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婚恋教育设为大学必修课,你怎么看?
全国政协委员于欣伟呼吁,构建和完善高校婚恋教育体系。她建议,打造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辅助、社会教育影响的三维婚恋教育模式,将婚恋教育设为高校学生必修课。你怎么看?
网友热议
延伸阅读
不妨让婚恋规划成为一门必修课
前不久,民法典关于“离婚冷静期”的设置,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仅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就高达12.9亿次。
我注意到,有不少网友建议,既然有“离婚冷静期”,更应当设立“结婚冷静期”,因为没有结婚也就不存在着离婚之说,年轻人更应该在结婚之前,认真冷静地思考一下,是不是出于情感“冲动”才决定要结婚的,避免发生一些刚领完证就后悔、酒席都没来得及办就离婚的现象。
当然,这样的逻辑也并不十分严密,结婚和离婚之间有必然的直接联系,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其中的因素显然也更加曲折、复杂。在此,我无意去探讨国家立法层面的合理性,更想从教育系统和社会总体幸福指数的角度去做一些讨论。
应该看到,婚姻的满意度关乎个人和家庭的福祉,而人们总体婚姻的幸福感也会产生累积效应,增加社会总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离婚率的不断走高,从隐性层面来说,就可能意味着社会总体幸福指数的降低。
比尔·盖茨曾谈过他的投资观,他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投资就是婚姻。但人们对婚姻问题的讨论,却从来不像讨论GDP那样给予更多的关注。更具象一点说,很多人更愿意思考怎么去投资股票,怎么去买理财产品,而且讲起来也头头是道,却很少愿意思考怎么让自己未来的婚姻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如果说人生前半段的十几年时间都在学校里接受知识的灌输,后半段实际面对的除了工作问题,更多的是生活问题、家庭问题。然而,对于我们的人生极为重要的婚姻问题,教育却是从来都不会过问的,更多的是靠个人 “自学成才”。平心而论,在学校学习的生涯中,我们更喜欢讨论职业生涯规划,并且将之纳入就业和创业教育系统,很少正大光明地讨论婚姻规划、幸福生活之类的话题,乃至教授这样的一门课程,换言之,婚姻生活规划在教育系统中总体是偏废的。
这导致的结果是,与专业知识的系统性、深度性相比,我们对婚姻的认识大都是肤浅的、零散的、碎片化的,或是受到影视作品或小说的片面影响,或是受到家长经验的灌输。然而,时代处在不断发生变化中,一些父辈的人生经历与年轻人的实际需求之间也存在着错位,老一辈的经验可能存在局限性,并不具备绝对的适用性。
更为尴尬的是,在没有接受过任何系统的婚姻规划教育的前提下,很多毕业生在离开校园,走上工作岗位之际,就在父母的“催逼”之下,直接面临相亲与结婚的现实要求。现实中,很多人在相亲之前也未必能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位,并不清楚自己究竟该找个什么样的人,遑论接受一些专业方法的指导。
老话常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其实,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婚姻更是一种战略投资,婚姻失败,离婚就直接意味着财产的分割,不管是对男性,还是对女性而言,都是如此。当然,婚姻也是一种超经济的行为,不是单一的投资与收益这么简单,还需要进行多维度、多方面的考量。毕竟,两个人谈恋爱的时候是单点对单点的沟通,彼此的关系比较简单,而一旦决定结婚,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其实就成了两家人之间的并购。因为关起门来,回归家庭生活,双方都会裹挟着彼此家庭的基因、习惯,乃至思维模式。
说到底,婚恋规划既是一种思想和理念,也是一种技法和策略。不同的人对婚恋当然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但是,它应该形成一套融合相亲、恋爱、结婚、感情维系和法律援助等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并且在直面批评和修正中不断地完善,从而给年轻人提供一些引导和启示。
或许整个教育系统对于婚姻幸福的关注、研究和把握还不够,无法形成有针对性、切合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自然缺乏讲授这门课的自信,又或者主观上认为,婚姻幸福只是家庭和个人的事情,不必作为一门正规的课程系统来教授。但从提高社会总体幸福指数上来,教育不应该对此视而不见。我们在争论法律规定是否对离婚自由产生限制的同时,也不妨从源头上反思一下,教育对于年轻人的婚恋规划究竟还能够做些什么。
(原标题:政协委员:建议婚恋教育设为大学必修课)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 人民网 中国教育报 网友评论 人民网
流程编辑:TF019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