》等重大出版工程。除此之外,他还是鲁迅和瞿秋白的研究专家,学术成果独树一帜。

夏衍是丁景唐上世纪50年代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工作时的上司,当时他正担任中共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1952年夏的一天,丁景唐突然接到通知,要他去听夏衍作报告。当他走进会场,才知道自己碰上了“突然袭击”——原来夏衍安排了一场文化考试,“考生”是上海的部分文艺干部,约一百人左右。考试内容包括政治、时事、文艺和自然科学,可谓“百科知识”;有问答题、是非题、填充题等题型。考试结束后,丁景唐等人走出会场,像学生时代那样急急地互相对题。他说试题涉及共同纲领,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七届二中全会,印度的首都,太阳系有几大行星,鲁迅、郭沫若、茅盾的文学名著等,著名剧作家、时任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的于伶说试题里有米价和上海到北京的铁路长度,于伶的夫人柏李还补充说有古典文学知识。

夏衍组织文化考试的事情立刻流传开来。显然夏衍这样做是有用意的,一方面是要了解和掌握这些文艺干部的学识情况,另一方面是提醒这些文艺干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尽快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能在文化部门做领导,却对文化领域一无所知。

考虑到考生的面子问题,夏衍规定答卷一律不署名,考试成绩只供领导参考。但他在考试后把正确答案发给每位考生,让大家做到心中有数。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在得知这场文化考试后找夏衍谈话,他认为搞这样的考试是好的,但表示“你们文化人办事就是小手小脚,要我来办,答卷上一定要署名,测验结果一定要公开,只有让他们丢一次脸,才能使他们知道自己的无知”。陈毅提出,要给文化水平不高的干部举办补习班。

1954年6月30日,夏衍在上海人民大舞台为第二次文艺干部文化考试进行动员。这次考试扩大了考查的范围,共涉及中共华东局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局、上海市文化局、上海市文联、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解放日报社、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文艺出版社、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等二十四个单位的六百七十六人。

当年7月7日,第二次文艺干部文化考试举行,考试内容是三十道政治文艺常识测试题,包括政治、时事、历史、地理、中外古今文艺名著与作者;有填充题、说明题、是非题三类题型。政治、时事方面涉及日内瓦会议、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我国宪法的性质等;历史、地理方面涉及王安石、李自成、我国人口总数、越南奠边府、危地马拉等;中外古今文艺名著与作者方面涉及敦煌莫高窟壁画、德沃夏克、《儒林外史》《兵车行》《三姐妹》《彷徨》《子夜》《向太阳》等。在这次考试中,有半数以上的考生没有达标。

对“夏衍的考试”,有人表示不解,有人对考试结果表示悲观,但夏衍说:“我从来不悲观。”他一直很重视全民的文化素养问题,特别是“从领导干部到基层干部的文化素养的问题”,因为“他们是提高全民文化素养的关键所在”。这么多年过去了,当我们重温“夏衍的考试”,更能体会到其中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即使在当下,也有重要的意义。

(原标题:夏衍的考试)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3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